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对话设计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zzss1122334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对话设计要围绕一条主线进行全面梳理,对话设计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实践语言,让学生享受英语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
  【关键词】小学英语;实践研究;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就是以单元为备课的基本单位,整体处理单元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材特点,围绕单元主题或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整合规划,为单元中各版块做到整体贯穿创造有利条件。
  单元整体教学建立在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以单元为备课的基本单位,整体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需要具体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整体运用语言,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者。
  整个小学阶段对话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要简单地把对话教学理解成整堂英语课都在进行对话,这样的理解是狭义的,也会造成对话教学没有办法伸张开来。教师必须灵活理解,灵活运用,让对话教学无处不在,自然出现,水到渠成。在现行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下,教师可以把对话教学设计在词汇教学、语音教学当中去。
  对话设计不仅仅是运用在对话课,还可以运用词汇课,语音课,阅读课等等。在这些教学里面运用对话设计,使得整个英语课堂有血有肉,更加丰满。在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更加需要对话设计作为铺垫,同时,对话设计也只有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下才能展开翅膀在英语课堂翱翔。
  一、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对话设计要有全面性和针对性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PEP,这套教材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是“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体系,每一个话题都很明显,易于教师整合优化内容,突出整体感悟,提高重点知识的复现率。对话设计是围绕一条主线进行,设计的对话必须是围绕单元的核心内容。如在人教版PEP教材中,五年级上册Unit1What’s he like? 围绕的一条主线是Is he young/funny? Yes, he is./No, he isn’t. What’s she like? She’ kind.教师可以根据这条主线设计对话。
  A: Do you know Miss /Ms/Mr...?
  B: No, I don’t. Who’s he/she? Is he/she old/young?
  A: No, he/she isn’t.
  B: What’s he/she like?
  A: He/She is kind. He/She is Miss /Ms/Mr…
  围绕着主线可以设计简单的对话,突出单元的重点,让学生易于接受单元的重难点,这样的对话设计比较适合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引入或导入,直接了当简单明了。这就是主题单元设计。主题单元设计 一般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从整体入手设计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主题线索,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关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主题整体运转。如在人教版PEP教材中,五年级上册Unit 6 In the nature park, 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围绕着Miss White 带学生到自然公园里去后的所见所闻。 A部分是Miss White 和学生一起来到自然公园,并在自然公园的地图上认识一些要掌握的单词和句子。而B部分则是Miss White 跟其中一个学生一起谈论自然公园,加强和巩固了A部分的内容。由始到终都是围绕着nature park一条教学线索来展开话题, 使这个单元主题不停的整体运转,学生的话语得到全面性和针对性的训练。
  二、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对话设计要有层次性和连续性
  单元整体教学就是依据新课标而单元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单元教学中课时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后一课时是对前课时的巩固和延续,有效的单元教学更能让教学目标具体化,重点难点清晰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更强烈化,课堂效率更有效化。教师要整体进行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确定单元的课时语言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螺旋上升。对话设计也要做到进而全面,综合达成。
  在对话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对话设計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对话操练的机会。教师可以采用男女生、或成行、或成列、或两人小组、或多人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操练方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操练方法,是本人比较常用的其中一种形式,这更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为在四人小组里,有优生,有一般的学生,也有差生,在这样的组合下,优生带着差生,差生才会愿意说,一般的学生也在优生的带动下更主动的说。如在人教版PEP教材中,Unit 6 In the nature park,学生在学习there be句型的一般疑问句时,由于刚接触一般疑问句,一部分学生是不太会说的,这时,就要采用四人小组形式,让学生一起设计对话,一起操练对话,在这样的小组里,学生才会愿意说,才会说得更多。这才是遵循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才能始终以围绕话题为核心,以任务型活动为目标,这样的对话才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才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如在PEP教材中,A B部分版块就是整个单元重点,但A部分是基础,作为B部分的铺垫。教师在教授A部分时,可以通过把单元的核心句型和词汇融入在一个有一定意义的对话情境当中,让学生整体体验词汇和句型的语用情境,并指导学生在情境中生产出文本范例,让学生形成语言运用能力。而B部分既是重点也是延伸。教师在教授B部分时,在组织学生理解对话,通过朗读或表演的形式完成任务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有联系的语言交流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有效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PEP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每个单元都创设了不少栩栩如生的情景,五年级上册Unit1 介绍学校老师外貌或性格特征;Unit2 有关学校课程安排和周末活动;Unit3 饮食。这些主题看起来是独立的整体,但他们又能相互联系,Recycle1就是把这三个单元的话题,通过陈杰参加Willow小学为线索,串联起来。这样一来,教师设计的对话就能体现连续性和循环性。如: PEP 五年级上册的Recycle1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
  A:These are my teachers.
