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自主性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释放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我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课前材料收集,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灵
美术课课前资料收集是一种直觉的、感性的、表现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它鼓励学生亲历、亲为、亲感,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学习美术的乐趣,为接下来的自主性学习开启了智慧的大门,让学生收集身边的资料,就是要求学生用艺术的眼光,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的实物,从而发现不同寻常的美,开启学生艺术的心灵。如《礼物的外套》教学片段:
师:课前,同学们也搜集了很多礼物的外套包装,现在请每组同学拿出来一起探讨一下,你的礼物包装有什么特点?
生:我的是木质的卡通猪礼物外套,外形活泼可爱,富有情趣,我很喜欢。
生:我的礼物是用树叶、绳子、土粗布装饰的,包装的再利用,使礼物的外观显得古朴、优雅,给人一种闲情逸致的感觉。
生:我的深浅不同的蓝色、绿色礼物外套,给人感觉高贵、典雅、简洁。
生:我的人物造型的喜糖和房屋造型的酒包装,给人感觉喜庆、吉祥,想象力很丰富,显示了商品的特点。
学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礼物拿出来与同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不仅让学生对礼物包装的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包装的魅力,而且让他们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不同造型礼物外套的特点与美感;通过感受礼物的包装的美丽,更让学生明白了礼物的包装的意义,包进去的是主人的一份美好的情感,一份浓浓的心意,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动手尝试,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灵
事必有法,然后有成。方法问题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有人形象地把方法比做桥和船,认为“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记一通。机灵的推测,大胆的尝试和迅速的发现,往往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课上,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过程:先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得出新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心灵得到释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学习《礼物的外套》这一课时,每组桌子上有不同的包装材料,有软的透明的包装纸,有包书的卡通纸,有亮闪闪的包装纸,有卡纸,有泡沫纸,装饰丝带……这些材料中有的材料包扎成好看的外形,有的不太好扎成形,有的可以剪切成各种有趣的造型,有的不太容易塑形,学生看着这么多各式各样的工具,好奇心驱使他们马上开始动手包装礼盒。这时,你会发现有些学生很快地使礼物变得漂亮,有些学生却试来试去,怎么也做不好,他们就会自觉交替尝试,于是你会听到议论纷纷,这时教师让他们放下手中的工具,谈谈自己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探究后得出:软的包装纸,比较容易包扎,相对硬的包装纸,要多用一些剪切的方法,同时,同学们在尝试的探究中还发现了运用不一样的材料包出来的礼物,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一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热情高涨,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由自己发现的快乐。这种“自主尝试式”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乐意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学生美好、创造的心灵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课堂游戏,放飞学生自主想象的心灵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创设游戏的课堂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放飞学生想象的心灵。
如在学习《泡泡飞呀飞》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室外吹泡泡,找一找泡泡的秘密,随着泡泡的爆裂,教师结束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情境中,观察到了泡泡由小到大、聚散交融和色彩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在吹泡泡时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刚才的游戏观察,感受到了泡泡的五彩缤纷,泡泡的外形是圆的,透过泡泡可以看到楼房,天空、美丽的景色等等,再探究怎样留住泡泡美丽的样子。学生讨论研究得出:可以用水彩笔画、用色纸来剪贴,用照相机来拍,还有的说用瓶盖来印等等,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让学生用泡泡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我们在生活中留住泡泡,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有的设计了泡泡型宇宙,有的设计了泡泡型花园,还有的设计了泡泡乐园……学生的作业想象力丰富,美丽的心灵随着泡泡自由飞翔。学生在游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美术的乐趣,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自由地展示。
四、学科渗透,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心灵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强调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形成多元化的美术教学主题,必将优化美术课程结构,拓宽美术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学习美术的视野,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挖掘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开拓学生综合探究思维,进一步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好的发展。如《听声音,画感受》的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兔子舞》,请你把眼睛闭起来,能想到什么的情景?等会来告诉大家。(生好奇地闭上眼睛,听音乐。)
生:很多小朋友在公园的草地上跳舞,地面上用胶纸垫着,上面放着很多好吃的东西。大家玩得很开心。
生:我看到很多小白兔在跳舞,旁边有很多观众,有小鹿、小松鼠、小狗、小猫,还有很多小鸟。周围还有很多高大的树木和漂亮的花草,蝴蝶、蜻蜓和蜜蜂在飞舞。
……
学生边听边沉醉,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音乐在儿童美术中的教学,一次次地积累美感经验,促使儿童的感官直觉发展到比较精微,比较敏锐的程度。他们一听到音乐就会感觉到某种色彩、线条、形状等,大脑里就会出现斑斓色彩和画面,像一连串银幕镜头。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绘画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美术、音乐两者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图画、声响两个方面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是个性的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将无异于文盲。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心灵得到自由地释放,进行自主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美术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学习,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进步。
一、课前材料收集,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灵
美术课课前资料收集是一种直觉的、感性的、表现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它鼓励学生亲历、亲为、亲感,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学习美术的乐趣,为接下来的自主性学习开启了智慧的大门,让学生收集身边的资料,就是要求学生用艺术的眼光,有目的地观察身边的实物,从而发现不同寻常的美,开启学生艺术的心灵。如《礼物的外套》教学片段:
师:课前,同学们也搜集了很多礼物的外套包装,现在请每组同学拿出来一起探讨一下,你的礼物包装有什么特点?
