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责任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儿童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在加强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如:创新班级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开展多彩的活动,丰富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内容等。
[关键词]班集体;责任心;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15-04
[作者简介]温洁英(1969—),女,广西柳州人,专科,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荷城小学教师,中学高级。
在校的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他们生活条件优越,父母、亲人的百般呵护和教师的无私关爱,在他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缺乏对自己、父母、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自己的东西随意乱扔而不知收拾;看到别人摔倒了,却表现出极其的冷漠;看到别人的东西掉了,视而不见;对于教师交给的任务不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做了错事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推诿;在集体生活、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渴望得到特殊照顾而不顾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倾向。如果这样的孩子投身到竞争与合作并存、机遇和挫折交错的社会,是无法适应的。
责任意识缺乏已经成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流。责任意识的培养引起人们的关注,“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可见,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在加强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一、创新班级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一)设立多种岗位,给予学生履行责任的实践机会
学生能在管理和被管理中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学会履行职责。所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就要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责可负,从而营造“积极配合、团结一致”的良好班级氛围。学生体会到“承担责任”的酸甜苦辣后,便会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应该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为明确学生的责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笔者结合班级日常需要设“学习探究、清洁环保、体育健身、文娱活动、宣传组织、安全卫生、纪律监督”等多个岗位,并实施干部轮流制,使每个人都有服务学校、班级、同学的机会。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为了充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起他们为班级服务的高度责任意识,笔者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制订岗位责任制条例。每个班干部都有自己的分内事:班长的责任是全面监督班级的整体情况;学习委员不但要带头认真听课,还要热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协助教师收发、检查同学的作业;劳动委员要随时督促同学保持教室、桌椅的清洁卫生,督促值日生完成值日任务……让每一个孩子在平时细微的班级工作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而明确的分工,更便于工作的管理和责任追查,从而使全班学生的工作井井有条,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也增强了责任意识。
(二)分层管理,端正学生承担责任的态度,增强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了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这个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能够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为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为班级服务的高度责任感,笔者在班级内部实行班干部竞聘上岗制。首先由全班同学民主投票选举班长并竞选各部门部长,然后各部长自己进行公开、公平的人才招聘,管理的主体永远是学生。班级中还设立有值周班长、生活委员、劳动委员、各学科代表、组长等,由这些人员组成班委会,各班委有不同的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比如:早上班长来到学校后首先开始检查卫生,发现清洁区没扫或扫不干净,就马上找到劳动委员,再由劳动委员去落实人员完成相关任务。由于班干部没有履行职责而造成的后果由班长或归属部门负责人承担,并由其本人去完成打扫卫生工作。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勇于担当的习惯和面对问题先承认失误、再想办法解决的习惯。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管理原则是: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班干能做的事,班长不做;学生能做的事,班干不做。这样就做到了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成就感激发了委员们的责任感,责任感促使委员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取得更大的成就,从内心争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
(三)精细化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养成履责习惯
“精细”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对工作都要负责,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养成教育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细致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理解、掌握和执行。笔者常常告诉学生:“认真做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才能把事情做好。”为了培养学生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的习惯,笔者把管理工作设定为三个步骤:一是制定具体要求,它包括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二是规范程序、有章可依,建立检查监督系统,形成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班主任抽检五级监测体系;三是健全计划,狠抓落实,反复渗透,不断强化,严格训练。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只要养成了习惯就成就了稳定的自动化行为。
二、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从 “一堂课”“一次作业”“一次发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轻声慢步不追跑”“上下楼梯靠右行”开始培养良好的行为意识,从地面无污迹,室内无纸屑、墙壁无脚印开始培养良好的卫生意识,从“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主动热情打招呼”开始培养良好的礼仪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并持之以恒,将习惯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对每一件事情高度负责的责任心。 (一)“三整齐”“三管住”,统一班级目标,明确个人行为责任的方向
我们都明白,班级目标是班级前进的动力,个人目标是个人前进的动力,而班级目标很多时候是通过个人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所以,开学初,笔者首先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设定一个能够让全班同学充满希望,并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班级行为目标,如在行为习惯方面制定了“三整齐”“三管住”行为目标。“三整齐”是:一是课前准备齐,每个课间,要求学生先做好下节课的准备,书放在左边,文具盒放在前边;二是桌凳摆放齐,人离开座位,凳子要整齐地放到桌子底下;三是桌面齐,如果下一节课要去专用教室上课,临走前,每一位同学都要把自己的桌面清理干净,值日生要擦净黑板并关好灯才能离开。“三管住”是:管住手,不乱扔乱画;管住脚,不乱踢乱踏;管住口,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上课不随意讲话。让“三管住”“三整齐”目标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与依据,同时也能不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激励,还能让学生在行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成长起来。
