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教师要发生引导作用。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科教育知识,而且在课前、课中、课后还要积极正确地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进入主题角色。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师引导 学生主体
随着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响应号召,努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教学中加入新元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不少教师对此问题缺乏理性思考,以致在教学实践中陷入了片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了教学效果的误区。如何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看,其智力水平已接近成人高峰状态,能有目的地、系统地、全面地观察事物,但欠精确。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但往往会以点盖面,比较偏激。所以强调其主体性,并非任其自己随意掌握课堂,而是需要教师间接地引导和帮助。此时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以前只要教师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完成教学,现在则要求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科教育知识,包括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教育学科知识。历史学科知识主要是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如通史、专门史等。历史教育学科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教育对象方面的知识,如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历史的各种心理过程等;二是历史教育学的知识,如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各种教学方法等。历史教师掌握历史学科教育知识,是历史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除此之外还要懂得管理学相关知识,把课堂交给学生来表演。教师这一导演就得把表演安排得井井有条,才能既活跃课堂,又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否则课堂将变成放羊式教学。
教师的工作主要分三段:课前、课中、课后。
首先是课前准备,即备课。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问题的安排。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处在被教师监视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包揽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教师把教材分析得完全彻底,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听”和“背”,从而完成教学内容的复制和翻版。这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学生活动的主体性缺失。对此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在学生课下充分阅读课本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找出基础知识目标。再者,可以尝试学生集体备课并抽签讲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且调动了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环节设计时,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同时,教师需更留心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免其课堂变得华而不实。另外,课堂问题的安排上,一方面要优化教师提问,对知识性问题的提问,主要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回忆,一般可以安排在一系列问题的开始,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具体的,或者答案只有一个。这类问题是对树立学生信心有帮助,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课上不积极、比较内向的同学来说,更应倾向于提问他们。对认识性问题而言,其回答通常是开放的、多样的。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等分析时,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现有的结果,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观点。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提问,教师可以设置具体历史情境,重现历史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下,把问题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这需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并且及时表扬送出赞美也是鼓励学生提问的良策。
其次是课中。有以下几种方法:
1.优化导课,可以故事导入、歌曲导入、电影导入。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可精心设计这样的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当一次法官,断一个遗产案。从前,有一个官员娶了一位妻子,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小妾,小妾为他生了个儿子,此后正妻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如何判?这种新奇而独特的导人方法,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实在是件很有趣的事。
2.运用诗词,提高兴致。在评价隋朝大运河时,运用三位古代诗人对隋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如胡曾日:“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皮日休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等。把诗歌引入历史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
3.角色扮演。如“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一课的设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推荐5个代表分别扮演路易十四、彼得一世、腓特烈二世、特蕾西亚女皇及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以他们各自角色的身份,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于学生代表的角色扮演和讲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通过角色扮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应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4.课堂讨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内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通过教师巡回各个小组来指导他们的讨论。最后,学生经过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陈述本小组的意见,其他小组有不同观点,展开小组之间的交流。这样所有的同学都被调动起来,加入了实际的讨论活动。
5.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最后是课后阶段。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曾有肺腑之言:“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对此可以进行引导:
1.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3.教给学生搜集资料方法,深化对教材知识的自主挖掘和联系;
4.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正确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人,也才能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师引导 学生主体
随着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响应号召,努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教学中加入新元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不少教师对此问题缺乏理性思考,以致在教学实践中陷入了片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了教学效果的误区。如何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看,其智力水平已接近成人高峰状态,能有目的地、系统地、全面地观察事物,但欠精确。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但往往会以点盖面,比较偏激。所以强调其主体性,并非任其自己随意掌握课堂,而是需要教师间接地引导和帮助。此时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以前只要教师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完成教学,现在则要求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科教育知识,包括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教育学科知识。历史学科知识主要是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如通史、专门史等。历史教育学科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教育对象方面的知识,如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历史的各种心理过程等;二是历史教育学的知识,如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各种教学方法等。历史教师掌握历史学科教育知识,是历史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除此之外还要懂得管理学相关知识,把课堂交给学生来表演。教师这一导演就得把表演安排得井井有条,才能既活跃课堂,又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否则课堂将变成放羊式教学。
教师的工作主要分三段:课前、课中、课后。
首先是课前准备,即备课。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问题的安排。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处在被教师监视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包揽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教师把教材分析得完全彻底,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听”和“背”,从而完成教学内容的复制和翻版。这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学生活动的主体性缺失。对此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在学生课下充分阅读课本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找出基础知识目标。再者,可以尝试学生集体备课并抽签讲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且调动了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环节设计时,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同时,教师需更留心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免其课堂变得华而不实。另外,课堂问题的安排上,一方面要优化教师提问,对知识性问题的提问,主要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回忆,一般可以安排在一系列问题的开始,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具体的,或者答案只有一个。这类问题是对树立学生信心有帮助,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课上不积极、比较内向的同学来说,更应倾向于提问他们。对认识性问题而言,其回答通常是开放的、多样的。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等分析时,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现有的结果,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观点。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提问,教师可以设置具体历史情境,重现历史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下,把问题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这需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并且及时表扬送出赞美也是鼓励学生提问的良策。
其次是课中。有以下几种方法:
1.优化导课,可以故事导入、歌曲导入、电影导入。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可精心设计这样的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当一次法官,断一个遗产案。从前,有一个官员娶了一位妻子,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小妾,小妾为他生了个儿子,此后正妻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如何判?这种新奇而独特的导人方法,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实在是件很有趣的事。
2.运用诗词,提高兴致。在评价隋朝大运河时,运用三位古代诗人对隋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如胡曾日:“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皮日休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等。把诗歌引入历史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
3.角色扮演。如“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一课的设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推荐5个代表分别扮演路易十四、彼得一世、腓特烈二世、特蕾西亚女皇及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以他们各自角色的身份,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于学生代表的角色扮演和讲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通过角色扮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应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4.课堂讨论。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内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然后通过教师巡回各个小组来指导他们的讨论。最后,学生经过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陈述本小组的意见,其他小组有不同观点,展开小组之间的交流。这样所有的同学都被调动起来,加入了实际的讨论活动。
5.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最后是课后阶段。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曾有肺腑之言:“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对此可以进行引导:
1.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3.教给学生搜集资料方法,深化对教材知识的自主挖掘和联系;
4.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正确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人,也才能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