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奇才杨杰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yangji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杰(1889-1949),民国时期著名军学泰斗。杨杰被一些学者称为“民国荀或式的军事战略家”,因为不仅其人品颇似荀或,其战略思维亦有荀或的大手笔。苟或作为曹操手下第一智囊,曾为曹献上了“深根固本方可制天下”“奉天子以从众望”“扼其要地而待变”的三大谋略,为曹一统北方,鼎定中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荀或骨子里却忠于汉,他追随曹操是因为曹是汉之丞相,当他发现曹对汉有二心时,便渐行渐远,郁郁而终。杨杰的人生轨迹,与荀或颇为相似,他曾追随蒋介石,但当他发现蒋介石热衷于个人权位,不惜消灭异己,以实现个人独裁,与他更忠于这个國家和民族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便决然而去,以致悲剧而终。
  杨杰出生于普通劳动者家庭,父亲为行走医师,母亲徐氏勤劳廉简。杨杰孩童时代就读于云南大理私塾,他有过目不忘之天资,思维活跃。1905年,即将弱冠的杨杰徒步到昆明报考京师大学,因误考期,便转考云南陆军速成学堂,幸被录用,由此便开始其传奇的戎马人生。在陆军速成学堂,他对新思想新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常常思考“那么大的中国,为什么打不过远来的外国强盗?”愤慨之余便写下“东鲁文章旧.西欧教化新”的诗句以明志。数年后,他人保定北洋陆军军官学堂深造,因成绩优异,1907年被清政府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预备学校学习,随后又升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炮科。在此他与蒋介石不期而遇,旋即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911年杨杰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他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到辛亥革命。翌年5月,任沪军威武军第一团团长,授上校衔,因沪军兵变,他便回到云南投在蔡锷将军的麾下。其时贵州局势混乱,蔡锷派部将唐继尧率兵驰援贵州,滇军不过2000人枪,却与贵州都督杨柏舟的一万之众遭遇,时杨杰在唐继尧部任团长,唐继尧依杨杰之计,在其战略要冲铜仁扼住咽喉,布下口袋阵进行设伏,经两日激战,击溃杨柏舟军。双方再恶战两个月,杨柏舟军占不到一点便宜,最终溃逃湖南。是役号称“杨杰黔东大捷”。随后,杨杰调任云南讲武堂骑兵科教官,后又任弥勒县县长。1915年袁世凯公然侮辱民意,称帝自为。云南唐继尧首先宣布独立,通电讨袁,其他各省亦纷纷响应,杨杰以满腔之热忱参加护国战争,以其智勇,屡建战功,
  晋升陆军中将。
  1917年1月,北洋政府委任杨杰为大总统府军事咨议兼陆军部顾问。当发现黎元洪和段祺瑞只是恋栈个人权位之辈时,与自己国防救国思想相去甚远,杨杰便再次回滇,任靖国联军第四军参谋长,8月任靖国军中央军总指挥兼沪州卫戍司令。在泸州,他指挥靖国军与四川都督周道刚部对垒,杨杰周密策划,指挥若定,取得了泸州大捷。
  1921年,杨杰以学生监督的身份带领一批云南讲武堂学员和滇军青年军官赴日陆军士官学校深造。一心抱着军事救国理念的杨杰,利用第二次赴日之机,白费考入日本陆军大学。在日本陆大学习的4年中,他细心研读,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外战争史及有关历史、地理、战略、战术等方面知识,常夜以继日,达到忘我之境,成绩斐然。在学校一次学生演习中,他被选为统帅,指挥得当,得到校领导乃至日本天皇的赞赏。毕业时,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学子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得了天皇赏赐宝刀的殊荣。他作为接受咨询的学员之一,在回答来日本陆大考察的法国霞飞元帅时,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显示出独道的军学见解,霞飞元帅惊为军事奇才。日方认定杨杰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曲意挽留,然杨杰报国心切,值此军学学成之日,便是归国似箭之时,他旋即回到中国,
  1924年底,杨杰在北方冯玉祥国民军中效力。他历任国民军第三军参谋长、第三军前敌总指挥、河南陆军训练处教育长,以其干练而成为北方国民军之中流砥柱。当他了解到南方广东国民政府其时正与苏联合作,孙中山先生在此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时,他决然南下,很快归附广东国民政府。1926年5月,他毅然参加北伐,先后担任广东国民革命军第六军高级参议、第六军十七师师长、第一纵队指挥官、第十八军军长,屡建战功。
  1928年春,经过北伐,国民革命军基本上打败了北洋军阀。国民党蒋、冯、阎、桂四股势力,进行了势力划分,取得了暂时的妥协,国民党由此实现了形式上的暂时统一。蒋介石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杨杰任军事委员会常委。
