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普通初中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54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师生直接进行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课堂提问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说,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只有掌握了这门技术,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一、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记录统计发现,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课堂提问多而滥
当前一些学校教师在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中,曲解“师生互动”和“问题教学”这两个概念,把“师生互动”简单机械地理解为一种“表面化”的“互动”。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有问有答就说明“师生互动”了,缺乏深入理解互动的内涵。一些提问带来的往往是浮光掠影般的应付,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造成答非所问现象的出现,致使时间大量浪费,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性与整体性。
2. 提问过于浅显,缺乏深度
由于上述现象的影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而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定理、定义、课本上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问题太浅显,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地束缚和窒息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与动力,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
3. 课堂提问过偏过难
在一些公开课甚至优质课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偏过难,出现学生无法回答或者不知如何入手,导致“冷场”出现。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认为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不能体现他们的水平。其实,这种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的提问,是学生无法回答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容易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以上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新课改、新理念、新模式逐渐被大多数教师接受,成为大家共识的大好形势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不仅能愉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启迪学生心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释疑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反思和对同行先进经验的借鉴,谈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课堂提问的角度要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平淡无奇,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学生会感到厌烦、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提问的角度新颖、别致,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授《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这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后排男孩”,他们这时有了发言权,班级里七嘴八舌,气氛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的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笔者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筆者就给出了姚明在05-06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儿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后排男孩”立刻开展了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明显达到了有效的教学效果。
2. 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梯度要有层次性, 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 把握好“度”。设计的课堂提问既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难度大小对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很大,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索,随意回答,长期下去,就会懒于动脑,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着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难度呈梯级增加。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1)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
(2)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
(3)还可以怎样做?
这样,经过层层设问,加上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因而这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54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师生直接进行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课堂提问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说,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只有掌握了这门技术,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一、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记录统计发现,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课堂提问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前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课堂提问多而滥
当前一些学校教师在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中,曲解“师生互动”和“问题教学”这两个概念,把“师生互动”简单机械地理解为一种“表面化”的“互动”。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有问有答就说明“师生互动”了,缺乏深入理解互动的内涵。一些提问带来的往往是浮光掠影般的应付,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造成答非所问现象的出现,致使时间大量浪费,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性与整体性。
2. 提问过于浅显,缺乏深度
由于上述现象的影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而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定理、定义、课本上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问题太浅显,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地束缚和窒息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与动力,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
3. 课堂提问过偏过难
在一些公开课甚至优质课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偏过难,出现学生无法回答或者不知如何入手,导致“冷场”出现。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认为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不能体现他们的水平。其实,这种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的提问,是学生无法回答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容易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以上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新课改、新理念、新模式逐渐被大多数教师接受,成为大家共识的大好形势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不仅能愉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启迪学生心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释疑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反思和对同行先进经验的借鉴,谈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课堂提问的角度要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平淡无奇,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学生会感到厌烦、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提问的角度新颖、别致,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授《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这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后排男孩”,他们这时有了发言权,班级里七嘴八舌,气氛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的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笔者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筆者就给出了姚明在05-06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儿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后排男孩”立刻开展了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明显达到了有效的教学效果。
2. 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梯度要有层次性, 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 把握好“度”。设计的课堂提问既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难度大小对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很大,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索,随意回答,长期下去,就会懒于动脑,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着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难度呈梯级增加。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1)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
(2)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
(3)还可以怎样做?
这样,经过层层设问,加上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因而这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