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新年之始,称为“正月”。“正月”之“正”,本音“政”,但人们多读为“zhēnɡ”,音“征”。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为了避秦始皇嬴政的“政”而改读的。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不能随便称呼,尊长的名也不能轻易书写。遇到有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种避开帝王或尊长之名的现象,就叫做“避讳”。
“避讳”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礼俗之一。早在先秦古籍《礼记·曲礼上》中,就有“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记载。秦汉以后,随着皇权和宗法制度的日益加强,避讳也日益严格,留下了不少有趣的传闻。
西汉宣帝刘询,原名“病已”,因他幼时养于民间,曾遭疾难,所以取名“疾已”。此名容易犯讳,宣帝特地改名为“询”,并下诏令昭告天下说:“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赦之。”可见,他的“病已”原名已使不少百姓“触讳以犯罪”,无辜受难了。
避讳的风气流传到唐宋,越演越烈,乃至与君上、尊长之名同音或音近的字,也归入避讳的行列。如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当时的士大夫竟认为李贺不应当举进士。北宋仁宗赵祯,因名与“蒸饼”之“蒸”音近,为避免犯讳,“蒸饼”改称为“炊饼”。南宋孝宗赵眘(音慎),其名不能随意称呼、书写,所以朱熹在注解《论语·学而》“慎终追远”一句时,特意以“谨”代“慎”。
由于避讳历史悠久,很多避讳词语历代流传,沿用久远。如当今人们熟知的“嫦娥”,本名“姮娥”,是因避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再如封建社会中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户部”,三国至隋朝,原称为度支、左民、右民、民部,到了唐代高宗李治永徽初年,为避其父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户部”,历代沿用,直至清朝末年。又如西汉美女王昭君,因其名触犯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晋代改称为“王明君”,后人又称为“明妃”。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之三)诗有“生长明妃尚有村”的句子,宋代王安石也写有《明妃曲》诗。诗中的“明妃”,都是指“王昭君”。
“避讳”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礼俗之一。早在先秦古籍《礼记·曲礼上》中,就有“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记载。秦汉以后,随着皇权和宗法制度的日益加强,避讳也日益严格,留下了不少有趣的传闻。
西汉宣帝刘询,原名“病已”,因他幼时养于民间,曾遭疾难,所以取名“疾已”。此名容易犯讳,宣帝特地改名为“询”,并下诏令昭告天下说:“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赦之。”可见,他的“病已”原名已使不少百姓“触讳以犯罪”,无辜受难了。
避讳的风气流传到唐宋,越演越烈,乃至与君上、尊长之名同音或音近的字,也归入避讳的行列。如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当时的士大夫竟认为李贺不应当举进士。北宋仁宗赵祯,因名与“蒸饼”之“蒸”音近,为避免犯讳,“蒸饼”改称为“炊饼”。南宋孝宗赵眘(音慎),其名不能随意称呼、书写,所以朱熹在注解《论语·学而》“慎终追远”一句时,特意以“谨”代“慎”。
由于避讳历史悠久,很多避讳词语历代流传,沿用久远。如当今人们熟知的“嫦娥”,本名“姮娥”,是因避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再如封建社会中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户部”,三国至隋朝,原称为度支、左民、右民、民部,到了唐代高宗李治永徽初年,为避其父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户部”,历代沿用,直至清朝末年。又如西汉美女王昭君,因其名触犯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晋代改称为“王明君”,后人又称为“明妃”。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之三)诗有“生长明妃尚有村”的句子,宋代王安石也写有《明妃曲》诗。诗中的“明妃”,都是指“王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