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恩诗歌中的奇思妙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约翰·多恩是英国玄学派代表诗人,他的诗以巧智、奇喻著称,其特点是把理性和感性相结合并通过独特的语言展示出来。多恩的诗歌特色鲜明,融激情与哲理与一体。本文拟选取多恩的玄学经典诗歌《赠别:论哭泣》和《赠别:莫悲伤》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丰富的奇思妙喻和奇特的意象,以此来体会多恩诗歌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约翰·多恩 奇喻 意象 张力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07-02
  一、创造新奇之意象
  多恩的爱情诗歌意象呈现出包罗万象的特点。就本诗来看,诗人选取的意象如下:眼泪、地球、月球、狂风这样几个意象。以如今的眼光来看,这样的意象似乎不足为奇,这与中国当代诗人的选材风格是比较类似的。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惯常的爱情诗的意象选择是类似于比特拉克的“玫瑰般的脸颊,象牙般的皮肤,星辰般的爱情”,在此对比之下,多恩在本首诗中表现出的独特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以地球震动和死亡喻离别
  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主题是明确的,诗人借用天地之间的自然运动来展现爱情的永恒。即使天上的各个星球总是按照自己应有的轨迹运动,但总有一天会再次重逢。多恩给予妻子更深切的抚慰,所谓的分离就像天上的天体一样,总是会轮回的。
  正如贤德君子平静离开世间,
  轻声呼唤灵魂升天。
  一些哀伤的朋友说:“氣息已尽。”
  另一些朋友却说:“不,气息尚存。(《赠别:莫伤悲》)①
  把离别喻为死亡。我们可以看出,在多恩眼中离别无异于死亡。事实上对于贤德的君子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并且能够泰然处之。因为他们相信死亡会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加崇高、美妙的世界。
  而那些哀伤的世俗的人们面对死亡无比惶恐,因为他们注重肉体的存在与否,无法理解高尚的爱情是不为尘世和肉体的欲念所左右。多恩由此宽慰妻子,对待离别就应该像是贤德君子离开世间,肉体的死亡并不可怕,只要彼此灵魂合一,就无需悲伤哭泣。
  地球震动带来恐惧和灾难,
  人们把它的危害和预兆估算,
  尽管群星更为剧烈地震颤,
  却不会使下界生灵涂炭。(《赠别:莫伤悲》)①
  诗中将无法预测的地球运动和群星的 “震颤”进行了对比。多恩强调了他们的离别与世俗之人不同,他们的离别就像群星的颤动,静谧又不会生灵涂炭。而世俗伴侣的离别却像随时随地爆发又危害地球的震动。当然这里还包含了一种更深刻的现实,那就是在爱情中不可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和世俗的欲念,要更重视真正组成爱情的精神因素。在对于社会、人生、宇宙的认识过程中,不能只看得见眼前的灾难,也要洞察更高级的超现实的运动。
  (二)以圆规喻夫妻双方
  离别中的男人和女人被多恩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男女双方就像圆规的双脚一样,总是离别的状态。从天体到圆规,多恩运用的比喻更加使人感受到诗歌的离别之情。 就像圆规永远有圆心一样,男人就是圆规的定角,是整个圆的圆心,只有圆心坚定,两者距离才会永远不变。两者相互支撑,彼此依靠。
  如果说咱俩的心魂仍是两体,
  它们恰似两脚圆规坚挺直立,
  你的灵魂是圆心脚固定不移,
  但是我一起步,你也转动与我看齐。
  虽说你稳坐圆心中央,
  每当我游历四方,
  你就侧耳细听,侧身相望,
  我一回家,你又挺起胸膛。
  虽然我必须经常离家远去,
  你对我总是那样忠贞不渝,
  你的坚定保证我圆满成功,
  并使我与你团圆,善始善终。(《赠别:莫伤悲》)①
  “圆”在文艺复兴时期代表的通常是圆满,在这个意义下,多恩创作了一个玄学派极富盛名的比喻。丈夫和妻子分别是圆规的两只脚,丈夫是圆规上画圆的笔,妻子是圆规的中心。当丈夫开始转动时,妻子也会向前倾斜随之旋转。这个比喻蕴含着两层含义。
  首先多恩仍然是在劝慰爱人。圆规的两脚是互相牵连的,真正相爱的人是融为一体的,因此所谓的分离都不会是真正意义上永恒的分离,而只是暂时的,就算肉体的分离,灵魂也永远在一起,况且分久必合。不管分离多久,只要心在一起,就是圆满的结局。圆圈的起点就是终点,分离的恋人终究会相见。
  其次,这是对妻子真切的忠告。妻子作为圆规的定脚,决定了圆心的所在。这就好像是在说:“只有你坚定,我画的圆圈才会准。”当然,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圆”的意象。夫妻双方相互支撑,相互理解,彼此忠诚于对方,并有着向对方倾斜的完美默契,这样的圆规才能画出圆满的人生。爱情从来都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努力,两个人彼此的关爱与忠诚,默契与信任才能连接成为完美的圆,才能携手走过完美人生。
