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作为大宗商品的国际大买家,争取国际定价权已经成为再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定价权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缺失定价权的原因,最后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宗商品;定价权;议价力
1.我国缺失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在许多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已经处于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在世界定价体系中却处于弱势地位,是国际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导致我国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原材料等在国际市场上经常是“高买低卖”。例如,铁矿石进口方面,200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6.28亿吨,是世界铁矿石市场上最大进口国。然而国际市场铁矿石的合同价格自2003年起已连续6年大幅上涨,年均涨幅32.3%。另外,稀土出口方面,世界稀土总产量的95%来自于中国。中国产的高纯稀土已经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70%-80%。2007年,世界稀土进口大国美国和日本的稀土进口中有92%和91%都来自于中国。尽管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但是我国稀土的出口价格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频繁遭遇的“高买低卖”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争取国际定价权,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已成当务之急。
2.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的原因
2.1国内期货市场不成熟,企业参与程度不高
尽管我国期货市场十几年来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期货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市场仍然较为落后。比如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小、上市品种少、金融期货发展滞后等。到目前为止,我国期货市场仅仅有十几个上市交易的期货品种,尚不足发达国家期货市场上市品种的零头。
另外,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大型机构的参与,限制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全面发挥,又导致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造成市场上期现货价格背离等问题,影响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2.2宏观层面缺乏政策指导,微观层面缺乏信息支持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下,那些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必须掌握各种信息尤其是国际商品供求信息。这对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降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利润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国际市场上有关中国商品价格的权威信息基本都来自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这些数据往往不能充分且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市场上的供求信息,甚至还会误导一些中国企业,引发盲目的国际贸易行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权威机构提供类似的免费信息。中国企业想要了解相关产品的基本市场价格信息,只能参考国外机构发布的数据。对国外数据的过度依赖,导致了中国企业很难判断这些外国发布信息的真伪,也加大了国内外企业的信息不对等,这成为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难以发挥定价主动权的重要原因。
2.3国内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谈判能力弱
国内贸易主体过多,平均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过低,在缺乏相关行业协会协调指导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经常以单独对话的方式和国外巨头进行价格谈判。由于在与外国企业谈判时国内企业无法对产品价格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不了谈判合力,导致了我国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缺失了对商品的国际定价能力。在从外国进口商品时,冲突和无序竞争的情况,在与外国企业进行原材料价格谈判时很难确定统一的价格。在出口方面,由于国家对一些行业的整合力度不强,造成了行业内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状,又没有建立完善的行业协会制度,企业缺乏统一的领导。这样的企业在与国际大商家进行产品价格谈判时便自然没有能力确定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2.4地方利益优先,企业缺乏大局意识
考察中国经济改革以来的历程,可以看出促进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源泉有来自中央政府的投资推动,有来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需求拉动,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地方在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不断强化的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的经济扩张冲动。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因此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造成国内企业参与大宗商品国际贸易时出现了种种问题。
3.争取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对策建议
3.1发展国内期货市场,完善大宗原材料的影响体系
从全球资源战略高度出发,加大我国期货市场建设力度,可以增强我国企业对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能力。
我们应该力争使我国的期货市场成为更加完善的国际定价中心,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国际定价中心,我们可以把在现货市场上的影响力有效地体现到期货市场上,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能够真实反映国内商品市场供求的价格信号,降低它们的决策风险。同时,可以避免由于外国期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上的缺陷或国家经济政策措施变动等因素给我国企业和市场带来的价格风险。国际定价中心的建设还能够促进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到期货市场的日常活动,帮助它们做出科学的决策,促进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锻炼,这有助于稳定有关商品的国际价格。其次,期货市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调节国内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速度,还可以促进贸易行业、运输业和金融业的同步进步,并对现货市场的完善提供条件,这将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争取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建立和健全关键资源的战略储备制度
完善重要资源的战略储备制度有利于缓解国内资源的供求矛盾,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深刻认识到了储备战略资源对一国经济的重要作用,并高度重视建设国家战略资源的储备系统。在很多基础原材料商品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必要的战略储备制度。有些商品虽然有储备,但储备的规模非常小。例如,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但是国内大豆的储备规模仅有约5亿公斤。在出现供给不足或价格非理性波动的时候,难以发挥调节市场的作用。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战略资源储备系统,强化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控制力,增加国外投机资本进行商品炒作时的成本,增强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定价能力。
3.3加快行业协会建设,用统一声音说话
在规范的市场和贸易秩序下,行业协会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能够发挥出政府管理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我国要想获取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就离不开行业协会的努力。行业协会是整个行业的协调者和监督者,代表的是全行业的共同利益。因此,在商品的国际贸易中,行业协会应协调行业内企业形成统一联盟,共同对外。通过建立起联合谈判机制,利用數量上的优势提高行业整体对商品的定价能力,降低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3.4加强国内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开发海外资源
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是导致我国缺失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资源供应不足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市场上贸易秩序混乱有密切关系。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造成了当前资源短缺的局面,但是除了这一原因外,国内资源开发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和浪费严重也是造成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先立足于国内,从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加强对国内资源的统一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对国内资源的破坏性开采,依法打击乱采滥挖行为。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保证国内资源产品的稳定供应,我国还必须加强对海外战略资源的开发。通过单独或联合开发海外资源,我们可以实现资源供应渠道的分散化和多元化,避免由于对某一个或几个供应方的过度依赖而失去国际商品定价的话语权。
