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318,我的川藏线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24日,我和朋友们从成都出发,历时23天,骑行2100公里,到达拉萨。
  很早就想动笔来写这23天的故事,可是写了一半就因为诸事繁杂搁浅了。终于,在圣诞节前夕,我重新动笔,想把四、五个月前的思绪从心底呼唤出来。毕竟尘世太浮躁,似乎忘了什么是梦想,什么是初心。
  5个人,我和翔子还有豪豪来自大连海事大学,洋来自大连海洋大学,唐来自大连外国语学院。在这里先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角:翔子是学校田径队的;豪豪擅玩bmx和速降;洋是海洋大学骑行社团的社长,会攀爬特技;唐虽然是个女生,骑得比我都快。我们五个热血沸腾的大学生因为同一个梦想走到了一起,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征程。
  24号,从成都出发的时候,路遇一个陕西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大哥,他选择了跟我们在一起,后来我们都戏称在路上“捡”了他,从此,五人组变成铿锵六人行。
  成都的海拔是516米,骑了一天到雅安,海拔是641米,后来从新沟到二郎山隧道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因为它的海拔超过2000米,当到隧道的时候大家兴奋得飞起来,拿出了我们骑行队的大旗,拍了合照。之后就是39公里的下坡,海拔下降800米。虽然大连是丘陵地形,坡还是比较多的,但连续40公里的大下坡我们还是第一次遇见。双向车道很窄,我们走的那一面就是山脉,车道上是那种很长的大挂车,而且经常性的急转弯,也是蛮恐怖的。我们每个人都戴着风镜,脸上遮着头巾,音响开到最大,并且扯开嗓门跟着喊唱,一方面放开速度,享受着风的肆意吹拂,同时也小心地控制着速度。在我们的想象之中,我们是亡命天涯,我们叛逆,疯狂,享受着这短暂的自由……在泸定看到了大渡河,吃到了第一根蓝逸牌雪糕,虽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牌子,但真的很有特色,当时买一根要一两块钱,后来凡是遇到这个牌子的雪糕我都会吃。大概是颇受众人喜欢的缘故,这个雪糕一直在涨价,在理塘竟然涨到了四块钱。而且口味一下子多了起来,记得当时我连着吃了两根,还是意犹未尽。再后来,我再也找不到那种雪糕了,也是一大遗憾了。
  从瓦斯沟到折多塘,不到50公里爬升1900米。不巧的是,唐来了生理期,还是一步步地踩,虽然很慢,但她在坚持,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她踩踏几公里或者几分钟,就不得不停下喝水、喘气,再继续。我们就那么看着,知道她的疼痛,却不能为她分担一点点。好不容易中午时分到了康定,15公里,需要爬升1000米,她怕拖我们后腿选择了搭车。后来,我单曲循环着DJ版的《曾经的你》,跟着节奏踩踏,一步步爬到了终点。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到了轻微的高反:后脑隐隐作痛。但也仅此而已,比较幸运,没有别的不适。也是在这里,我们泡到了野温泉,还看到了十几头牦牛,看到了小桥流水,睡了传统的藏民的床。我赤手空拳被两只小藏獒追赶,后来从草地上捡了树杈和石头,奋力朝它们掷去,边弯腰边后退,才得以脱身。第一次喝到了酥油茶,甜甜的,暖暖的,醇。
  第二天早上起来,很冷,但高反的感觉已经消失了。打开窗户,看到了雪山,灰色的群山之中,有一个白色的尖,是冰激凌的那种白,由于天冷,还冒着气。之前见到雪山是在电影《转山》中,当最初感受到它們的存在时,刚刚还睡眼惺忪的我们立刻热血沸腾了。在那一刻,时间静止了,血液凝固了,我们连衣服也来不及换,就跑到房顶上拍照,把这一瞬间定格。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不停地翻山,下山,还经过了隧道,隧道里面要么路不平,要么好几公里没有灯,要么就是没有通风孔。最糟糕的是有一段非但没有灯,而且还是一个缓上坡。一出隧道,大家一停车,所有的车友都开始抱怨。连续五六十公里的下坡也很常见了,有时颠得手疼,有时候大家又抱怨捏刹车捏得手指酸困。不过那一段下坡真的很惬意,在几十公里爬升后,一个下坡没有给我们带来困意,却让我们的心飞了起来,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仿佛一切都不存在,只有蓝天,白云,一条路,一辆车,自己,还有耳边许巍的歌。那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车速在四五十公里左右,时间却流得很慢。