  诗人将这个神秘却又质朴的环境作为情感的载体,在简单的意象之中穿插复杂的爱情,一简一繁,诗人在张弛有度的环境和节奏之中,将情感付诸于极其富于表现力的意象之上,抒情效果当然是有别于他家的。
  二、细致出奇之艺术手法
  (一)多重奇喻的逻辑推理,增强情感张力
  多恩运用反传统手法,而大量从天文学、地理学等当时的自然科学中发掘意象,并将看似无关联的两个事物通联系在一起,这种意象或比喻虽有时显得艰涩难懂,但却决无变成陈词滥调的危险。有时会让人摸不到头脑,仔细思考过后却震慑于其高超的准确性和思想深度。 如:
  在一只圆球上头,
  一位身边备有草稿的工匠,能够绘就
  一个欧洲,非洲和一个亚洲,
  且很快把原来的空无造成万有,
  同样有你在内,
  每一颗珠泪
  都会长成一颗地球,对,印有你形象的世界,   直到你的泪水与我的混合,淹没了
  这世界——以源自你,我的天穹,如此融化的洪波。(《赠别:论哭泣》)②
  这里,多恩又将泪珠与地图融合,构成了一个地球世界的意象。一位技能高超的工匠在圆球上绘就了一个欧洲,非洲和一个亚洲,就像是在泪珠上印上了爱人的形象。但绘上了三大洲的圆球并不是地球,只是泪珠也构不成整个世界。当泪珠与爱人的形象结合才能有感情和温度,当地球要拥有生命的洪波,才得以成为一个世界。当这些意象贴切的重合,意外的水乳交融,便使得情感开始变得宏大而激昂,真挚而浓烈。
  在诗中,比喻这一表现手法在诗人的笔下衍生出了不凡的魅力。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方式展开了一个网状的放射性的结构。即以爱情为本体 ,分别以“眼泪”、“地球”等意象来分喻这一本体的特点,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因此,诗人的情感抒发才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表达,其诗歌的意义才能显得更加的不凡。
  (二)语象的重叠,隐喻面的拉伸
  隐喻是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打破词汇习惯,精巧地使用隐喻,将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联系起来。 这两种看似毫无联系事物之间的本质决定了隐喻的性质,形成和意义。
  语象是凭借着语言与表象的稳定对应关系而呈现的直觉性的心理画面,是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文字符号,是构成本文的基本素材。同一文本中多种语象的重叠,使诗歌的所指有了巨大的延展。在读诗时,读者为了能够感受到想要诗人获得拯救的强烈期望,势必会通过所指的变化来体会自由与封闭,生与死之间的张力。
  在一只圆球上头,
  一位身边备有草稿的工匠,能够绘就
  一个欧洲,非洲和一个亚洲,
  且很快把原来的空无造成万有,
  同样有你在内,
  每一颗珠泪
  都会长成一颗地球,对,印有你形象的世界,
  直到你的淚水与我的混合,淹没了
  这世界——以源自你,我的天穹,如此融化的洪波。 (《赠别:论哭泣》)②
  多恩继续作由一系列圆形意象把相似的可能性作推演式的发挥: 这个世界也就是地球是由圆球以及圆球上的欧洲、非洲和一个亚洲组成。这个世界里,爱融入其中,真诚浓烈动人,且爱情之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将“原来的空无造成万有”,可见,诗人的爱情观,即:爱情是可以创造一切、伟大的、积极向上的力量。而“每一颗珠泪都会长成一颗地球”,泪珠便是这世界,其感受便是:世界是一滴泪珠,从而将世界缩小化,用泪珠来承载起整个世界。有两组明显的意象群,一个是由泪珠,洪波,海水组成的动态的水的意象群,一个是由硬币,怀孕的肚子,果实,圆球,地球,月球组成的实体的圆的意象群。水的意象象征着情感的生命力和柔情,圆的意象象征着圆满和团圆。这两个意象群相互交融,使每个意象都被赋予了除自身意义之外更丰富的内涵。
  (三)用理性的语言表达炽烈的情感
  丰厚的理性情感是多恩诗歌最有魅力的地方,从而让读者产生审美快感。如:《赠别:莫悲伤》中的“破裂,而只是向外延伸,像金子打到薄薄的一层。”我们从“延伸”这个抽象的词汇,可以看出诗人形象地引申了被锤打金子的特性,它像黄金那样,只会延展,不会破裂。理性分析的推理过程本身也是情感的过程,从而使理性和感性得到完美融合。
  又如《赠别:论哭泣》这首诗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抒情,除了便于直接表达情感之外,本诗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在诗中“你”是“我”情感的抒发对象,在每一节的开始,“你”是作为主角的形式出现的,“你”的行动决定着“我” 的情感波动。但是在每一节的后段,“我”对这个情感源泉的刻画却又转向了自身,又从“你”回归到了“我”。“你”像是月亮,像是狂风,而最终得到结果的却是“我”,我会因此而得到伤害。可见,诗人在情感抒发的时候,人称或是故事的中心发生了位移。这样一种位移,接洽得非常自然,诗人在文字与情感之间自由转换,使爱情的相悖得到了一个全方位的刻画。