班集体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而不同的学生已有的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如有的学生贪玩,有的学生不写作业,有的学生上课乱讲话……这说明每个学生努力的方向不同。所以,笔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除制定班集体努力目标外,更注重引导学生以承诺的形式为自己设定几个具体的目标,如:欠交作业的小明承诺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忘戴红领巾的小丽承诺每天佩戴红领巾来学校……在付诸实施中,让学生随时对照自己的承诺,知道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从而享受达标的喜悦。这样,通过实现自己的小目标来为实现班级的总体目标努力。
慢慢地,笔者欣喜地发现,展现在面前的是整齐划一的桌椅,干净的教室……
(二)量化考核,奖惩分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荣誉。谁得到的肯定多,得到的奖励多,谁就会越来越愿意主动地为目标而奋斗。因此,奖励和肯定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
于是,笔者很注重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量化考核,奖惩分明。每个小组长负责对另一个小组进行考核,考核项目大体一致,如佩戴标志、集队、课前准备、午休等方面。实行量化管理,表扬的加分,批评的扣分,每周由组长统计最后得分,最高得分的在周末则被评为先进小组。先进小组成员每人可得到一颗红星奖励。每个小组长在每周的班会上都要做一周工作小结,把本周本组所存在的问题向班长汇报,由班长处理。班长处理不了的事情,再向笔者报告。然后,笔者才与班干部们一起商量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下周整改措施。通过加强对管理过程几个基本环节的管理,从时间上、制度上对每项活动的开展作出安排,不仅保证了班级管理的正常运转,还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强度。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学生养成了自我反省、自主管理的好习惯,从而也形成了对自己、对集体负责的意识。
三、开展多彩的活动,丰富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内容
(一)精心设计班队活动,培养学生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在班级活动中,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笔者及时召开了班队活动进行责任心教育。如在教师节前夕,召开了“我们爱您——老师!”的主题活动。会上由学生自己讲述各个教师认真传授知识和耐心教育他们的事迹,讲述伟人们尊敬教师的故事。笔者引导学生懂得:是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所以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你们应该学习的。这样一来,学生更加热爱和尊敬教师,而且责任感逐步增强。又如开展“手拉手爱心助学”活动,让学生把平时所见所闻的关于失学儿童的经历说一说,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也献出一份爱,久而久之,这份同情心也会升华为一种责任感。
(二)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开展实践体验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实践内容可丰富多彩: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在少先队集体生活中体验“大雁齐飞”,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实践活动、体验要求、雏鹰争章活动有机结合,例如:开展感悟亲情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家里担任各种角色,学会做各种家务。教育学生要协助家长做一些家里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负责。这一感悟亲情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应有的家庭责任感,使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了各行各业劳动在社会中的意义,增强了责任意识,树立了人生理想。将责任感的培养寓于一切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一员,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都要有责任。责任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让我们牢牢记住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的话: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教师应真正持续有效地开展责任教育,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挑战的具有责任意识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贾海梅.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8).
[2] 王弢.在班集体建设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03(4).
[关键词]班集体;责任心;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15-04
[作者简介]温洁英(1969—),女,广西柳州人,专科,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荷城小学教师,中学高级。
在校的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他们生活条件优越,父母、亲人的百般呵护和教师的无私关爱,在他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缺乏对自己、父母、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自己的东西随意乱扔而不知收拾;看到别人摔倒了,却表现出极其的冷漠;看到别人的东西掉了,视而不见;对于教师交给的任务不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做了错事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推诿;在集体生活、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渴望得到特殊照顾而不顾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倾向。如果这样的孩子投身到竞争与合作并存、机遇和挫折交错的社会,是无法适应的。
责任意识缺乏已经成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流。责任意识的培养引起人们的关注,“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可见,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在加强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一、创新班级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一)设立多种岗位,给予学生履行责任的实践机会
学生能在管理和被管理中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学会履行职责。所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就要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责可负,从而营造“积极配合、团结一致”的良好班级氛围。学生体会到“承担责任”的酸甜苦辣后,便会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应该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为明确学生的责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笔者结合班级日常需要设“学习探究、清洁环保、体育健身、文娱活动、宣传组织、安全卫生、纪律监督”等多个岗位,并实施干部轮流制,使每个人都有服务学校、班级、同学的机会。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为了充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起他们为班级服务的高度责任意识,笔者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制订岗位责任制条例。每个班干部都有自己的分内事:班长的责任是全面监督班级的整体情况;学习委员不但要带头认真听课,还要热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协助教师收发、检查同学的作业;劳动委员要随时督促同学保持教室、桌椅的清洁卫生,督促值日生完成值日任务……让每一个孩子在平时细微的班级工作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而明确的分工,更便于工作的管理和责任追查,从而使全班学生的工作井井有条,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也增强了责任意识。