  芒康,川藏与滇藏会合的地方,也让我看到了前几天一直没有看到的骑友。特别是第二天翻山的时候竟遇到了太原师范的火部落。我们海事大学的凌风车队和他们学校的骑行队,曾于15年在二郎山隧道就遇到过还合影留念。如今两年之后,再度重逢于川藏线,也算是冥冥之中一种神奇的缘分,很美好,也很奇妙。后来的几天,我们两支队伍,彼此给对方增添了很多欢乐。
  还有两座山不得不提,两座都是海拔5000米以上,一座是折多山,海拔5130米。从登巴村醒来出发后,我状态出奇得好,一路领先,以自己的速度爬了37公里,爬升1500米。凡是能看到的骑友都被我超过了。在这里,因为爬坡,有人喊我“非人类”。当我到达山顶时,翔子途中遇到了高反,他们拦车,翔子吸氧气,一口气吸掉了枕头大小的氧气袋的三分之一,豪豪默默地打开了Gopro悄悄记录了这一切,到达目的地后,豪豪给我开始了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我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川藏线最后一座山是米拉山,海拔5013米。还有176公里到拉萨,计划一天赶完。那天早上5点多,大家就醒了,盼望着到拉萨,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我的头脑中猛然涌现出毛泽东主席的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的,这是川藏线骑行的最后一段路,这是我们的长征,千里跋涉,已近尾声,怎能不让年轻的心激情澎湃呢?
  米拉山也是下雨,气温还很低。雨天,穿着雨衣,尽管戴着冬天的厚手套,还是基本上冻哭了,一边努力控制着车把,一边冷得颤栗不止,甚至可以感觉到眼睛里不断涌出泪水。路还特别差,川藏线所有的烂路都集中在这一段。坑坑洼洼,随处可见,几十公里的颠簸,为此段旅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说完了旅程,还得说说路上偶遇的人。
  路上遇到的第一个骑友,是在成都小屋遇到的,一位来自广东的大哥,之前他的弟弟骑完了川藏线,他也想来,就果断地辞职了,因此才有了与我们的不期而遇。后来就是他给我起的外号“非人类”。在东达山我一边骑车一边和他聊天,然后把大家拉爆了。我加了他的微信,看到了曾经的他非常的帅气。   后来又遇到了两个徒步的背包客,是那种很具有亲和力的胖子,也加了微信,还建了群,在群里遇到了很多喜欢旅行的人,默默听他们讲自己的见闻也很有趣。还遇到了一个徒步的张家口老乡,我推着自行车与他同行了几公里,分别时我送给他一些饼干,他则馈赠我蛋白质饮料和乐虎,我们拥抱对方,互相祝福一路平安。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集美大学的学姐,坐飞机到拉萨,一路搭车到四川某藏族学校去支教。第一次见她,她穿着冲锋衣,背着大包,我以为是徒步旅行的,但手里的大包使我下定决心和她聊天,后来队友去吃饭,我又匆匆跑回去要了她的微信号。走了很远,忍不住回望,看见她在路边,竖着大拇指,和司机谈话,询问。在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不由得对这个姑娘肃然起敬。
  川藏线还是比较危险的。正值雨季,很多地方断路、塌方。每次有事故,就可以看到武警官兵们,不管是烈日还是雨天,他们都奋战在第一现场,为无数的旅客保驾护航。一次滑坡后,封路。所有的车都停了,无数的骑友都把车排到了最前面,我们跟着许巍,唱着,手舞足蹈。私家车主们下车,站在最前面,笑着给我们拍照。我把双手举过头顶,交叉挥舞,开心得笑着,像一个纯真的孩子。