  但国民党各派的妥协只是暂时的媾和,很快他们为了各自的地盘和军队“编遣”问题而兵戎相见。蒋介石掌控国民党中央,以正统自居而号令天下,心里一直打着消灭异己的算盘;冯玉祥时人称“西北王”,拥兵20万众,主要控制着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省,处于半独立状态;阎西山时人称之为“山西王”,拥兵10多万,在晋扎根很深,俨然独立王国;李宗r、白崇禧经营广西多年,拥有军队近10万,治下的广西亦处于半割据状态。
  1929年3月,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首起战端。蒋介石任杨杰为总司令行营总参谋长,指挥与桂作战事宜,由于蒋介石成功地策反了桂军前线两位师长,桂军很快全线崩溃。不久,又爆发了蒋冯战争,杨杰任南路军总参谋长,他常身临前线,探测敌情,运筹方略,特别是在河南战役中,他善于捕捉战机,很快解除登封之围,转败为胜。是年底,湖南唐生智亦举兵反蒋,蒋任杨杰为陆海空军司令部行营主任兼第十军军长,杨杰挥兵由南阳向春水大进,正面强攻辅之两冀包抄,很快击溃唐生智部。杨杰之善战多谋,深得蒋介石睛睐。蒋高兴之余,委任杨为宁、镇、澄、淞四路要塞司令。
  1930年5月,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冯玉祥因不服蒋之独裁,再次联手抗蒋,又一次爆发大规模的内战,史称“中原大战”。蒋任杨杰为第一集团军总参谋长及第二炮兵集团指挥官。在中原大战中,杨杰不仅亲临前线指挥,他还向蒋献策“斡旋张学良挥兵人关攻击冯阎”,并在兖州、济宁、曲阜召集各军师首长商讨作战之策,在他的担纲下,
  或侧击,或包抄,或钳制,或夹击,或佯攻,其作战计划无懈可击。8月初,左冀军、右冀军、中央军、总预备队、炮兵集网,按照杨杰之布署,很快击败冯阎联军。随后,蒋军在泰安、济南一带连败冯阎联军,特别是到了9月,东北张学良通电拥蒋,冯、阎更是无心恋战,退川各白地盘。历时半年之久的蒋冯阎大战,以蒋介石胜利而告终,这场胜利的取得,杨杰可谓“居功至伟”。   可以这样说,在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中,杨杰苦心孤诣地辅助蒋介石是为剿灭地方割据势力、还国家以实质统一。但当中原大战刚结束不久,蒋介石却置日本咄咄相逼于不顾,竟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反共中去,并接二连三地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这令一心倡导军事救国、加强国防建设的杨杰大失所望。当蒋介石向苏区进行围剿时,他与知交方鼎英乔装而走,潜居上海。
  “九一八”事变后,杨杰将军更关注东北局势及日本方面的异动。他向蒋介石国民政府呈交《有关城垣意见书》,根据我国地理特点,提出全面加强国防建设以抗外侮之建议,不失真知灼识。他认为,日本对东北的窃取,绝非地方性事件,更不应当对“国联”抱调停之幻想。他在国民党中央会议及庐山会议上,大声疾呼抵抗日本之侵略,他还认为,日本没那么可怕,国内存在着诸多矛盾一军阀与财阀之争、陆军与海军之争、军人少壮派与老成派之争,全国不是一条心,且海军、空军都无实战经验,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军人政客日光短浅,外交上既与美英为敌,又与苏联相仇,可谓四面树敌,此为兵法大忌……中国不难打败日本。杨杰此论,许多人以为然。
  1933年初,日本为推行“伪满洲国”计划,向热河侵犯,推进到山海关一带。蒋介石任杨杰为第九军团司令官,指挥第十匕军徐庭瑶部于长城古北口一带抗击日军。当日本天皇知道这一消息,便晓喻日军“支那名将杨杰指挥中国军队抗击,尔等要格外小心”。此次长城抗战,是杨杰将军第一次抵御外侮,他满以为可以一展平生军学抱负,不料当面被泼冷水一一他提出的积极防御计划遭到何应钦的激烈反对,且蒋介石也不支持。蒋、何推行消极抗战路线,积极妥协,蒋介石更信任何应钦、黄郛这样的消极抵抗派,杨杰见大势难为,只得愤然辞职。蒋介石见杨杰常评击对日妥协行径,恼羞成怒,将杨杰送出国“考察”。
  杨杰在国外将近一年多的时间,考察了29个围家,在苏联,斯大林对其军事著作《蒙古骑兵之性质及其使用法》深为赞叹,称赞他为不可多得的战略家;在英国,杨杰识辨了英国的伪国防计划,英国防大臣赞其为“军学泰斗”。1934年,杨杰回国后,将游历国外及考察的体会,写成了《欧州各国军事考察报告》,并呈交给蒋介石,他在此报告中,建议加强重工业建设,而兵器工业则是国防工业的重心,中国迫切需要“建立独立自主的兵工业体系,克服依赖国外进口武器的弱点”。蒋介石任他为参谋次长、代总长、陆军大学教育长、防空委员会主任。然而刚回国不久的杨杰发现当时具有国际大都市之称的上海,满街都是闲人,尤其是达官贵人通宵达旦地娱乐,与德、日、意等列强国内紧张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令他深感忧虑。特别是当他受命检查航空委员会新买来的飞机是别国即将报废的产品时,骨子里有着正义感的杨杰如实地将此事汇报给了蒋介石,而此时的航空委员会主任正是宋美龄,这就开罪了宋美龄和孔祥熙。自此,蒋、杨关系再次出现新的裂痕,加之在抗日、“剿共”两方面分歧的加深,二人关系难以复合。
  中日大战在即,按杨杰的军事才能与战略水平,本应担当参谋总长的要职,然而蒋介石却任何应钦为此职,只任杨杰为陆军大学教育长这种相对的闲职。杨杰赋闲,转而将满腔的热忱用在军事学术上,写出了近百万字的军事著作,一方面在陆军大学(杨杰从1931年始任校长,后由蒋介石兼任,杨杰改任教育长)作为培养各级将校军官学员的教材;另一方面作为各级军官提升军事素养的好读物。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深知杨杰有雄辩之才,且得斯大林赏识,为争取苏联援助,遂委任杨杰为出使苏联代表团团长、张
