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体育健康教育是实现健康目标的基础
(1) 整体健康观
整体健康是以主动、负责、最大限度地提高躯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如躯体健康的达成,必须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经常参加锻炼,避免不良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的调节,包括情感和思维状态,也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复杂情感的认识和接受的能力,表达情绪的能力、独立行为的能力,以及应付日常各种应激源的挑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社会来促进学生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培养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道德健康,即能按社会通行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不损人利己,并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2)“健康”思想应贯穿教学的始终
首先,教师要领悟健康的三大要点,洞悉其深刻的内涵,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其次,要就势延伸教学内容的“可塑”点,力求对“健康”的全部理解。第三,要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去把握课堂组织,确保健康要素的衔接及落实。第四,更新评价理念,以激励性为主多元综合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体育对身心健康的调节
首先,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其次,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三,培养竞争意识。把单纯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转变成为培养竞争意识的方法,让体育竞争的思想迁移到学生头脑中,以便学生适应社会化大竞争的需要。
2.素质教育是实现健康目标的根本保障
(1) 注重对学校体育多元化功能的理性认识
学校体育具有健身、育人的功能。表现为:(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满足个体需要;
(2)促成全面教育。充分发掘发展学生的体能、德能、智能、心能,为社会培养身心强健,具有竞争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3)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闲暇时间的消遣、娱乐水平;(4)可以提高群体素质和群体凝聚力;(5)促进学生心理平衡,满足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预防心理障碍。
(2)明确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① 更新学校体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从单纯的身体教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观转变,注重学生的心理、群体意识和社会化发展;从被动的体育教学观向主动的体育教学观转变,注意教学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培养学生个性;改变统一的体育教学观,抓两头(课程目标和评价),放活中间(教材选用和施教),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传统的体育竞赛教育观向培养竞争意识观转变,以便学生适应社会化大竞争的需要。
② 构建教学内容新体系。体育教育从反映身体素质水平的显性近期效果,开始向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等隐性的远期效应方面转化,因此,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教材(自标统领内容),教材选用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注意研究并挖掘教材中能给学生以智慧和启迪的因素。且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
③ 转换组织教法。教法应转变。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加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学习观的4个转变:由依赖型向自主型转变;学会型向会学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知识型向智力能力型进而向人格型转变。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加大高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健全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创设“大体育”文化氛围等措施,营造一个团结活泼、气氛浓厚、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环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心理得到愉悦,身体得到锻炼,个性得以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地接受终身体育的理念。
(4)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体育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应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作用,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向交融,由单向教导变为双向交互,且师生角色、地位的变化向师生间与学生间平等性群体式的多向交流发展。教师应掌握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以及体育教学理论等专业知识,做到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根据整体化教学观念(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设计体育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周兵,邹玉玲.建构体育教学新模式初探[J].体育学刊,2000(6).
[2]玉宗平.重健身 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1):22-25.
[3]孙再玲,翟斌.“以人为本”教育观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3(1):81-82.
(1) 整体健康观
整体健康是以主动、负责、最大限度地提高躯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如躯体健康的达成,必须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经常参加锻炼,避免不良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的调节,包括情感和思维状态,也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复杂情感的认识和接受的能力,表达情绪的能力、独立行为的能力,以及应付日常各种应激源的挑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社会来促进学生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培养满意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道德健康,即能按社会通行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不损人利己,并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2)“健康”思想应贯穿教学的始终
首先,教师要领悟健康的三大要点,洞悉其深刻的内涵,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其次,要就势延伸教学内容的“可塑”点,力求对“健康”的全部理解。第三,要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去把握课堂组织,确保健康要素的衔接及落实。第四,更新评价理念,以激励性为主多元综合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体育对身心健康的调节
首先,改善机体健康状况,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其次,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三,培养竞争意识。把单纯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转变成为培养竞争意识的方法,让体育竞争的思想迁移到学生头脑中,以便学生适应社会化大竞争的需要。
2.素质教育是实现健康目标的根本保障
(1) 注重对学校体育多元化功能的理性认识
学校体育具有健身、育人的功能。表现为:(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满足个体需要;
(2)促成全面教育。充分发掘发展学生的体能、德能、智能、心能,为社会培养身心强健,具有竞争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3)能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提高学生闲暇时间的消遣、娱乐水平;(4)可以提高群体素质和群体凝聚力;(5)促进学生心理平衡,满足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预防心理障碍。
(2)明确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① 更新学校体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从单纯的身体教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观转变,注重学生的心理、群体意识和社会化发展;从被动的体育教学观向主动的体育教学观转变,注意教学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动性,培养学生个性;改变统一的体育教学观,抓两头(课程目标和评价),放活中间(教材选用和施教),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传统的体育竞赛教育观向培养竞争意识观转变,以便学生适应社会化大竞争的需要。
② 构建教学内容新体系。体育教育从反映身体素质水平的显性近期效果,开始向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等隐性的远期效应方面转化,因此,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教材(自标统领内容),教材选用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注意研究并挖掘教材中能给学生以智慧和启迪的因素。且建立以人为本,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
③ 转换组织教法。教法应转变。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加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学习观的4个转变:由依赖型向自主型转变;学会型向会学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知识型向智力能力型进而向人格型转变。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加大高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健全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创设“大体育”文化氛围等措施,营造一个团结活泼、气氛浓厚、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环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心理得到愉悦,身体得到锻炼,个性得以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地接受终身体育的理念。
(4)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体育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应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作用,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向交融,由单向教导变为双向交互,且师生角色、地位的变化向师生间与学生间平等性群体式的多向交流发展。教师应掌握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以及体育教学理论等专业知识,做到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根据整体化教学观念(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设计体育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周兵,邹玉玲.建构体育教学新模式初探[J].体育学刊,2000(6).
[2]玉宗平.重健身 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1):22-25.
[3]孙再玲,翟斌.“以人为本”教育观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3(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