(二)分层管理,端正学生承担责任的态度,增强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了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这个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能够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为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为班级服务的高度责任感,笔者在班级内部实行班干部竞聘上岗制。首先由全班同学民主投票选举班长并竞选各部门部长,然后各部长自己进行公开、公平的人才招聘,管理的主体永远是学生。班级中还设立有值周班长、生活委员、劳动委员、各学科代表、组长等,由这些人员组成班委会,各班委有不同的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比如:早上班长来到学校后首先开始检查卫生,发现清洁区没扫或扫不干净,就马上找到劳动委员,再由劳动委员去落实人员完成相关任务。由于班干部没有履行职责而造成的后果由班长或归属部门负责人承担,并由其本人去完成打扫卫生工作。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勇于担当的习惯和面对问题先承认失误、再想办法解决的习惯。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管理原则是: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班干能做的事,班长不做;学生能做的事,班干不做。这样就做到了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成就感激发了委员们的责任感,责任感促使委员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取得更大的成就,从内心争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
(三)精细化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养成履责习惯
“精细”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对工作都要负责,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养成教育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细致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理解、掌握和执行。笔者常常告诉学生:“认真做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才能把事情做好。”为了培养学生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的习惯,笔者把管理工作设定为三个步骤:一是制定具体要求,它包括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二是规范程序、有章可依,建立检查监督系统,形成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班主任抽检五级监测体系;三是健全计划,狠抓落实,反复渗透,不断强化,严格训练。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只要养成了习惯就成就了稳定的自动化行为。
二、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从 “一堂课”“一次作业”“一次发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轻声慢步不追跑”“上下楼梯靠右行”开始培养良好的行为意识,从地面无污迹,室内无纸屑、墙壁无脚印开始培养良好的卫生意识,从“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主动热情打招呼”开始培养良好的礼仪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并持之以恒,将习惯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对每一件事情高度负责的责任心。 (一)“三整齐”“三管住”,统一班级目标,明确个人行为责任的方向
我们都明白,班级目标是班级前进的动力,个人目标是个人前进的动力,而班级目标很多时候是通过个人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所以,开学初,笔者首先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设定一个能够让全班同学充满希望,并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班级行为目标,如在行为习惯方面制定了“三整齐”“三管住”行为目标。“三整齐”是:一是课前准备齐,每个课间,要求学生先做好下节课的准备,书放在左边,文具盒放在前边;二是桌凳摆放齐,人离开座位,凳子要整齐地放到桌子底下;三是桌面齐,如果下一节课要去专用教室上课,临走前,每一位同学都要把自己的桌面清理干净,值日生要擦净黑板并关好灯才能离开。“三管住”是:管住手,不乱扔乱画;管住脚,不乱踢乱踏;管住口,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上课不随意讲话。让“三管住”“三整齐”目标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与依据,同时也能不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激励,还能让学生在行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成长起来。
班集体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而不同的学生已有的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如有的学生贪玩,有的学生不写作业,有的学生上课乱讲话……这说明每个学生努力的方向不同。所以,笔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除制定班集体努力目标外,更注重引导学生以承诺的形式为自己设定几个具体的目标,如:欠交作业的小明承诺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忘戴红领巾的小丽承诺每天佩戴红领巾来学校……在付诸实施中,让学生随时对照自己的承诺,知道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从而享受达标的喜悦。这样,通过实现自己的小目标来为实现班级的总体目标努力。
慢慢地,笔者欣喜地发现,展现在面前的是整齐划一的桌椅,干净的教室……
(二)量化考核,奖惩分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荣誉。谁得到的肯定多,得到的奖励多,谁就会越来越愿意主动地为目标而奋斗。因此,奖励和肯定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
于是,笔者很注重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量化考核,奖惩分明。每个小组长负责对另一个小组进行考核,考核项目大体一致,如佩戴标志、集队、课前准备、午休等方面。实行量化管理,表扬的加分,批评的扣分,每周由组长统计最后得分,最高得分的在周末则被评为先进小组。先进小组成员每人可得到一颗红星奖励。每个小组长在每周的班会上都要做一周工作小结,把本周本组所存在的问题向班长汇报,由班长处理。班长处理不了的事情,再向笔者报告。然后,笔者才与班干部们一起商量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下周整改措施。通过加强对管理过程几个基本环节的管理,从时间上、制度上对每项活动的开展作出安排,不仅保证了班级管理的正常运转,还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强度。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学生养成了自我反省、自主管理的好习惯,从而也形成了对自己、对集体负责的意识。
三、开展多彩的活动,丰富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内容
(一)精心设计班队活动,培养学生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在班级活动中,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笔者及时召开了班队活动进行责任心教育。如在教师节前夕,召开了“我们爱您——老师!”的主题活动。会上由学生自己讲述各个教师认真传授知识和耐心教育他们的事迹,讲述伟人们尊敬教师的故事。笔者引导学生懂得:是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所以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你们应该学习的。这样一来,学生更加热爱和尊敬教师,而且责任感逐步增强。又如开展“手拉手爱心助学”活动,让学生把平时所见所闻的关于失学儿童的经历说一说,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也献出一份爱,久而久之,这份同情心也会升华为一种责任感。
(二)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开展实践体验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实践内容可丰富多彩: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在少先队集体生活中体验“大雁齐飞”,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实践活动、体验要求、雏鹰争章活动有机结合,例如:开展感悟亲情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家里担任各种角色,学会做各种家务。教育学生要协助家长做一些家里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负责。这一感悟亲情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应有的家庭责任感,使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了各行各业劳动在社会中的意义,增强了责任意识,树立了人生理想。将责任感的培养寓于一切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一员,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都要有责任。责任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让我们牢牢记住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的话: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教师应真正持续有效地开展责任教育,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挑战的具有责任意识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贾海梅.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8).
[2] 王弢.在班集体建设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