  冲为副团长,进行外交斡旋,争取苏联援华。1937年9月,杨杰一行抵达苏联,在拜会苏联领导人时,杨杰纵横捭阖,力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及苏中两困之唇齿相依关系,祈望苏联政府给予中国人民抗日之援助。9月21日,苏联向中国赠送了第一批战略物资,随后,苏联再给中国两笔贷款,分别为5000万美元。这对于在苦难中挣扎的中困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蒋介石高兴之余,很快升任杨杰为上将,以示褒奖,同时,以便为杨杰争取更多的苏援做好铺垫。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亦表示,将给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人民以更多的援助。在苏期间,杨杰常受到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接见,并为杨杰一行提供许多方便,常安排他们去工厂、农庄等走访,可见其重视和关怀。在此期问,杨杰广泛地接触到苏联劳动群众,对社会主义亦有了初步的认识,他还研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共产国际史略》等进步书籍,他的世界观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对社会主义及共产党人心生好感。
  1940年,杨杰从苏联归困,他在回答国民党《中央日报》社记者时说:“中圈若是徘徊岐途,不能当机立断,决定对苏联外交政策,将必成为波兰之续。”此言次日发表在报纸上,蒋介石见此不禁大怒,当时杨杰正在医院治疗眼疾住院,蒋介石派戴笠、土世杰去医院怒责问罪,杨杰也针锋相对,放言无忌。于是,蒋、杨关系再次问到冰点。通过此事件后,杨杰对蒋介石已彻底绝梁。他的思想也起了根本性变化,他认为,救国只靠军事是不行的,如果国家政权操控在极少数人手里,大多数国民没有权力,何谈救国?他转而将希望寄托在共产党人身上,并将赞许的日光更多地投放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上。
  杨杰与蒋介石交恶后,闲居在家的几年,他便有较富余的时间进行军事学术研究。他伏案笔耕,写成了具有较高水准的《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怎样改造中国》《孙武子》等军学著作,这些军学著作,彰显着军事辩证法和人民战争的思想,并从国家管理等政治的高度去阐述圈防问题,得到了军界充分肯定和好评,是那个年代中困每一个想成为高级军官的必备读物,对中国的军事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积极筹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杨杰此时已彻底地离开了国民党阵营,他受周恩来、董必武等共产党人的感召,与爱国民主人士积极接触,并投身于爱圈民主运动之中。他与谭平山、陈铭枢、王昆仑等民主人士组成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接受共产党人关于时局的主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
  翌年秋,蒋介石终于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当时,国民党总参谋长陈减在答记者问说:“国民党有足够的力量,只要3个月的时问就可以击溃共军的主力,5年完全肃清残余。”不久,《重庆日报》记者将此事问及杨杰,杨杰答道“共产党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要3个月打垮主力,5年肃清是办不到的。我认为10年打不垮,100年肅不清。”
  从1946年至1949年间,由于杨杰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发表反对国民党独裁的言论,赞同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士的爱困民主主张,因而引起了蒋介石及其爪牙的仇视,他们派特务打手一直监视着杨杰。
  1949年初,蒋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巾李宗仁代行总统之职。李宗仁入主南京总统府后,很快想到了杨杰,立即电邀杨杰共商国是,但杨杰认为,尽管李宗仁的为人比蒋介石厚道一些,作派也民主一些,但他已坚定地认为,国民党已病入骨髓、难以救药,欲救中国只能寄希望于共产党,于是他婉然谢绝李宗仁的邀请。
  在此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关心杨杰的个人安危,希望他尽快北上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以脱离险境,但杨杰却考虑到,他在西南策反困民党部分将领已有一定的基础,若中途放弃,惜乎前功尽弃,故推迟北上。却不曾料想,云南的卢汉密奉蒋介石旨意,对包括杨杰在内的共产党人及民主党派人士妄开杀戒。1949年9月,保密局特务迅速赶赴杨杰的住宅,却扑了个空;当他们得知杨杰已飞往香港,便从台湾派特务赶至香港将杨杰杀害。
其他文献