  一会儿,路通了,所有骑友鱼贯而出,很是壮观。当经过武警官兵们身边时,我腾出一只手,虽然手外面套了一个塑料袋,还是竭力伸出大拇指,做点赞状,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懂我的敬意。但在那一刻,真的很感动,心里暖暖的……太多太多了,23天,2100公里,很多人只是一面之缘,却彼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或许,彼此影响。
  23天,2100公里。从城市中出走,一头扎进了西部,一路向西,追随着梦想。每一天都是新鲜的,充实的,难忘的。很多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这条路上走着,大部分人都不是因为利益,甚至不是因为梦想,而仅仅是热爱骑行,對喜欢的事情的热爱与坚持。很多人或许已经过了谈梦想的年纪,他们,也包括我,或许只是想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不想让自己的生命如此的常规,千篇一律。
  后来看到一句话,说得很好:不走出来,眼前就是世界,走出来,世界就在眼前。虽然用了23天,暑假剩下的时间不足10天,还花了父母5000块钱,体重跌落到50公斤以下,皮肤晒黑了。但经历后才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年轻真好,可以任性,可以拒绝妥协,可以去追寻理想中的自由。
  还记得7月23日,出发的前一晚,我们在旅馆商量着买保险,自己挣扎了一下,还是固执地没有买。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想,也许是自信,也许是任性,也许二者都有吧。其实走之前还是很害怕的,一方面担心由于天灾,到不了拉萨,又担心遭遇人祸,回不了家。8月15日我在布达拉宫前留完影后,才觉得自己运气特别好,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感激。我双手合十,闭目垂首,心中默念:感谢川藏线,允许我通过;感谢苍天,护佑我平安!
  第二天晚上吃散伙饭,凌晨2点才回青旅。洋喝高了,豪豪在一楼笔走龙蛇写明信片,我躺在床上想着这23天的点点滴滴。一点一点的,咀嚼。一切都结束了,梦想实现了,我平安地抵达拉萨;但又一想,一切还没有结束,这段日子的经历,我一定会铭记一生。后来我想到一句话,事在人为,成命在天,不忘初心,不留遗憾。
  再多的文字,也讲不完这23天的点点滴滴,再细腻的情感,也不能表达这2100公里的喜怒哀乐。就像所有的故事都有开头,却并不一定有结尾,我们6个人的故事也是一样,2100公里走完了,以后的路或许是没有尽头的。
  在此引用王安石的一句话: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时候难的只是一个决心,一个开始。
  仅以此文纪念我们6个人的川藏之行,向那些不向世界妥协不肯苟且的人致敬!向所有为了梦想而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人致敬!
其他文献
老刘不愿意在儿子那待了。  儿子儿媳上了班,家里空落落的,从里屋到外屋,外屋到里屋,走得老刘心烦。  和对门只有几步却好似隔着一座山,在电梯里遇见也不说话,那些人盛气凌人,都是一个嘴脸。不如在农村,院子里隔着墙,有事儿前后院喊一嗓子,这可倒好,没病都得憋出病来。  老刘想回去,儿子死活不同意。这不,给老刘买了牧羊犬做伴。  老劉思来想去,也算幸福了。这年头有几个年轻人愿意跟老人住一块的,老刘事嘛不
我到过那座城市,它很小,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   初春的午后,窗外的紫云英开着紫色的小花朵。我在南方小镇的工厂宿舍里,手不经意间触碰到墙上的一张旧地图。我在地图上仔细辨认那座城市,终于看见那蓝色的芝麻粒大小的地方,它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然而我并没有那座城市的完整记忆,只有那里位于华新路一家没有名字的老鸭汤店,而它,唤起我对那个被称为云英老师的记忆。   记忆中,那是一座滨海城市,那时的华新路
美食活动带来的创业  85后的吕旭萍是广州人,平时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苹果”。她曾是国内历史最久、口碑最好的创意市集“IMART”的主理人,有着丰富的市集策划和执行经验。  现实生活中,吕旭萍是一个爱折腾,喜欢尝试新事物之人。对了,吕旭萍还特别喜欢美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乐于探索城市里隐藏的个性好玩的餐饮店铺,结交各类有特色有趣的餐饮人,并热衷于把搜寻到的美食和店铺背后的故事
