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en65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手术的应用.方法采用以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臀部、腘窝及股内、外侧创面共11例12个创面,皮瓣最大面积8.3 cm×16.6 cm,最小面积4.0 cm×7.8 cm.结果11例12个创面中,9个创面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3个因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出现皮肤坏死,但皮下成活,经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随访8~19个月不等,皮瓣质地、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这一皮瓣的动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解剖恒定,充分利用"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系统",皮瓣蒂部保留"彗星尾"状皮肤组织是转移后皮瓣成活的重要保证.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胃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效果及病理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组834例胃癌患者中共有91例诊断为肝转移,其中79例为同时性肝转移,12例术后发现异时转移,共21例行胃癌肝转移灶切除术.结果胃癌肝转移灶切除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9%、30%.单转移灶及异时性转移是其有利的预后因素.13例肝转移灶有假包膜形成.结论单转移灶及异时转移、肿瘤假包膜形成预示胃癌肝转移切除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老年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 治疗对其影响. 方法选择16例中或重度OSAS老年患者(OSAS组)给予nCPAP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0 d时的早晨(6∶00)及午后(16∶00)检测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聚集率(PAG)、血液黏滞度(WBV)、血浆纤维蛋白原(Fng)、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
目的对针剂甘氨双唑钠(CMNa)的放射治疗增敏作用及临床安全性进行随机、双盲Ⅱ期临床研究.方法共有218例患者入组,病种包括头颈部肿瘤、非小细胞肺癌及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放射治疗加CMNa组(A组,100例)及放射治疗加安慰剂组(B组,98例).放射治疗为1.8~2.0 Gy/次,5次/周,总剂量为60~70 Gy,6~7周完成.A组用CMNa 800 mg/m2, 3次/周(星期一、三、五用药)
目的根据超声介导白蛋白微泡破裂空化效应可以增加真核细胞膜对大分子(如DNA)通透性的原理,探讨一种新的转基因方法,以便安全有效和定向地转移目的基因.方法实验中选择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为标记基因,以自制的白蛋白微泡为载体,用超声介导微泡破裂的方法在体外进行CoS-7细胞的基因转化,同时以脂质体为对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计数仪分别定性和定量观察细胞转化效率.锥虫蓝染色观察细胞的活性.结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