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yue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他的概念、规律及其理论均是前人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再经过总结、归纳及提炼而成的。因此,要学好化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通过化学实验这条途径,而实验技能的培养也就成了化学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了。
  化学实验技能包括认识实验仪器及性能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规范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等等。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技能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仪器性能,掌握使用规则
  
  学生初学化学,看到实验只有新鲜感,而面对实验仪器也只是直观地从形状、大小等方面加以区别和记忆。要想运用这些仪器进行实验就必须从仪器的规格、性能及使用规则方面加以渗透。例如:量筒这一量取液体的仪器,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量筒的规格有10ml、50ml、100ml、500ml、1000ml等,否则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会弄出30ml一类的量筒。
  
  二、动手动脑,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多是由教材提供或是教师设计的,这样的方案总有一种强加于学生的感觉。学生通過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可以不必按教材或老师提供的实验方案进行,只要按老师或教材中提出的要求和已经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写明实验仪器、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经老师审核后,便可进行实验。在学生的尝试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大胆地去探索、去实践。
  
  三、实验操作规范化
  
  实验操作规范化是实验教学成功的保证。一个试验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严格按照实验规则进行操作,化学实验一般都有危险性,如果能正确地操作试验,危险也就消除了,否则安全试验也会出现危险。因此,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1、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验是科学与真理的依据,来不得半点儿戏,它既不能靠想象,又不能靠推理,而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以实验为根据,不能随意编造,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必须严格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是实验一次成功的保证,学生的耐心往往较差,如果操作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错误的结果,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指导学生规范化地操作,并让其苦练基本功,达到能准确操作的程度。
  3、培养学生严格遵守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能力
  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及注意事项是影响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实验前教师要先阐明这些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该项知识的理解,我们不妨采用反证法,或逆向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依据,而实验现象是实验结论的依据。因此,能否准确细致地观察到实验发生的现象直接关系着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同时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初学化学的学生,在实验前教师要善于把所需观察的问题具体化,并且提示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因为有些实验现象往往转瞬即逝,如事先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则实验往往只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实验现象和事实会出现察而不准、见而不实的局面。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对于有实验经验的学生,观察现象时,要集中精力,善于从隐蔽的细节现象中探索事实本质。这样,学生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智力,提高素质。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到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也是分析问题的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如果不加以分析,是得不出结论的,只是比较新鲜罢了。因此,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出现的现象,这就要求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掌握力求准确,如有差错,及时纠正,不能怕麻烦或费时,否则学生难以分析出正确的结论。同时,教师应从多方位向学生提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总之,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我们要不断在教学中探索,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从实验设想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实验优势,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实验,科学结论就好比无源之水,没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尽管近些年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非常响亮,尽管新课标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倡合作学习——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英语教学应以交际为目的,可师生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圈。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学生只重视语法知识的积累,不顾听说,导致听说能力低下,“哑巴英语”依旧严重,尤其是我们农村的英语教育。这不符合《英语新课标》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要
期刊
化学习题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精
期刊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人的心理的真正方式应该是通过一个人自己来考察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现代情感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情感过程,调动情感因素可有效地提高认知过程的积极性和认知加工水平等。同时,不少教学实践也表明:仅从认知角度发掘出的智能潜力是有限的,这极易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滋生蔓延、健康状况的下降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实验区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本学期起在我市各初中正式展开。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实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初中更是困难不少,一些矛盾更加
期刊
激发“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诱发和树立“学困生”正确的动机,是初中物理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有趣的“激”开发“学困生”隐在的潜能,提高其自身学习物理的兴趣,为成功学习物理奠定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上好“引言”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
期刊
启发式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经常应该运用的一条原则,运用启发式,常常要提问(当然提问不等于启发式)。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期刊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因而从面向少数优等生的应试教育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物理教学中,要想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一、对后进生心理障碍的分析    造成后进生的因素是各方面,但最普遍的原因还是心理障碍问题。  1、意志障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自己的行
期刊
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呢?现结合平时的教学感受,浅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深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育    在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探究科学、利用科学及献身科学的事例。如: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发电的成功,造福人类;布鲁诺崇尚科学,为真理而献身。我国古
期刊
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当今的物理教学,只依靠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构建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是不够的,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认识上转变过来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我总结了当今物理教学必备的几点经验如下:    一、教学中把后进生的缺点变成优点    我认为,我们要对后进生的优点加以肯定、进行表扬,不要只因为学生成绩差,就说人家是“坏学生”,我们要充分让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