  B: Who’s your art teacher.
  A: Miss Zhao. Is she kind?
  B: Yes. She often plays basketball with us.
  A: Do you often play basketball?
  B: Yes. I like sports. What about you?
  What do you often do on the weekend?
  A: I often play basketball, too.
  Let’s play basketball this afternoon?
  B: OK. But I am hungry now.
  A: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B: I’d like some fish sandwiches.
  A: OK. Let’s go to the lunch room.
  B:Great!
  设计这个对话是在学完了前面三个单元的基础上整合出来的,同时也创设了一个情景陈杰与David的对话情景,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复习核心词和句型的语义及语用情景。
  三、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对话设计要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从单元整体看对话设计时,视野会更宽广。不仅看到的是语言知识结构和需要培养的语言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以情为纽带,结合所学内容设计对情景链接,让学生融入当中。对话的设计不仅是教师本人,更是学生自己。只有当学生真正能设计对话,才能真正实践语言,才能真正运用语言,这才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才能享受英语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
  又如上面Recycl1提及的对话设计,教师不能一手包办,必须要学生参与共同设计,教师要适时点拨,留出空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这里小组合作就担负起重要的角色。利用单元的整体整合材料,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让学生如何在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小组讨论设定情景,设计对话内容,整合对话,最后发展成语言進行创造性表演。在小组加分的竞赛形式下进行既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表演,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的发展”永远是教育教学的主题。小学英语教学在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中,不断改善教学内容,从多方位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引导以一种健康、积极的状态投入其中。单元整体视角下都蕴涵着一条情感主线,对话的设计也是处处体现。单元整体视角下进行对话设计,强化整体教学理念。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融洽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对话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节奏有致,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语言的功能性。
  参考文献:
  [1]韦薇.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研究[D].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
  [2]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许志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方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其他文献
本报综合消息 1月18日,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引导学生敢说、多说、善说,进行扎实的实践训练,灵活多样地进行各种口语交际训练。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开口说心中所想,表达自己的意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口语交际;反思训练  新课标要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其具体体现到教材中的每一单元都安排了一组口语交际练习题(畅所欲言)。那么,怎样开展口语交
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身体健康、心灵美好、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并有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教育教學过程中,“教”是手段,“育”是目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用科学知识教会学生求真,用教学艺术让学生懂得求美,示范引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懂得求善。  一、关爱是助学生成长的源头  从教以来,令笔者记忆深刻的是那一次执教《圆锥的体积》。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具有“学史明智”功能的《历史》学科在新时期课堂教学又如何开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情趣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对老师的功能做了一个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
【摘要】儿童自言自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儿童用于自我交流、自我引导和自我调节行为的言语。在儿童的建构游戏中,可观察到在游戏开始前、游戏过程中、游戏结束时,儿童会利用自言自语来引导、支持自己游戏,一边说一边操作。本文通过对已有关于儿童自言自语相关研究行梳理和对儿童的建构游戏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在游戏过程中儿童发生的自言自语行为,并提出一些教育建议,以期利用儿童自言自语促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言自
【摘要】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综合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各种知识。根据研究与实践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培养小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事物的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价值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对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具备很强的接收能力,不过在课外
【摘要】当前,课堂学习以学生水平统一,学习时间统一,学习内容统一为显著特征,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妨碍学生发挥个性,缺少因材施教策略。同时,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部分学生甘于“平庸”,学习缺乏动力等。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实践经验,我认为可在化学课堂中大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改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在初中化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以及涉及到的主要因素,同時阐述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措施
【摘要】学校在新一轮的教育形势下果断地推行了生本教育探索与实验,至今已有四年之久,作为初始英语教育年级势必要顺应学校的教育变革与指导,因而学校的三年级组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走进了关于英语口语训练的探索之路。作为语言的学习课程,口语是首要的沟通方式,英语作为母语以外的语言课程并不可能如母语一般来得自然,得心应手,总是会让孩子羞于开口,难于沟通,让语言变成哑巴语言明显有违语言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因而英语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识字教学应由始到终地遵循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的原則上进行。  【关键词】激发兴趣;识字效率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由于学生年纪小,注意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往往凭兴趣参与学习。如果在识字教学时,还是用传统的方法,机械地背、写、记,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对识字完全失去
这几年户外自主游戏在各公、民办幼儿园都很盛行,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贯穿于各个场景,居于各种人际互动的核心。师幼语言互动的质量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交情绪能力等产生显著影响,对幼儿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和产生积极的影响。当教师对自己即将说什么以及如何说产生有意识的决定的时候,意味着教师即将发起一场高质量的语言互动。高质量的语言互动中,教师有意地与某个特定的幼儿(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