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西部 新格局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二十周年。为了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伟大成就,学习探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并对西部大开发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11月29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新时代  新西部  新格局——纪念西部大开发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白宽犁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人大原副主任李金柱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分别做主旨报告。来自省内外社科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80余人围绕西部大开发二十年发展成就及成功经验,西部大保护、大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引领带动作用与西部陆海大通道建设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西部大开发的过去和未来
  二十年前,党中央启动西部大开发世纪工程,西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由此开始发生巨变,退耕还林率先在陕北起步,青藏铁路建设使天堑变通途,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给西部换来滚滚财富,西部各族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变得好起来,一向被认为是封闭落后的西部地区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域。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新西部正在建成,让西部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正在变为现实。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在致辞中指出,二十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给西部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西部大开发是世纪工程,对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巩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西部大开发二十年,也是陕西巨变的二十年。2018年,陕西GDP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十四倍。从西安出发,两小时到郑州,三小时到太原、成都,四小时到武汉、西宁,五小时到北京,六小时到长沙,七小时到贵阳,八小时到广州,陕西建设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的速度,是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陕西整体发展速度的一个缩影。
  李金柱副主任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西部大开发给西部地区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认为,西部大开发给陕西带来的最重要的发展成果,就是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版块就是能源经济。1999年,中央下发文件,把陕北作为中国重要的能化基地。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能源经济已经支撑了陕西工业的半壁江山。
  李金柱指出,目前陕西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比较短,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市场主体还不多,产业集群发展还不够等等。他认为,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背景下,陕西要积极推进战略创新,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创新形成新格局;要贯彻黄河战略,打造生态文明的新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魏后凯在主旨报告中指出,西部大开发二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但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西部地区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产业的发展层次比较低,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教育、医疗、污水处理等等差距太大,农村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等等。
  魏后凯认为,到目前为止,我国区域发展形成了一个“4+X”的格局。所谓的“4”就是我们过去国家战略国家区域总体发展中的四个大的版块,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沿海率先发展;“X”就是到目前为止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比如说“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等。今后十年的西部大开发,一定要在“4+X”这个格局下来考虑西部的发展战略。
  对于未来的西部大开发,魏后凯认为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西部地区过早、过度“去工业化”问题。西部地区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缺乏坚实的制造业支撑下,过早地出现“去工业化”是危险的。西部地区一定要深度工业化,要稳定工业化比重,提高工业化的质量。
  二是“转赶结合”的问题。转就是转型发展,赶就是西部地区要进行跨越赶超。西部地区既要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同时还要转型发展,把转型发展与跨越赶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转型发展实现跨越赶超,在跨越赶超的过程中实现西部经济转型发展,这就是“转赶结合”的策略。
  魏后凯认为,西部地区正在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但从目前来看,西部很多地区还处于投资和创新需要兼顾的时期,创新驱动需要一个过程。
  三是要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的转型,走高质量城镇化之路。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推进都市圈和沿边经济带的发展,并要防止小城市、小城镇出现衰落衰退的现象。
  四是农村重点转型问题。魏后凯指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重点将由脱贫攻坚转变为乡村振兴,但巩固西部地区脱贫的质量仍然是个大问题。“十四五”期间,一定要重视脱贫的可持续性,防止边缘性的贫困人口问题,重视相对贫困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对新时代西部地区的发展机遇和使命做了充分阐述。他认为,目前西部大开发有三个方面的机遇,一是“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向西开放机遇。二是西部内陆腹地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经济的韧性。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有广阔的内陆腹地这个回旋余地,通过拉动内需,也同样能够渡过难关。三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跨越机会,比如贵州大数据。西部很多地方都可以借这样一个机会来跨越,不再走传统的发展路径。
  对于西部的新使命,陈耀将其归结为“三大一高”,即大开发、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陈耀指出,西部发展除了继续推进大开发,目前大保护在新的指导意见里已被“置頂”。大保护包括流域恢复治理,包括对污染型企业的调整等等。   大开放是第三个十年里西部发展一定要做实、做透的大文章。现在重庆这方面做得不错,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每一条都是做得很实。西安提出来“三个经济”也是大开放。
  高质量发展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主要还是创新上。高质量发展主要抓中心城市引领,最近中央特别强调中心城市的作用,要给中心城市有灵活的土地管理政策,要给它更多的发展空间。西安这几年做得不错,也在“抢人大战”中赢得关注,抢人、抢资,有了人才和资本,就能提升中心城市的作用和能力。
  打造西部发展的新增长极
  研讨会上,来自重庆的学者康庄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庆探索”,来自广西的学者覃娟以“抓住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落实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来自新疆的学者晁正蓉以“西部大开发推进新疆民族地区大发展”,分别分享了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各地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跨越式发展的宝贵经验。
  重庆社会科学院市情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康庄在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庆探索”报告中指出,重庆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过程中的探索,其实是西部十二省市区共同努力的结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举措,在支撑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是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引导,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是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也是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重庆是三条主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覃娟在主旨发言中介绍,西部大开发二十年,广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开放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从昔日的西南边陲发展成我国面向东南开放的重要前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实现从交通末梢向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的一个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覃娟指出,广西在西部十二个省市区里面有“三沿”优势,即沿江、沿边、沿海。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有三大定位,广西现在的发展战略研究都是围绕这三大定位,即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晁正蓉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西部大开发推进新疆民族地区大发展情况,她通过新疆各族人民的饮食、起居、教育、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变化,肯定了西部大开发在新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推进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研讨会上,几位省内专家学者也围绕不同的研究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陕西省政府参事郑梦熊提出,分久必合,是农村改革发展新趋势;陕西省经济学会会长、西安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鸿对数字经济时代新西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思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长寿分析了乡村振兴对西部农村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关于西部地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评测及路径优化设计的探讨,将研讨会推向更专业的高度;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师博对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观点,同样是经过深度思考的研究成果。
