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材料
1.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 分(零发射窗口),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
2. 2007年12月12日,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
疑难解析
1. 我国的探月工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步是发射名为“嫦娥一号”的月球探测器进行绕月探测飞行;第二步是发射着陆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再释放月球车展开巡视探测;第三步是发射探测器到月球表面采集月壤样品并带回地球。
2. 我国开展月球探测活动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满足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为需求;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力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同时要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三是通过优选探测目标,优化探测实施途径,力求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
3. 按计划,嫦娥一号卫星将在环月轨道上运行一年时间,完成4项科学目标:
一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利用CCD相机结合激光高度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三维地形图、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划分月球断裂和环形影像纲要图,并为月面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通过γ/X射线谱仪和干涉程序光谱仪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不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为研究月球形成和演化历史、起源方式提供直接和有效的证据,为未来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提供依据。
三是探测月壤特性。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分析月壤成熟度与表面年龄的关系,概略估算月球表面氦-3的资源量。
四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利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低能离子探测器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带电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的相互作用,深入认识空间物理现象对地球空间以及对月球空间的影响。
4.近年来世界一些国家掀起月球探测热潮的原因。
首先,是政治因素。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工程,集成了大量高精尖技术成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被公认为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集中展示,可以极大地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
其次,是月球研究的科学价值。月球是研究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遥感科学、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第三,是资源因素。月球上有丰富的资源,对月球的研究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技术带动因素也不容忽视。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实施这样的重点工程将强有力地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第五,经济发展因素。通过对航天探测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会有力带动整个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繁荣。
知识链接
与《经济常识》的知识链接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向深空发展的新阶段,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国和科教强国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2.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嫦娥探月工程,不但能带动我国科技、经济、军事等的发展,还能衍生出多种技术成果,可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大大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更有力的作用,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我国“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与《哲学常识》的知识链接
1. 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为人类谋福利。“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本身就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结果。
2.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通过“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可以加深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通过对月球的探测,能够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和利用则需要主观努力。“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离不开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
4. 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科学实验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它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从而获得全面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必将促进我国航天技术研究的发展,有力带动整个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繁荣。
5. 坚持发展的观点,培养创新精神。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而“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这将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
6.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向前发展的。“嫦娥一号”成功来源于积累。事实上,正是我国航天事业几十年的深厚积累为“嫦娥”打造了一条平坦的奔月之路。
7. 必须发扬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人们的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实施嫦娥探月工程中,广大航天科技人员以国家的意志为最高意志,他们用拼搏创新凝结而成的航天精神,是新时期我国千百万科技工作者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与《政治常识》的知识链接
1. 政府职能。“嫦娥一号” 卫星的发射体现了我国政府充分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对我国综合国力、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我国国家利益的维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要求党中央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通过制定方针政策,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的体现。中国嫦娥探月卫星发射圆满成功,是党中央英明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
高考演练
嫦娥,或作姮娥、常娥、妲娥,中国神话人物,为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据此回答1-2题。
1. 神话传说系远古口头文学作品,是用奇丽的幻想组织起来的故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神话传说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当时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
B. 它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的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C. 它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
D. 它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2. 李商隐有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用这一典故抒写自己的孤寂处境,体现了
A. 诗人的感受是主观的自生的,与客观物质基础无关
B. 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现实
C. 主观意识有时决定客观存在,并对客观存在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D. 人的认识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是一样的
嫦娥一号卫星经过326个小时的飞行,顺利实施了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据此回答3—4题。
3. 从梦想到现实,从地球到月球,是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结果。这说明
A.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B.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 人的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 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表现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嫦娥一号卫星经过一系列动作,经过漫长的飞行,实现了从地球到绕月运行,体现的哲理是
A. 如果有量的积累就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B. 事物的质变是事物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
C.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
D. 事物只有经过量的变化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工程。一期工程是完全独立自主研制的,但在工程研制过程中,我们也与欧空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具体的合作。据此回答5-6题。
5. 关于自主创新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自主创新,也就是自我创新,主要指的是原始性发明和发现
B. 把引进的国外科学技术通过改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C. 利用本国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创造出别国没有的技术
D. 应强调在开放的条件下提高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不排斥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
6. 自主创新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要
A.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B. 在实践的基础上,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 立足已知的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D. 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逆向思维
7. 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所开展的航天活动包括月球探测以及深空探测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探索宇宙、造福人类。这充分体现了
A.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B. 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 我国政府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坚决主张和平利用空间资源
D. 中国为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8. 材料一: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嫦娥一号”卫星经过326个小时的飞行,顺利实施了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共8次变轨,经历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3个阶段,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
材料二: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第发回了月球立体照片,嫦娥探月工程取得了初步成功,为进一步研究月球,造福人类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的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D 6A 7C
8.⑴①人的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巨大作用;②“嫦娥一号”卫星从脱离地球引力,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月球运行轨道,在月球引力作用下成为月球卫星,表现了人们对地球和月球的认识符合事物的状态、属性和规律,说明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③“嫦娥一号”卫星在人的指挥下成功第进行绕月探测,表明人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④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⑵①从卫星的发射,到绕月探测,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而这项实践活动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一系列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这充分体现了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通过卫星对月球的探测,使我们对月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人类走向太空,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打下基础,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③通过这次探月活动,使人们对月球及深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嫦娥探月的成功证明,人类走向太空是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未来是可行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编校:田君)
1.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 分(零发射窗口),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