【关键词】大宗商品;定价权;议价力
1.我国缺失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在许多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已经处于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在世界定价体系中却处于弱势地位,是国际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导致我国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原材料等在国际市场上经常是“高买低卖”。例如,铁矿石进口方面,200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6.28亿吨,是世界铁矿石市场上最大进口国。然而国际市场铁矿石的合同价格自2003年起已连续6年大幅上涨,年均涨幅32.3%。另外,稀土出口方面,世界稀土总产量的95%来自于中国。中国产的高纯稀土已经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70%-80%。2007年,世界稀土进口大国美国和日本的稀土进口中有92%和91%都来自于中国。尽管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但是我国稀土的出口价格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频繁遭遇的“高买低卖”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争取国际定价权,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已成当务之急。
2.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的原因
2.1国内期货市场不成熟,企业参与程度不高
尽管我国期货市场十几年来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期货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市场仍然较为落后。比如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小、上市品种少、金融期货发展滞后等。到目前为止,我国期货市场仅仅有十几个上市交易的期货品种,尚不足发达国家期货市场上市品种的零头。
另外,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大型机构的参与,限制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全面发挥,又导致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造成市场上期现货价格背离等问题,影响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2.2宏观层面缺乏政策指导,微观层面缺乏信息支持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下,那些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必须掌握各种信息尤其是国际商品供求信息。这对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降低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利润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国际市场上有关中国商品价格的权威信息基本都来自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这些数据往往不能充分且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市场上的供求信息,甚至还会误导一些中国企业,引发盲目的国际贸易行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权威机构提供类似的免费信息。中国企业想要了解相关产品的基本市场价格信息,只能参考国外机构发布的数据。对国外数据的过度依赖,导致了中国企业很难判断这些外国发布信息的真伪,也加大了国内外企业的信息不对等,这成为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难以发挥定价主动权的重要原因。
2.3国内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谈判能力弱
国内贸易主体过多,平均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过低,在缺乏相关行业协会协调指导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经常以单独对话的方式和国外巨头进行价格谈判。由于在与外国企业谈判时国内企业无法对产品价格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不了谈判合力,导致了我国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缺失了对商品的国际定价能力。在从外国进口商品时,冲突和无序竞争的情况,在与外国企业进行原材料价格谈判时很难确定统一的价格。在出口方面,由于国家对一些行业的整合力度不强,造成了行业内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状,又没有建立完善的行业协会制度,企业缺乏统一的领导。这样的企业在与国际大商家进行产品价格谈判时便自然没有能力确定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2.4地方利益优先,企业缺乏大局意识
考察中国经济改革以来的历程,可以看出促进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源泉有来自中央政府的投资推动,有来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需求拉动,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地方在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不断强化的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的经济扩张冲动。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因此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本地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造成国内企业参与大宗商品国际贸易时出现了种种问题。
3.争取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对策建议
3.1发展国内期货市场,完善大宗原材料的影响体系
从全球资源战略高度出发,加大我国期货市场建设力度,可以增强我国企业对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能力。
我们应该力争使我国的期货市场成为更加完善的国际定价中心,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国际定价中心,我们可以把在现货市场上的影响力有效地体现到期货市场上,为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能够真实反映国内商品市场供求的价格信号,降低它们的决策风险。同时,可以避免由于外国期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上的缺陷或国家经济政策措施变动等因素给我国企业和市场带来的价格风险。国际定价中心的建设还能够促进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到期货市场的日常活动,帮助它们做出科学的决策,促进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锻炼,这有助于稳定有关商品的国际价格。其次,期货市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调节国内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速度,还可以促进贸易行业、运输业和金融业的同步进步,并对现货市场的完善提供条件,这将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争取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条件。
3.2建立和健全关键资源的战略储备制度
完善重要资源的战略储备制度有利于缓解国内资源的供求矛盾,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深刻认识到了储备战略资源对一国经济的重要作用,并高度重视建设国家战略资源的储备系统。在很多基础原材料商品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必要的战略储备制度。有些商品虽然有储备,但储备的规模非常小。例如,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但是国内大豆的储备规模仅有约5亿公斤。在出现供给不足或价格非理性波动的时候,难以发挥调节市场的作用。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战略资源储备系统,强化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控制力,增加国外投机资本进行商品炒作时的成本,增强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定价能力。
3.3加快行业协会建设,用统一声音说话
在规范的市场和贸易秩序下,行业协会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能够发挥出政府管理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我国要想获取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就离不开行业协会的努力。行业协会是整个行业的协调者和监督者,代表的是全行业的共同利益。因此,在商品的国际贸易中,行业协会应协调行业内企业形成统一联盟,共同对外。通过建立起联合谈判机制,利用數量上的优势提高行业整体对商品的定价能力,降低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3.4加强国内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开发海外资源
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是导致我国缺失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资源供应不足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市场上贸易秩序混乱有密切关系。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造成了当前资源短缺的局面,但是除了这一原因外,国内资源开发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和浪费严重也是造成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先立足于国内,从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加强对国内资源的统一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对国内资源的破坏性开采,依法打击乱采滥挖行为。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保证国内资源产品的稳定供应,我国还必须加强对海外战略资源的开发。通过单独或联合开发海外资源,我们可以实现资源供应渠道的分散化和多元化,避免由于对某一个或几个供应方的过度依赖而失去国际商品定价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