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伴从超市给小孙女买了一只儿童扫帚。这扫帚设计得挺有趣:棕毛的宽柄上画了小丑的眼睛、嘴巴,下面的棕毛便自然成了小丑的一大把胡子。别说孩子喜欢,就连我们大人看了也会忍俊不禁的。也许是爱屋及乌吧,用这把扫帚扫地便成了小孙女最感愉快的劳动。
儿童最富于想象力,他们总是把无生命的想象成有生命的。比如看到水面上漂浮着一条死去的小鱼,便会想到它的妈妈一定很伤心;画一只苹果,就要在上面画上鼻子、眼睛,并把柄上生出的两片叶子画成小姑娘头上的蝴蝶结……我真佩服厂家的聪明,他懂得儿童的心理,所以设计出的产品赢得了儿童的喜爱。
这事触发起我的联想。其实,我们小学老师跟儿童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我们几乎天天要给他们上课,天天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怎么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成功呢?厂家设计的这把儿童扫帚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进行学习呢?我认为,其前提条件是对他所学习的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他所学习的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选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在教学中激发儿童的兴趣,此种要求几乎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等等。
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比如他教《翠鸟》一课,就不是按照常规死板地分析课文,而是让儿童当翠鸟,老师当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来采访翠鸟王国的小公民。老师说: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我特意来采访你们,打算写一篇有关翠鸟的报道,让大家都来保护你们,不伤害你们。“你们的声音多么好听!”小朋友禁不住叽叽喳喳地叫起来。“听说你们叫叼鱼郎,谁能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捕鱼的吗?”“怎么能证明你们飞得快呢?”“你们的家住在哪里呀?”“你们的家这么小,我想去你们家作客,怎么进得去呢?”“这儿有一篇现成的报道,可是我看不懂中文,只能听得懂,谁能读给我听听?”这样换了个角度来教,小朋友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感受到童心童趣,领略到翠鸟王国的美妙与神秘,个个学得兴致勃勃。在大人可能觉得没意思,可在孩子却觉得挺有意思。我以为这就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策略”。过去我们在认识上形成一个定势,似乎让学生理解课文就只有讲解分析这一个办法,其实帮助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感受课文的方式方法应是不拘一格的。只要我们充分地发挥创造性,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就能营造出完美的课堂,生动活泼的课堂,取得教学的成功。
物理学上有个“共振”原理:当外力的振动节拍和物体本身的固有频率的节拍相同或相近时,物体就会产生强烈的振动。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是与此相似的。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就得使自己的“振动节拍”和学生“本身的固有频率的节拍”相同或相近。换句话说,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不少人问:于老师在教学上取得成功有什么秘诀?其实答案很简单,这就是要以自己的爱心与智慧,努力去追求师生间“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原载《张庆文集》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儿童最富于想象力,他们总是把无生命的想象成有生命的。比如看到水面上漂浮着一条死去的小鱼,便会想到它的妈妈一定很伤心;画一只苹果,就要在上面画上鼻子、眼睛,并把柄上生出的两片叶子画成小姑娘头上的蝴蝶结……我真佩服厂家的聪明,他懂得儿童的心理,所以设计出的产品赢得了儿童的喜爱。
这事触发起我的联想。其实,我们小学老师跟儿童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我们几乎天天要给他们上课,天天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怎么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成功呢?厂家设计的这把儿童扫帚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进行学习呢?我认为,其前提条件是对他所学习的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他所学习的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选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在教学中激发儿童的兴趣,此种要求几乎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等等。
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比如他教《翠鸟》一课,就不是按照常规死板地分析课文,而是让儿童当翠鸟,老师当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来采访翠鸟王国的小公民。老师说: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我特意来采访你们,打算写一篇有关翠鸟的报道,让大家都来保护你们,不伤害你们。“你们的声音多么好听!”小朋友禁不住叽叽喳喳地叫起来。“听说你们叫叼鱼郎,谁能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捕鱼的吗?”“怎么能证明你们飞得快呢?”“你们的家住在哪里呀?”“你们的家这么小,我想去你们家作客,怎么进得去呢?”“这儿有一篇现成的报道,可是我看不懂中文,只能听得懂,谁能读给我听听?”这样换了个角度来教,小朋友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感受到童心童趣,领略到翠鸟王国的美妙与神秘,个个学得兴致勃勃。在大人可能觉得没意思,可在孩子却觉得挺有意思。我以为这就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策略”。过去我们在认识上形成一个定势,似乎让学生理解课文就只有讲解分析这一个办法,其实帮助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感受课文的方式方法应是不拘一格的。只要我们充分地发挥创造性,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就能营造出完美的课堂,生动活泼的课堂,取得教学的成功。
物理学上有个“共振”原理:当外力的振动节拍和物体本身的固有频率的节拍相同或相近时,物体就会产生强烈的振动。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是与此相似的。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就得使自己的“振动节拍”和学生“本身的固有频率的节拍”相同或相近。换句话说,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不少人问:于老师在教学上取得成功有什么秘诀?其实答案很简单,这就是要以自己的爱心与智慧,努力去追求师生间“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原载《张庆文集》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