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教育对于21世纪的中国至关重要。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课题,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课题。开放的新课程呼唤创新。本文拟在新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谈点拙见。
一、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为了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把教学变为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在一种自然、快乐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的氛围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求知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挖掘快乐因子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通过读读、说说、写写、画画、做做、演演、比比、唱唱、跳跳等丰富多彩的手段和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在自主探索和实践中趣味盎然地学习,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自尊和自信。如第一册《北风和小鱼》一课,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小鱼的勇敢和北风的盛气凌人,极富情趣。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看图、观察实物、然后要求他们大胆想象,再运用、演示、表演等方式,结果调动了学生的一切感官。如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初步理解了梧桐树变黄了,又通过动作表演进一步理解“落”、“躲”。再通过分角色朗读并根据内容配上动作,进行摹拟表演,是课文所描绘的内容图像在学生的脑海里逐步清晰起来,既“入境”、又“悟情”,生动形象地感悟青草、梧桐树和鸟儿“怕”北风、北风的盛气凌人和小鱼的机智勇敢。最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创造,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把讲台当舞台,让学生扮演小草、梧桐树、小鸟、小鱼等角色,尽情演绎,忘情发挥艺术灵性,孩子们用人声模拟北风吹的声音;用手臂摇动表现北风中的小草,伸开的手掌表示梧桐树叶;双手向后摆动表现在水里游的小鱼……学生个个参与,人人动脑,边读边演,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演绎中创新。
二、营造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让每堂课都有笑声。”(魏书生语)。对每个大胆的,甚至离谱的质疑,每个新颖的甚至离奇的发现大加赞赏——“你真棒!”对胆小怯懦者让同学们鼓励——“你能行!”并提倡学生不说别人说过的话,鼓励学生能说出别人没想到的,对学生思维、语言的独特性、独创性给予热情的支持、肯定,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由此可见,激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在”主体向“自为”主体的转变,让学生脱离对老师的依赖,主动、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和语文实践,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潜质的必由途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受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例如,我教《雨点》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从天上飘下来的雨点都是一般大小,怎么落在不同的地方就不一样了呢?”此问题一出,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雨点为什么落进池塘里是睡觉,而在小溪里是散步、在江河里是奔跑、在海洋里是跳跃呢?我没有过多的讲解,通过设计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四段精美的动画,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自己观察动画,探究问题。
三、开发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必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势,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小骆驼明白了他的驼峰,脚掌,眼毛并不像小红马说的那样“多难看”的,心里自然没有“委屈”了,感到自豪,这时小骆驼对小红马的无端侮辱会有什么想法呢?假如第二天小骆驼再去小溪边照镜子,又遇到了小红马,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一段对话呢?这一问,我想会引发每一个学生浓厚的思维兴趣和想象意识。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认知上存在差异,自然会有各种不相同的想法。其中定然不泛创造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忌不要给学生定什么条条框框,让其大胆想象,写放胆文。过去,我曾让学生写过这样一篇看材料作文:盛夏的一天,某冷饮店,某甲与某乙吵起来了,原因是甲乙相撞,撞翻了一杯牛奶,弄脏了对方的衣服,事情就这么大,让学生设计甲乙的身份,他们之间将会有一场怎样的“舌战”。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提示:
撞人的被撞的
下岗女工 青年教师
老年农民 中年干部
时髦女郎 浪荡青年
…… ……
这个提示意在引导学生思维,随着肇事者责任人和人物身份的改变其情节的发展和结果也不尽相同,再加上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其想象的天地或大或小,文章揭示的主题,意义绝不会雷同,但 训练 的目的只有一个,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在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把握自主学习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契机,挖掘教材的创新因子,点击学生创新欲望的“鼠标”,把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淋漓尽致的展示自我,培养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为了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把教学变为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在一种自然、快乐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的氛围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求知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挖掘快乐因子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通过读读、说说、写写、画画、做做、演演、比比、唱唱、跳跳等丰富多彩的手段和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在自主探索和实践中趣味盎然地学习,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自尊和自信。如第一册《北风和小鱼》一课,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小鱼的勇敢和北风的盛气凌人,极富情趣。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看图、观察实物、然后要求他们大胆想象,再运用、演示、表演等方式,结果调动了学生的一切感官。如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初步理解了梧桐树变黄了,又通过动作表演进一步理解“落”、“躲”。再通过分角色朗读并根据内容配上动作,进行摹拟表演,是课文所描绘的内容图像在学生的脑海里逐步清晰起来,既“入境”、又“悟情”,生动形象地感悟青草、梧桐树和鸟儿“怕”北风、北风的盛气凌人和小鱼的机智勇敢。最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创造,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把讲台当舞台,让学生扮演小草、梧桐树、小鸟、小鱼等角色,尽情演绎,忘情发挥艺术灵性,孩子们用人声模拟北风吹的声音;用手臂摇动表现北风中的小草,伸开的手掌表示梧桐树叶;双手向后摆动表现在水里游的小鱼……学生个个参与,人人动脑,边读边演,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演绎中创新。
二、营造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让每堂课都有笑声。”(魏书生语)。对每个大胆的,甚至离谱的质疑,每个新颖的甚至离奇的发现大加赞赏——“你真棒!”对胆小怯懦者让同学们鼓励——“你能行!”并提倡学生不说别人说过的话,鼓励学生能说出别人没想到的,对学生思维、语言的独特性、独创性给予热情的支持、肯定,尽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由此可见,激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在”主体向“自为”主体的转变,让学生脱离对老师的依赖,主动、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和语文实践,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潜质的必由途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受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例如,我教《雨点》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从天上飘下来的雨点都是一般大小,怎么落在不同的地方就不一样了呢?”此问题一出,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雨点为什么落进池塘里是睡觉,而在小溪里是散步、在江河里是奔跑、在海洋里是跳跃呢?我没有过多的讲解,通过设计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四段精美的动画,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自己观察动画,探究问题。
三、开发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必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势,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小骆驼明白了他的驼峰,脚掌,眼毛并不像小红马说的那样“多难看”的,心里自然没有“委屈”了,感到自豪,这时小骆驼对小红马的无端侮辱会有什么想法呢?假如第二天小骆驼再去小溪边照镜子,又遇到了小红马,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一段对话呢?这一问,我想会引发每一个学生浓厚的思维兴趣和想象意识。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认知上存在差异,自然会有各种不相同的想法。其中定然不泛创造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忌不要给学生定什么条条框框,让其大胆想象,写放胆文。过去,我曾让学生写过这样一篇看材料作文:盛夏的一天,某冷饮店,某甲与某乙吵起来了,原因是甲乙相撞,撞翻了一杯牛奶,弄脏了对方的衣服,事情就这么大,让学生设计甲乙的身份,他们之间将会有一场怎样的“舌战”。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提示:
撞人的被撞的
下岗女工 青年教师
老年农民 中年干部
时髦女郎 浪荡青年
…… ……
这个提示意在引导学生思维,随着肇事者责任人和人物身份的改变其情节的发展和结果也不尽相同,再加上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其想象的天地或大或小,文章揭示的主题,意义绝不会雷同,但 训练 的目的只有一个,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在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把握自主学习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契机,挖掘教材的创新因子,点击学生创新欲望的“鼠标”,把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淋漓尽致的展示自我,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