  郑梦熊参事指出,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已经提出了农村经营体制由分到合的历史性要求,分久必合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新的必然趋势。郑梦熊认为,要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由分到合的新趋势,多做有利于合的事情:一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合作主体;三是大力发展小型集体经济;四是改造提高分化瓦解传统的小农户,培养现代化的新农户;五是高度重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三变”的步伐。
  陕西省经济学会会长、西安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鸿教授提出,数字经济包括六大块:数字基础、数字技术、数字安全、数字产业、数字业态、数字人才,陕西目前最缺的是数字业态。张鸿呼吁,陕西一定要思考怎么来打造西部数字特区,要学贵州经验、学重庆经验,打造数字产业、打造产业数字,打造数字生态。
  王长寿研究员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全国农村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其中对农村文化发展提出了四点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农村悠久文化,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王长寿介绍,据他们在陕西凤县、富平、志丹、延川几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点试点县调查发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确实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农村深入实践,开花结果,对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非常重大。
  吴刚研究员认为,西部地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整体呈现增长趋势。重庆、四川、陕西、广西制造业升级领头羊作用比较突出,西南区整体强于西北区。细分来看,十二个省区制造业特征有三个分层:一是转型升级能力输出持续增强区域,包括重庆、四川、陕西和广西;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输出缓慢增强区,包括贵州、甘肃和宁夏;三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输出极不稳定区,包括内蒙古、西藏、青海。据此,吴刚提出了一个路径设计,聚焦分层特征,分类施策制定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路径、超越路径和追赶路径,以及实施三大路径的九大模式。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师博指出,1999年开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呈现了三个周期变化,一是2000-2006年,由于投资驱动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大,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使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有所下滑;二是2007-2012年之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有所提升;三是2012年以来由于进入到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又出现了一个小幅下滑阶段。师博认为,西部地区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公共创新环境。要以产业结构为载体,突出市场化创新,在腾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磐。
  此次研讨会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纪念恢复建院四十周年系列学术研讨活动之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说:“我们希望通过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凝聚全国社科研究精华,为推动我省‘一带一路’建设和追赶超越,以及我院的加快发展提供智慧力量。”
其他文献
12月11日下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暨“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社会文化”分论坛在西安曲江惠宾苑召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昉研究员主持论坛。来自北京、河北、西藏、内蒙古、天津等10余家省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文化旅游合作、城市交流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文化旅游合作与城市交流  立足“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发展
期刊
12月11日下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暨“一带一路”长安智库论坛——“经济发展”分论坛在西安曲江惠宾苑召开。重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卢向虎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研究员主持论坛。来自江苏、广东、新疆等省市区社会科学院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远鹏研究员就《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之国际产能合作探索》展开研讨。他从五个方面介
期刊
11月30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承办、西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协办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当代文学中的“陕西经验”学术论坛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等创作的优秀作品载入中国文学史册。新时期以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获得国家级各种文学奖,确立了文学陕军的辉煌地位。当代文学
期刊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日前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20)》。蓝皮书立足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从文化事业、文化生产、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与影响力六个方面,对2018年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成就、新态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总体上和指数上的描述和分析,对中国文化近年来所达到的水平和竞
期刊
3月31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联合研创的《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9)》在成都发布。据悉,2020年是两份智库成果发布的第五年,也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协同创新、精耕细作、强强联合的第五年,两份报告品质高、聚焦准,已经成为国内口碑好、影响大的智库品牌。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是全国首个以地级及副
期刊
产业扶贫是最可持续、最稳定的脱贫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一线实地调研中,多次谈及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已成为当前扶贫开发的重要方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巨大的差异决定了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柞水县金米村原本是省级贫困村,2015年以来,该村村民在地方政府的帮扶下,大力发展木耳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脱贫的
期刊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的一件大事,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李克强总理指出,易地扶贫搬迁,就是要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使乡亲们彻底告别因自然条件恶劣和偏远闭塞导致的贫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抗灾贫困问题,陕南移民搬迁从2011年5月正式启动,七年时间累计搬迁41.6万户,共计152.4万人。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何得桂及其团队成员共同撰写的《告别贫困:陕南移民搬迁与精准扶贫纪实》(西安地图出版社,2019
期刊
汉唐华章,巍巍气象;日新月异,灼灼星光。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镇。西安是历史厚重、文化灿烂的古都,是秦岭巍峨、八水滋润的沃土。作为陕西省委省政府直属的惟一综合性研究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社科院)从1979年恢复建院至今,已走过四十个春秋。  四十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省社科院以创建全国一流地方社科院为奋斗
期刊
在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让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是评估大学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了解本科学生科研活动的基本状况,本文以西北政法大学本科生为对象,通过对其科研素质和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团队、遭遇的困难等的调查,指出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出建议。  当前教育界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而要打造一流大学,就要培养一
期刊
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对外经济等六大类指标的数据对比,认为当前西安经济运行形势总体平稳,并且部分指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表明全市经济在推进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發展的进程中已经走出了较为坚实的步伐。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国内外宏观环境纷繁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多,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应对。  副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