每当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由一群美国志愿者组成的航空队。他们活跃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给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空中打击,为中国人民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流血牺牲,在中国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不可磨灭的历史丰碑。这就是被誉为“飞虎队”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  飞虎队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1941年,陈纳德在罗斯福政府的暗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全过程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努力提高反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针对性,从而查明“五病”(创业精神不兴奋,自满懈怠之病;工作部署不实际,作风漂浮之病;联系群众不密切,武断专行之病;解决问题不及时,执行不力之病;商务活动和办公不节俭,奢侈浪费之病)的根源,保证教育实践活动全面部署和稳步推进。  查“四风”
“孝心”这个词可谓高深莫测,许多人误解了它的含意。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勤劳、善良、淳朴并富有智慧的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  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视歌为心上的瑰宝、眼中的明珠。侗族自古就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不仅把歌当作精神食粮,也把歌当作医治心灵的良药。在侗族人看来,唱歌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少数人的-属,更不是赚钱盈利的T具
英雄是每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朱德力所能及关心照顾烈属,其情亦真亦浓,堪见其高尚情操品质。  终生怀念“井冈兰”  烈士伍若兰(1903-1929),是一位性格刚烈的湖南耒阳县奇女子,被根据地军民誉为“双枪女将”。她从小性格倔强,胆量过人,8岁进私塾读书,12岁考进耒阳县女子职业学校,1924年入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与毛泽东堂妹毛泽建是同学。在邓宗海等人撮合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我解放军在辽沈、淮海两大战场全面展开歼灭国民党军主力的战略总攻。此时,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筹划了“援晋兵团”——偷袭石家庄、平山西柏坡事件。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北平和平解放始末》一书中称:“蒋介石为了挽救在东北战场上的败局,稳定军心,给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打一针强心剂,命令傅作义,袭取我中央首脑机关及华北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为了打乱我解放战争的总体
1  驴子的哲学    有一天,一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知道自己的处境时,
宿舍楼前,面对一个普通的修鞋工匠,我被感动得哭了。身处知识“天国”的优越感,在这衣衫不整的修鞋匠面前荡然无存,我为自己的存在感到羞愧。  修鞋者,浓密的眉毛下,一双大大的眼睛总是透出明亮的目光,一头零乱的头发把帽子顶得老高。他背后的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启事:星期日为学生免费修鞋。人们看着启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情:惊奇、疑惑、沉思……  “砰”、“砰”,他手中的锤子一起一落。声声敲在我灵魂的深处,唤起
他,一个十四岁的男孩,懵懵懂懂,难免会有些朦胧的梦。他的梦记在一本淡蓝色的日记本上,总是把心里话悄悄对着日记说。日记本放在抽屉里,抽屉上了锁,日记本也像一把小锁,锁住了他的心。  一天,她——悄悄地走进他的心,从此以后他的心再也锁不住了。她就是隔壁班的那个女孩,她总是向他投去友善的目光和动人的微笑。  这天晚上,他极不平静,总想着女孩那友善的目光。他把日记本拿出来又收进去,反复了好几次,最终还是轻
抗日战争后期,当日军再一次入侵广西,在太平天国的策源地桂平县金田乡,活跃着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七七”抗日游击支队,给日本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提起这段往事,许多桂平人至今记忆犹新。  小山村成了卧虎藏龙之地  1944年9月初,已处于穷途末路的侵华日军,分南北两路,从广东、湖南入侵广西,梧州、桂林相继陷落。于是,形形色色的逃难民众便纷纷疏散到桂平,进入地处深山野岭的金田乡督的村。  督的村位于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