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中的奇葩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在他的争奇斗艳的作品王国里七绝更是一朵绚丽的奇葩。诗人在七绝创作上成绩斐然,匠心独具。他善于将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委婉的感情,高度概括和浓缩,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都有独到之处。对此有人认为可与李白媲美,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备受后人推崇。
  一、高度凝练,言简意远
  作为笼罩万有,着墨不多的绝句,因篇幅有限,必须要高度慨括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从而达到蓄意无穷的效果。而王昌龄正是用他高超的概括能力于区区四句之中,将客观典型的意象反映在作者思想感情上最妥帖、最精彩的地方,又或即使小小景物或生活细节,皆人人意中所有而未尝形之笔墨者,能写来明白如话,光景犹新,使人吟咏之余,觉其情溢词外。譬如《出塞(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诗人用诗歌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把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的景物溶入一个画面,造成准浑阔大的艺术境界。它描绘出了一幅寥廓、苍凉的夜景图:暗紫色的绵亘的古城墙,苍青色的夜空,悬在中天的银白的明月,这偏冷得青紫色调的画面上,还点缀着戍边征人营帐中星星点点的灯火,读之颇能令人遐思。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王昌龄的七绝诗就善于运用含蓄的手法来反映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其四)》,明白流畅,但却蕴含丰富,概活力极强,称得上是“片言可以明百意”。戎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人之凶悍都于此七字中一览无余。
  二、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王昌龄也是诗画合一的翘楚。《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中“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这是一幅边地风沙图,诗人在画面上涂满了黄色基调的惊沙走石,弥天蔽日,飒飒有声,在布满风沙的画面中,一杆红旗在矗立的辕门之上猎猎扬卷,透过风沙可依稀辨认连营的帐幕以及奔突而出的战骑,黄与红两种热烈的色调主宰画面,渲染了一种英雄主义气概,画面有一种律动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就是情景妙合,意深情切,内涵丰富的艺术珍品。然而诗人没有从正面去着笔,而是通过摄取有特定含义的烽火城、百尺楼、黄昏、秋风、羌笛,这些最易牵动征戍者思乡愁绪的景物,并把它巧妙地点染在画面上,以衬托主人公思乡念远的情怀。如《从军行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三、隽永含蓄,含而不露
  反复朗诵滋味无穷,咀嚼不尽的诗味语言,是为至言。细味王诗,会不难发现:作者诗中那美妙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决非“质直敷陈,绝无蕴蓄,”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深邃丰富的意蕴。这个特点在诗人的宫怨诗中尤为突出。诗人一扫浮靡轻艳的南朝文风,而是以含蓄蕴藉的手法,深刻细致的反映了广大宫女和失宠嫔妃内心的哀怨与绝望。《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诗人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人无一字写怨情,却字字含泪,字字哀怨。因此,胡应麟说:“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这就是王昌龄高人一筹的地方。他的宫怨诗也如饯行、边塞之作一样“深厚有余,优柔不迫”,诗味浓郁,耐人咀嚼!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各种考试中,学生最怕的就是作文和阅读,不少学生面对试卷,看不懂文本,更看不懂问题,问题就出在平时我们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性不强,阅读训练不够,学生阅读面窄、阅读低效等方面。  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
期刊
提起陕北,不由让人想起那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陕北曾以丰富的民间音乐闻名全国,陕北民歌的数量之多、流传之广是其他地区的民歌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有《赶牲灵》《走西口》《东方红》等。它向世人展示出陕北民俗独特的文化魅力, 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承继并珍藏在陕北人心中的一座富饶而辉煌的文化艺术宝库。  然而,陕北民歌发展至今,出现了断层和失落,甚至存在着从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可能。其主要表
期刊
语文教学,作为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速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朗读有利于保持注意力进行有效地阅读  阅读有多种方式: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等。其中默读是我们教师经常采取的一种阅读方式,但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来说,在默读中容易走神,开小差的,以至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默读只是“
期刊
探究性阅读只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语文课程中是极其重要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是我买的责任。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上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我具体应用的一点认识。  一、创设民主气氛,形成探究阅读的情景。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
期刊
偶尔忆起自己的求学时代,不禁感慨:如果当时的课堂,多一点温暖,少一点“冰冷”, 多一点激情活力,少一点沉沉死气,那么现在对文字的感觉可能更机敏灵动。儿时的我喜欢读书,现在还记得和同学交换图书的喜悦,在火炉旁借着昏黄的光埋头读书的痴迷,但这种热情到了中学便被无情浇灭,因为课堂上冷冷的“温度”。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因为是以教师为中心,所以整个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表面上看,课堂秩序井然、“规范
期刊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作为班主任,班级琐碎而繁杂的事务常让人忙得焦头烂额,我们也因此抱怨现在的学生实在难管。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常常在思索,也不断在摸索。柏拉图让弟子用不同方法清理田地里的杂草的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与其天天去拔野草,不如用庄稼驱除野草,把
期刊
应试教育的桎梏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训练程式化,语言模式化,致使学生本应随后天培养而丰富起来的想象力反而日趋萎缩匮乏,学生作文时,削足适履,胡编乱造,写出来的文章异口同声,千人一腔,缺乏激情,缺乏新鲜感,更缺乏创新精神。因此,作文教学必须革故鼎新,积极探索一条作文创新之路。  一、更新观念,打破模式,这是作文创新的前提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命题陈腐,格式老套,训
期刊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意思是说当你置身于某件事情中的时候,你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件事的某个具体的点上,而往往忽略了事情的全局,然而周围的人却看得很清楚,很透彻。  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课堂好比是下一盘棋,上课的人在下,观课的人在看。上课的人只注意到了学生的动向,但自己的言谈举止似乎没有太在意,如同下棋只是在攻,缺少防守,然而观课的人不仅注意到了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在关注教师的表现,因
期刊
一、明确写作目的,养成良好写作习惯  作文章,并非“坐”文章,它要求学生“动”起来,“脑动、心动、手动”,将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在灵感实现的时刻迅速捕捉下来,形成文字,这便是写作.而许多学生作文写的不具体,内容不丰富,那都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拟好题目不要急于动手写,而应该抽出一定时间来,让学生静静地整理一下大脑仓库中的材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