  而在《赠别:莫伤悲》开篇中,他把有德之人的离世和有情人之间的分离作了类比。这里有情人的分离和传统意义上的分离不同,在多恩看来,尽管他和妻子分开了,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分离。他继续写道:
  地球震动带来恐惧和灾难,
  人们把它的危害和预兆估算,
  尽管群星更为剧烈地震颤,
  却不会使下界生灵涂炭。《赠别:莫悲伤》)①
  丈夫爱妻子并不是物质的、有条件的,他们之间的爱是美好纯洁的。所以即使不在彼此的身边,但它们精神确始终在一起,灵魂是紧密融合的。 一开始,诗人便将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场景描绘得如此安详, 没有痛苦的眼泪,没有巨大的喧嚣。伴随着灵魂的逐渐离开,以乐观无忧的态度向喧嚣的世界说再见,便可以平静的面对死亡。因此,诗人劝妻子不要伤感,他们的灵魂将永远的融合在一起。
  三、奇思妙喻之诗歌特点
  与多恩的想法一样复杂多变的便是他精彩的隐喻,而且这些隐喻又是精心安排的。所以阅读多恩的作品要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去仔细思考,最后才能去获得智慧的启蒙和审美的洗礼。
  科勒律治曾说:“读德莱顿,蒲柏等人的诗,你只需要数音节,但是读多恩的诗,你必须衡量时间,而且必须用强烈的激情去发现每个词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多恩的诗歌不是浪漫派和伊丽莎白式的深情,不崇尚辞藻的修饰,非常的刚健有力,具有戏剧性而不是婉转柔情。
  他的诗歌富有理性情感,有着明显的哲理倾向,巧智和奇喻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丰富的情感。以说理的方式抒情,在奇想、思辨和矛盾中见真情,在“感觉的指尖上摸到智性”,以智情来抒发情感。
  多恩早期的创作主要是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使人感到焕然一新同时又标新立异。多恩在1611年创作了《赠别:莫悲伤》。这首诗是多恩与妻子婚后不久便要天各一方时,用来告别妻子的。对疾病的焦虑和分离的依依不舍成为对“死亡”这个主题的诠释,这是对深切思念以及痛苦离别的深刻界说。而正当这时,多恩的妻子怀孕了,正是需要他陪伴呵护的时候无论如何夫妻之间都不应该分离。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多恩迫不得已的离开。“莫悲伤”虽然是写给妻子的,也表达了多恩的不可言说的独特感情。诗歌中表达情感是对夫妻双方精神的慰藉,也可以说是面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即使两人会有分离,但兜兜转转始终会相聚。
  作为玄学派诗人的代表,诗人选用了大量奇特新奇的意象,以严密的逻辑,感性的笔触营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诗歌境界。他的诗风格独特,意象奇异且丰富多样,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震动,直至今日,多恩的诗作仍具有不竭的活力。
  注:
  ①蒲度戎:《英美诗歌选读》,王逢鑫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②蒲度戎:《英美诗歌选读》,王逢鑫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参考文献:
  [1]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0.
  [2]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胡家峦.英语诗歌精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于宏伟.英国诗人邓恩的玄学派诗歌意象及其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 54.
  作者简介:
  付宁,女,北京人,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英语学习中,英语语法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英语语法教学中所存在的困惑进行了思考,提出语法教学必须在话题、语境中进行,并通过实例阐明了如何通过设计任务型活动进行语法教学,以融合贯穿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在认知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陶冶和提升情感,提高语法教学的质效。  【关键词】语法教学 任务设计 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期刊
