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其中的德育素材也十分丰富。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德育渗透到古诗的学习中去,做到“文道结合”,把我们的学生真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关键词】品德教育;古诗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道德为本,智勇为用。”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品德不是独立于其他文化的抽象概念,而是通过历史、文学等文化形式具体体现出来的;当然,思想品德也只有表现为具体的道德情感和生活态度并将之付诸行动时才有价值。
  语文课是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教育的重要途径。一篇课文,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的材料,同时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古诗作为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自然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此。新《大纲》(试用修订版)中重视了古诗的教学,推荐背诵的古诗达80篇之多。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使得古诗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古诗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并加以发挥、运用。
  以下想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古诗教学相结合的一点体会。
  一、体会语言美,让学生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情
  “文乃情之表”。语言文字是诗内涵的表达、作者感情的体现者。中华几千年灿烂的诗文化中,不乏许多语言优美、文字生动、描写逼真的优秀作品。有的诗句表达含蓄、用词精美,在教学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想象诗作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例如新大纲推荐背诵篇目之一的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是初夏荷塘的景色,通过短短的28个字,将由“泉水”“树荫”“小荷”“蜻蜓”这些意象组成的夏日荷塘的景色描绘得逼真、生动,真可谓字字珠玑。尤其是第一句中的“泉眼”“无声”“惜”“细”等字眼,将泉水的“细”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既写出了音乐美,又写出了意境美,使人如临其境。后两句中的“才”“立”更是如此。
  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对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从词语中去想象画面,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当学生欣然领悟时,必定会感叹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而更加热爱,也会使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了兴趣,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二、感受现实美,让学生明白祖国的伟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在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名篇是反映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生活悲惨的现实的。这些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正视现实。将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现在的生活现状作一比较,封建社会、剥削制度下人民备受欺压贫穷困苦、没有自由、没有爱情的生活和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当家做主、经济繁荣、生活富裕,人民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这两种境况鲜明、生动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小学语文中,《悯农》(春种一粒栗)(或题《古风》)就是这样的一首诗。“农夫犹饿死”真实地写出农民的悲惨遭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天灾,因为“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两句非常明白地道出了这是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份;更不是由于农民的懒惰,因为“四海”之内皆无“闲田”了。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以上分析理解造成农民被饿死这种遭遇的真正原因是封建制度下农民深受剥削。丰年尚且如此,荒年更可想而知。
  从丰年的景象与农民悲惨遭际的对比中,学生不难体会到这一思想。但教学到此还没有结束,还要引导学生将封建社会的农民生活与现今农民生活、将自家的情形和诗中的光景进行对比,再让学生找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让学生从对比中,从今天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共产党的伟大,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主义。
  三、体会情感美,让学生坚定爱国的热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
其他文献
【摘要】专注力是具有人脑意识的个体有意地集中于一个事物或活动的能力。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学生沉迷于智能手机的当下,如何把学生从智能手机的“旋涡”拉回到学习、生活中来,让学生把专注力更多地投放到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已成为每个一线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据此,本文在阐述专注力概念的基础上简要说明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专注力的意义,并对在
【摘要】说明文等实用类文本的教学,要抓住文本的语言,通过语言的品读来理解、体会写作的对象,进而把握作家的思想情感(虽然有些文本情感表达不是很明显);通过语言的品读来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说明文这种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它的语言,是它独特的言语方式,而不是其他的,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有语文性,让语文课成之为语文课。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景泰蓝的制
【摘要】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通过记游来进行说理。人生要立志高远、全力以赴、不畏艰 险、勇于攀登、建功立业,“务在有补于世”。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志”是前提,“力”是基础,“物”不可或缺。要成功,须做到“志”“力”“物”三者的统一。尽管是王安石出游的心得,但它却道出了一个深刻而带有普遍性的哲理:凡事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关键词】志;力;物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混龄”一词较为新颖,其在幼儿园这一学前教育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内在应用价值。在农村地区实施混龄幼儿教育,整合教育资源,突破农村幼儿园教育的瓶颈,助力幼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据此,本文对农村幼儿园混龄幼儿的教育策略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混龄教育;农村幼儿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以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对心理剧干预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心理剧;干预:人际关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在实验前,假设心理剧干预可以使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该假设将在实验中进行验证。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通化市某小学四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的学生
【摘要】《诗经》305篇中,与美酒有关的就有38篇,占十分之一强。酒在《诗经》中所具有的独特意蕴内涵,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质。这些意蕴内涵具体表现在祭祀、宴饮、赞颂、讽刺、饯行、寄托、代指等多方面,包含了贵族与平民等不同阶层,日常生活与节日礼仪等不同社会方式,爱憎与离愁等不同情感。可以说,《诗经》中有众多诗篇成为先秦时期酒文化的载体,透过这些诗篇及诸多意象,充分呈现出先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画卷及文化内蕴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对于学生思考问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场景,从而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不仅有益于学科的学习,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培养创造性人才,这是时代给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主要从创造性的思维的培养措施出发,从而阐明了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
【摘要】《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所讲述的主要是作者在小学求学时所发生的一段有趣的故事,通过儿童的视角来阐述巴学园孩子的学习生活。本文主要通过对学习、管理活动这几个方面来全面分析《窗边的小豆豆》中所蕴含的思想状况,并以此为现代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窗边的小豆豆;感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中提到了巴学园所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