2. 2007年12月12日,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
疑难解析
1. 我国的探月工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步是发射名为“嫦娥一号”的月球探测器进行绕月探测飞行;第二步是发射着陆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再释放月球车展开巡视探测;第三步是发射探测器到月球表面采集月壤样品并带回地球。
2. 我国开展月球探测活动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满足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为需求;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力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同时要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三是通过优选探测目标,优化探测实施途径,力求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
3. 按计划,嫦娥一号卫星将在环月轨道上运行一年时间,完成4项科学目标:
一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利用CCD相机结合激光高度计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三维地形图、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划分月球断裂和环形影像纲要图,并为月面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通过γ/X射线谱仪和干涉程序光谱仪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不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为研究月球形成和演化历史、起源方式提供直接和有效的证据,为未来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提供依据。
三是探测月壤特性。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分析月壤成熟度与表面年龄的关系,概略估算月球表面氦-3的资源量。
四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利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低能离子探测器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带电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的相互作用,深入认识空间物理现象对地球空间以及对月球空间的影响。
4.近年来世界一些国家掀起月球探测热潮的原因。
首先,是政治因素。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工程,集成了大量高精尖技术成果,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被公认为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集中展示,可以极大地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
其次,是月球研究的科学价值。月球是研究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遥感科学、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第三,是资源因素。月球上有丰富的资源,对月球的研究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技术带动因素也不容忽视。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实施这样的重点工程将强有力地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第五,经济发展因素。通过对航天探测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会有力带动整个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繁荣。
知识链接
与《经济常识》的知识链接
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向深空发展的新阶段,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国和科教强国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2.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嫦娥探月工程,不但能带动我国科技、经济、军事等的发展,还能衍生出多种技术成果,可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大大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更有力的作用,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我国“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与《哲学常识》的知识链接
1. 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为人类谋福利。“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本身就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结果。
2.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通过“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可以加深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通过对月球的探测,能够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和利用则需要主观努力。“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离不开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
4. 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科学实验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目的、运用特殊的设施和手段,去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它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从而获得全面进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必将促进我国航天技术研究的发展,有力带动整个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繁荣。
5. 坚持发展的观点,培养创新精神。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而“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这将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
6.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的循环往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向前发展的。“嫦娥一号”成功来源于积累。事实上,正是我国航天事业几十年的深厚积累为“嫦娥”打造了一条平坦的奔月之路。
7. 必须发扬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人们的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实施嫦娥探月工程中,广大航天科技人员以国家的意志为最高意志,他们用拼搏创新凝结而成的航天精神,是新时期我国千百万科技工作者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与《政治常识》的知识链接
1. 政府职能。“嫦娥一号” 卫星的发射体现了我国政府充分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对我国综合国力、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我国国家利益的维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要求党中央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通过制定方针政策,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的体现。中国嫦娥探月卫星发射圆满成功,是党中央英明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
高考演练
嫦娥,或作姮娥、常娥、妲娥,中国神话人物,为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据此回答1-2题。
1. 神话传说系远古口头文学作品,是用奇丽的幻想组织起来的故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神话传说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当时的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
B. 它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的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C. 它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
D. 它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2. 李商隐有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用这一典故抒写自己的孤寂处境,体现了
A. 诗人的感受是主观的自生的,与客观物质基础无关
B. 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现实
C. 主观意识有时决定客观存在,并对客观存在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D. 人的认识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是一样的
嫦娥一号卫星经过326个小时的飞行,顺利实施了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据此回答3—4题。
3. 从梦想到现实,从地球到月球,是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结果。这说明
A.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B.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 人的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 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表现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嫦娥一号卫星经过一系列动作,经过漫长的飞行,实现了从地球到绕月运行,体现的哲理是
A. 如果有量的积累就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B. 事物的质变是事物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
C.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
D. 事物只有经过量的变化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工程。一期工程是完全独立自主研制的,但在工程研制过程中,我们也与欧空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具体的合作。据此回答5-6题。
5. 关于自主创新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自主创新,也就是自我创新,主要指的是原始性发明和发现
B. 把引进的国外科学技术通过改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C. 利用本国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创造出别国没有的技术
D. 应强调在开放的条件下提高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不排斥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
6. 自主创新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要
A.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B. 在实践的基础上,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 立足已知的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D. 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逆向思维
7. 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所开展的航天活动包括月球探测以及深空探测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探索宇宙、造福人类。这充分体现了
A.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B. 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 我国政府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坚决主张和平利用空间资源
D. 中国为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8. 材料一: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嫦娥一号”卫星经过326个小时的飞行,顺利实施了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共8次变轨,经历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3个阶段,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
材料二: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第发回了月球立体照片,嫦娥探月工程取得了初步成功,为进一步研究月球,造福人类奠定了基础。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的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D 6A 7C
8.⑴①人的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巨大作用;②“嫦娥一号”卫星从脱离地球引力,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月球运行轨道,在月球引力作用下成为月球卫星,表现了人们对地球和月球的认识符合事物的状态、属性和规律,说明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③“嫦娥一号”卫星在人的指挥下成功第进行绕月探测,表明人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④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⑵①从卫星的发射,到绕月探测,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而这项实践活动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一系列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这充分体现了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性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通过卫星对月球的探测,使我们对月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人类走向太空,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打下基础,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③通过这次探月活动,使人们对月球及深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嫦娥探月的成功证明,人类走向太空是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未来是可行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编校: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