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化学试题特点分析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n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中考化学试题特点,有利于引领初中化学的教学方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情境创新核心素养
  一、原题再现(节选)
  盐城盛产海盐.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市场购到粗盐,带回实验家进行提纯.
  探究活动:兴趣小组同学认为Na是活泼金属,能与CuSO4等盐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单质.
  【提出问题】Na与CuSO4溶液反应,是否有Cu生成?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右图装置进行实验.
  I.向大试管中加入一定体积煤油.
  II.用小刀切一小块钠,放入大试管,塞上橡皮塞.
  III.打开活塞,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使煤油的液面升至胶塞,关闭活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Na在煤油与溶液交界处上下来回振动.表面产生气泡,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2)溶液颜色逐渐变淡,有蓝色絮状沉淀和少量黑色固体生成.
  (3)打开活塞,用燃着的木条放在尖嘴管口处,气体被点燃.
  【查阅资料】①Na通常存放在煤油中②煤油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③2Na 2H2O2NaOH H2↑④Cu(OH)2加热CuO H2O
  【实验分析】
  (1)根据上述信息,可获知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是(答出一点即可).
  (2)实验中长颈漏斗的作用(填数字序号).
  ①便域添加CuSO4溶液②收集气体③防止压强过大冲开活塞
  (3)对于产生的气体,有些同学猜想是H2,有些同学猜想是SO2.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排除了SO2,理由是.经过进一步实验,确认气体是H2.
  (4)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渣滴加足量稀硫酸,滤渣完全溶解.写出滤渣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一个即可).
  二、试题特点
  1.创设情境,把问题研究引向深入.
  以地方特色创设情境,盐城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譽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以“盐城盛产海盐”为题目的背景,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家乡史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市场购到粗盐”作情境,从教材联系到生活,说明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的踪影,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说明试题是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完成该试题的作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2.保证基础性,加强综合性,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化学学科的基础性反映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基本现象、学科基本概念和反应的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理解和把握.本试题中粗盐的提纯,基本实验操作、以及钠的物理性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考查的是化学基础知识,初中化学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能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学规律、重视教材、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性内容和能力的考查不仅仅表现在章节的知识的融合,还表现在设计多种实验:课本上的实验,探究实验,丰富了实验的呈现形式,增加了试题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实验从教材走向课外,考查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基本原理,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方法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能满足不同考生的需求,引领中学化学教育,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理念.
  3.设计创新实验,考查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不是按照既定的方案重复教材范例,而是要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方案、优化方案、分析数据、修正认识、最终解决问题.初中化学重点学习的金属是铁,钠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物质,利用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设计实验情境,探究钠的物理化学性质,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1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能力.
  实验的功能不只是操作方案,验证结果,更要注意收集证据,提出假设并作分析推理,从而建立认知模型,预测或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复杂问题.对现象分析就是实施证据推理的过程:Na为什么在煤油与溶液交界处—Na的密度在煤油和水之间,为什么上下来回振动,表面产生气泡,逐渐变小直至消失—Na与溶液发生反应,产生气体,自身变小,推动小球运动.对于产生的气体,有些同学猜想是H2,有些同学猜想是SO2,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方案是打开活塞,用燃着的木条放在尖嘴管口处,气体被点燃,这时初中化学检验H2的方法,运用了模型认知.
  3.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初中生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对用化学思想、化学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只是处于启盟阶段,深化世界是物质构成的,原子、分子、离子以及更小的微观颗粒是物质组成的基本单元,因而微粒观便成为化学研究的一个观念,能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是化学学习的核心素养.已知信息2Na 2H2O2NaOH H2↑, Cu(OH)2CuO H2O,实质是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渣滴加足量稀硫酸,滤渣完全溶解,写出滤渣与稀硫酸反成的化学方程式,考查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用符号表征化学反应的实质.
  3.3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能力.
  金属活动顺序表是初中学生都知道化学反应规律,它确实为学生学习带来了认知上的便利,根据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这个角度上说,Na与CuSO4溶液反应应有Cu生成,预期实现现象是溶液中有红色物质生成,实际的现象是溶液颜色逐渐变淡,有蓝色絮状沉淀和少量黑色固体生成,认知上发生冲突.科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实证精神.实验现象说明了Na与CuSO4溶液反应,不符合金属活动顺序表规律,而是Na和H2O先反应生成NaOH和H2,NaOH和CuSO4反应生成Cu(OH)2,从已知信息中可知,部分Cu(OH)2受热分解生成CuO,所以溶液中看到有蓝色絮状沉淀和少量黑色固体生成.
  三、结语
  试题是从课本实验引入,注重基础内容的考查,引导初中化学教学,重视教材,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创设实验情境,提出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其他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课程的交际工具性,并明确指出“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应积极开展口语教学,切实培养中职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
本文主要从《大众文化通论》课讲授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教学法及在《大众文化通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问题教学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期望
有效选题就是指研究性学习选定的题目具有可操作性,能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目前研究性学习选题普遍存在低效现象;为保证选题的有效性,校方应加强
因为矩形的四个内角均为直角,所以有时根据已知条件将有关图形转化为矩形,便可以得到直角(或垂直).这样来证明直角(或垂直),是一种很好的思路.rn例1 如图1,菱形ABCD中,已知对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目的:探讨康复辅具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 90 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康复治疗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本文着重利用岩性标志和测井相标志对研究区的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类型及展布进行研究,认为本区长6油层为一套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
目的:观察4-羟苯维胺脂(4-HPR)联合阿霉素对人源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T24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探讨两者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评价4-HPR、阿霉素对T24细胞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克服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的问题.它是从萌芽期到发展期的过渡和转换,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活跃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环.然而,就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