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席上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658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看过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之精深自不必赘述,“大国滂滂,古风泱泱”之类的赞美之词也暂且按下不表。然而正如蝉声居高而白远,桃李不言而成蹊,这场别开生面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将其不同于任何一场比赛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空间上从选手扩散到观众,时间上由过去延伸到未来。
  不落俗套,亦不走偏锋,深刻却不乏幽默,好的题目是这次比赛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有些题目包含了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如《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所运用的合叙手法,“晡时”所代表的具体时间(《孔雀东南飞》一义曾提及)。这些题目没有脱离课本,而是以课本为中心向外做了延伸。当看到语义课上学过的知识出现在大屏幕上,选手们流利地做出回答时,我心里竟然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悸动。我想在场的选手和观众大概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这大抵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获取知识并能学以致用的快乐与满足。
  当然,好题目也要有好选手才算“棋逢对手”。抽象难懂的甲骨文、“走别八行稀”中“八行”的含义、“难兄难弟”中“难”字不同的读音代表的不同意义……一道道题目相继念出,一个个选手迅速拍下抢答器,将答案徐徐道来。看,又一个选手站起来了,他盯着屏幕上出现的甲骨文,目光似乎穿过了千年历史的烽烟,沿着时光之河溯流而上,回到锦绣华章的盛唐之畔,缓缓吟出那传唱千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巾。”语毕,“权儿爷”笑着宣布:“回答正确!”瞬间,掌声雷动。我听到后排一个男生情不白禁地赞叹道:“妙哉!”
  这是一场比赛,但绝不只是一场比赛。此时此刻,灯光下飘洒的是赛场上的硝烟,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渴慕与追求,这才是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忘却功利,也无所谓有用与无用,只为知识本身而折服,只因文化之美而追逐。
  自然,选手们的知识面毕竟也是有限的,因此有几道题目成为“漏网之鱼”,这便给了台下观众大显身手的机会。看着身边的同学自信地说出答案,语速不疾不缓,眼睛里闪着自信的光,我不由得赞叹彼之才华,亦嗟叹己之鄙陋。这个互动环节不仅将知识从台上扩散到台下、从选手扩散到观众,更教会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要从赛场上延伸到生活中。
  这次竞赛的特别之处,也恰恰体现在它超出比赛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我将其理解为“延伸”——从课本的知识延伸到广博的传统文化,从参赛选手延伸到台下的观众,从比赛举行的那天延伸到每个人的未来。不断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已延伸到我们每个人心里,相信傳统文化的植株会在某年某月的某座城,从灵魂中开出花来。
其他文献
共和国历史上有三位年过百岁的老将军,他们是孙毅(1904-2003)、童陆生(1901-2001)和吴西,其中前两位已经去世,吴西则是全军唯一健在的百岁将军,也是在世的开国将帅中年纪最大的仅存的1955年授衔的广西籍少数民族将军,红七军唯一健在的将领。今年已经102岁高龄了。  吴西,原名吴有良,壮族。1903年8月生于广西扶绥县渠黎乡三合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他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