荷兰风景画家雷斯达尔,出生于荷兰西部临海的哈雷姆,故乡的田野熏陶了他,使他对自然的美有特别灵敏的感悟。其叔父所罗门·雷斯达尔也是一位风景画大师,善于表现荷兰大平原上的畜群和充满银灰色调的多云天空。他在叔父所罗门的教导下成为画家,年轻时遍游各地,20岁时就自成一家,作品多描绘海洋、平原和农村。1648年,他被当地的画家同业公会吸收为会员,早期创作以凝重见长,写实功力深厚。1659年,他在阿姆斯特丹获
从意大利到巴黎  1884年,莫迪里阿尼出生在意大利的海滨城市里窝那,莫迪里阿尼的父亲是一个企业家,母亲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这个本应富足而殷实的犹太商人家庭,但在1883年父亲生意的破产让莫迪里阿尼的生活从一出生开始就陷入了贫困。莫迪里阿尼是由母亲教导长大的,他从小就喜爱艺术,尤其是绘画,喜欢乱涂乱画的小莫迪里阿尼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画家了。命运似乎并没有给莫迪里阿尼特殊的眷顾,他十一岁患胸
富裕是我的第二故乡,许是住久了,有时候会恍惚觉得自己好像原本就是生在这里。曾经不喜欢的一切,时间的纤手摆弄过后,变成顺理成章的喜欢,我只有对故乡这么宽容过,这样一想来,我对他真有了故乡的感觉。  走在富裕的街头,如果愿意,可以去铁西那撇子去看看,顺便闻一下那里的空气,一定飘着酒香。老窖酒厂的酒锅起锅时,总会不吝啬的把这种香气向人间撒一撒,众人闻个酒香,便有了惬惬的醉意。百年的老厂,本身这个数字就是
【小城觅食】  中国十大面条在由中国商务部、中国饭店协会等举办的中国饭店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上评出,包括: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面、四川担担面、河南烩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和吉林延吉冷面。  武汉热干面,是武汉特色小吃,面条纤细,根根有筋力,色泽黄而油润,拌以香油、芝麻酱、五香酱菜等配料。武汉热干面可谓享誉全国乃至世界,在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上,评选出的“
近日,热播影视剧中把鱼丸当做仙丹、用多肉植物冒充仙草、把樱桃当做朱颜果等片段,引发网友的疯狂吐槽,有关影视作品中道具粗制滥造的话题因此又被关注。可以说,好的道具可以为故事添彩,差的道具则会让观众瞬间出戏。比如《七年之痒》中玛丽莲·梦露在地铁口飞舞的经典白裙,《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里酷炫拉风的蝙蝠车,这些影片中的经典道具,无一不是影迷们心中的神器,也凝聚着道具师们的心血和汗水。其实,在国内好的道具师
她愣住了,完全不相信对面的他。只见他突然怒目圆瞪,脸上每个毛孔都喷着粗气。上午的和颜悦色变成满脸乌云,两眼喷射出冷冷的又烈烈的一种东西,足可以将她冰冻或者烧焦。  小人!小人!你有种就拿到台面上来讲。私下嘀嘀咕噜算啥本事!他咆哮着,脸上青筋突现。  她死死地盯着他的脸,看他一字一字地咬牙切齿,眼泪就那么不争气滚了下来。  为啥?为啥?究竟是为啥就那么水火不容了?她不想顶嘴,却无法忍住胸腔里那腾腾冒
代勇昌來江边管护区第一天就被分配到瞭望塔。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工作,还要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他从上班第一天起就一直工作在山上,春防连续奋战3个月都没有请过假,每天准时上塔报班从不缺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老员工请教,发现情况就及时向林场汇报。由于工作业绩突出,领导对他也是非常满意。夏防倒班时需要留人在山上值班,他就主动将第一次轮休的机会让给了他的伙伴,并坚持每天上塔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