生:我的是木质的卡通猪礼物外套,外形活泼可爱,富有情趣,我很喜欢。
生:我的礼物是用树叶、绳子、土粗布装饰的,包装的再利用,使礼物的外观显得古朴、优雅,给人一种闲情逸致的感觉。
生:我的深浅不同的蓝色、绿色礼物外套,给人感觉高贵、典雅、简洁。
生:我的人物造型的喜糖和房屋造型的酒包装,给人感觉喜庆、吉祥,想象力很丰富,显示了商品的特点。
学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礼物拿出来与同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不仅让学生对礼物包装的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包装的魅力,而且让他们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不同造型礼物外套的特点与美感;通过感受礼物的包装的美丽,更让学生明白了礼物的包装的意义,包进去的是主人的一份美好的情感,一份浓浓的心意,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动手尝试,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灵
事必有法,然后有成。方法问题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有人形象地把方法比做桥和船,认为“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记一通。机灵的推测,大胆的尝试和迅速的发现,往往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课上,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过程:先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得出新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心灵得到释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学习《礼物的外套》这一课时,每组桌子上有不同的包装材料,有软的透明的包装纸,有包书的卡通纸,有亮闪闪的包装纸,有卡纸,有泡沫纸,装饰丝带……这些材料中有的材料包扎成好看的外形,有的不太好扎成形,有的可以剪切成各种有趣的造型,有的不太容易塑形,学生看着这么多各式各样的工具,好奇心驱使他们马上开始动手包装礼盒。这时,你会发现有些学生很快地使礼物变得漂亮,有些学生却试来试去,怎么也做不好,他们就会自觉交替尝试,于是你会听到议论纷纷,这时教师让他们放下手中的工具,谈谈自己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探究后得出:软的包装纸,比较容易包扎,相对硬的包装纸,要多用一些剪切的方法,同时,同学们在尝试的探究中还发现了运用不一样的材料包出来的礼物,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一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热情高涨,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由自己发现的快乐。这种“自主尝试式”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乐意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学生美好、创造的心灵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课堂游戏,放飞学生自主想象的心灵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创设游戏的课堂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放飞学生想象的心灵。
如在学习《泡泡飞呀飞》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室外吹泡泡,找一找泡泡的秘密,随着泡泡的爆裂,教师结束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情境中,观察到了泡泡由小到大、聚散交融和色彩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在吹泡泡时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刚才的游戏观察,感受到了泡泡的五彩缤纷,泡泡的外形是圆的,透过泡泡可以看到楼房,天空、美丽的景色等等,再探究怎样留住泡泡美丽的样子。学生讨论研究得出:可以用水彩笔画、用色纸来剪贴,用照相机来拍,还有的说用瓶盖来印等等,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让学生用泡泡来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我们在生活中留住泡泡,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有的设计了泡泡型宇宙,有的设计了泡泡型花园,还有的设计了泡泡乐园……学生的作业想象力丰富,美丽的心灵随着泡泡自由飞翔。学生在游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美术的乐趣,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自由地展示。
四、学科渗透,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心灵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强调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形成多元化的美术教学主题,必将优化美术课程结构,拓宽美术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学习美术的视野,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挖掘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开拓学生综合探究思维,进一步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好的发展。如《听声音,画感受》的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兔子舞》,请你把眼睛闭起来,能想到什么的情景?等会来告诉大家。(生好奇地闭上眼睛,听音乐。)
生:很多小朋友在公园的草地上跳舞,地面上用胶纸垫着,上面放着很多好吃的东西。大家玩得很开心。
生:我看到很多小白兔在跳舞,旁边有很多观众,有小鹿、小松鼠、小狗、小猫,还有很多小鸟。周围还有很多高大的树木和漂亮的花草,蝴蝶、蜻蜓和蜜蜂在飞舞。
……
学生边听边沉醉,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音乐在儿童美术中的教学,一次次地积累美感经验,促使儿童的感官直觉发展到比较精微,比较敏锐的程度。他们一听到音乐就会感觉到某种色彩、线条、形状等,大脑里就会出现斑斓色彩和画面,像一连串银幕镜头。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绘画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美术、音乐两者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图画、声响两个方面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是个性的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将无异于文盲。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心灵得到自由地释放,进行自主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美术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学习,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