【摘要】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普遍存在于我国各个教育阶段,并且在大部分教育阶段都属于重点内容。在英语的教学中,英语翻译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但在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其重要性并没有体现出来,教学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果。因此对于这一方面进行教育改革研究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学创新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课后練习题:  1.写出所有分母是7的真分数;  2.写出所有分子是7的假分数。  对此题的解答,有学生家长提出质疑,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真分数 假分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45-01
期刊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词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英语词汇的记忆也是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探讨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词汇教学 问题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22-01  英语词汇是学生学习英语
期刊
【摘要】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立足实践,不断探索,潜心研究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能让学生减负,而且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着力点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44-02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笔者认为,高中数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46-01  打开网络去搜索“教师习题演练”,相关结果甚少。实际工作中也不乏有些老师会对习题演练产生疑问:“哪位老师不会做学生的作业呀?让老师把学生的作业演练一遍,真的有必要吗?”下面我想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下自己对教师习题演练的几点看法。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师习题演练?  教师习题演练一般指教师把布
期刊
【摘要】在教学中,总会遇到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积极性不大的问题,那么,教师该如何改观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53-02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听到学生有“数学不实
期刊
【摘要】自实行新课改以来,作为三大文化课之一的数学教学,普遍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然而,与其它众多学科相比,数学这一学科作为形式学科的一种,较为严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趣味性。然而,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实行以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效率较低。其较为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不断的研究与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155-02  送走上届毕业的学生,我又回到了阔别六年的一年级数学课堂。那么一大群天真可爱的学生,课下活泼好动,课堂上也是闲不住的。身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低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而且自控能力差,很难做到我们理想中的“遵守纪律、不乱讲话、认真听讲”。因此,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