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本位 还课堂“本味”还人才“本谓”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我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明显落后状态。如何重拾中国学生健全的知识结构,实现学生“隐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回归和提升呢?笔者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知识结构 隐性知识 课堂教学 回归
  《反思中国人成才障碍》一书的作者上官子木认为,我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表现为: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知识不足。显性知识方面的优势使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发达国家似乎难分上下,但隐性知识教育方面的劣势则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明显落后状态。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以隐性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换来显性知识的高积累。正是隐性知识方面的劣势,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后劲。那么如何重拾中国学生健全的知识结构,实现学生“隐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回归和提升呢?
  一、还学生本位
  学生是教育对象,也应是学习主体。教师一定要克服“教师本位”思想,还学生的“本位”地位。在我的历史教学的教室里,没有高高的讲台,老师始终处在学生中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老师可以是学生的学生,学生可以是老师的老师。
  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学生教学活动的自主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所有“预习单”的设计都一改过去做法,由教师设计改为学生参与、师生共同设计。我还强调在“预习单”的设计上必须体现目的性、参与性、差异性、生成性、趣味性。问题的设置要尽量简洁、生活化、实际化,学生一般都可以轻松完成,否则预习任务过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课堂使用的“活动单”也由教案变成学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二、还课堂“本味”
  课堂不在于“华丽”,而是要追求课堂的“本味”,追求实实在在的、有效的课堂。课堂教学内容更多是由预设走向生成,教室由“教堂”变成“学堂”,还课堂的本来“味道”。
  我的历史课堂还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蔚然成风,把课堂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而有选择性、答案的不唯一而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很大程度上给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课程一直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和“经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导演,而是演员,不过是一名名演员,协助导演工作。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的具体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讨论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偏离话题的倾向能及时提醒,发现学生偷懒,能及时督促,发现冷场能加以提示,学生若争论不休也能因势利导,适时调控,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任务。
  在历史课堂上,我总是要求学生能真正“动起来”,这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手段。这一要求又进一步促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亲和力,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的亮点,抓住生成的时机;它还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和营造互动的氛围,在各种互动中实现有效教学。
  三、还人才“本谓”
  现代社会的人才标准不再是仅仅强调理论知识的渊博,而更应注重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评价也应由知识评价转向能力评价,还人才的本来称谓。
  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课堂上,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能力锻炼。例如给足时间让学习小组独立思考,并要求形成书面文字,如果内容较长的话,可以是提纲,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要求能够围绕中心有条理的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我还非常注重问题学生的培养。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但是我也看到,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上课不爱发言,学习主动性不够,再通过课后问卷调查让我更多地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症结不在学生而在老师身上,那就是我们对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的要求过于简单。大家知道,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的学生都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因此我们在进行评价时“一刀切”,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对学习进程的制约和影响,更是忽视了后进生的成功心理需求,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上孤独地坐着,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
其他文献
高三语文后期复习要收到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抓基础知识的落实,而要使知识落实到实处,就应回归教材,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教材就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和源泉。语文教材在高三后期的复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重视教材的作用,抓纲务本,做好后期的复习工作。  高三后期复习之所以要回归教材,是因为教材与考点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教材与高考点的关系  许多的考生在进入高三后便
【内容摘要】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不少同学进入初中以后很不适应,从而对学习感到困难。为此,就学好初中数学谈几点意见和建议:要改变观念,提高听课的效率,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习题等。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可能学好初中数学。  【关键词】观念 关键 复习 总结 习题 兴趣  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所以,不少同学进入初中之后很不适
【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应充分重视提问的艺术性,以求良好的教学效果,切实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  【关键词】引导提问的艺术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这两者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讲求教与学必须相和谐,即必须遵循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
【内容摘要】无论从素质还是从应试的角度,学好语言必须有丰厚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探究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其关键的活水来自课堂,来自课本丰富多彩的语言。  【关键词】农村 初中语文 语言积累 探究  教学《春》、《济南的冬天》、《钱塘湖春行》等美文,如果让多媒体打出相应的各个时令各个地方的人物景观,把课文内容直观化,就能帮助学生切实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在农村,
【内容摘要】背诵中国古典诗书,可以感受艺术奇葩的芬芳,可以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可以借鉴、创新写出语言风格出彩的文章。  【关键词】背诵 诗书 借鉴 创新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生活圈子也不大,因而他们的写作材料是贫乏的。在写作过程中,面对题目苦思冥想,可写出来却不尽人意;或不着边际,或言之无物,或语不由衷,或敷衍塞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使文章出彩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莫过
一、背景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既努力学好课本里的文章,掌握写作方法,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观察、练笔、品评,生成主动的作文意识。在作文课上许多学生常常为无话可说而苦恼,问题在于他们虽然身处生活中却不会观察生活,对周围的事物印象模糊,认识肤浅。人们常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生动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着力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使其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所以,平时教学中只有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课文内涵,才能真正体验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也只有把握住了这份情,才能进行有效朗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教学呢?  一、创设有趣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
為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联合辖区商场在建设时克服城区土地资源限制,充分利用楼顶资源,建设空中跑道、空中运动场,方便市民就近健身。
【关键词】中学英语 课堂教学 互动性    英语本质上是一门语言技能,十分强调教与学双方的互动性和投入程度,如果课堂气氛低沉无趣,不仅将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将使得整个英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大量的语法练习和枯燥的单词记忆充斥其间,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谈英色变”,尤其是对初入中学的学生而言,快速入门及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其而言显得十分重要,而课堂教学的失败将使
尽管我校是一级达标中学,但是学生的写作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是记叙文写作缺乏真情实感;二是议论文写作套路化、模式化;三是写作素材陈旧;四是对事例缺乏必要的联想想象,不够具体生动。学生普遍对生活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不能真实地去体验生活,常常腹中空空,只好用大家熟悉的老材料,失去了自己的写作个性。  近二十年的世界教育改革,都不约而同的高举起个性化教育的旗帜,新课程标准也“珍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