【摘 要】
:
本稿以林少华的译本《伊豆舞女》(2011)与山口百惠主演的电影《伊豆的舞女》(1974)为主要考察对象,首先考察了《伊豆舞女》中古典和歌修辞手法「枕詞」、「掛詞」(双关语)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稿以林少华的译本《伊豆舞女》(2011)与山口百惠主演的电影《伊豆的舞女》(1974)为主要考察对象,首先考察了《伊豆舞女》中古典和歌修辞手法「枕詞」、「掛詞」(双关语)的使用.其次以电影中的一段通俗歌谣为例分析了古典和歌的通俗化.最后,探讨了秋天的离别—虚无与无常的象征.综上所述,作者川端康成凭借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在《伊豆舞女》中为读者展示了日本的古典美,这些古典美主要体现在将古典和歌中的修辞方法巧妙地应用在小说之中,使以叙事与人物对话为中心的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以清新的感觉和美好的享受.
其他文献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瑞森一直备受文学界的关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完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聚焦于一个普通可怜的黑人女孩佩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故事通过描述男主人翁岛村三次前往雪国与女主人翁驹子和另外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的感情
摘 要:《查令十字街84号》基于书信对话模式建构起了模糊化的人物形象和理想化的情感寄托空间,增强了小说情绪的感染力和文本内部张力,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并给读者带来回味无穷的意蕴。 关键词:书信;形象;寄托 作者简介:马昕悦(1999.7-),女,汉,山东省日照市人,在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 《查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