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津,人杰地灵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ar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为今名——和顺。“和谐和顺”在今年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再次闯入了全国人民的视线之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2020年1月19日下午,云南省腾冲市的和顺古镇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和顺古镇的石板路上,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白墙灰瓦,一派生机勃勃,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和顺的蜿蜒细窄的巷道察看古镇风貌,一直走到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门前,习总书记停住了脚步,这座建馆90年的和顺图书馆从历史中走来,矗立在春日里,微笑着、挥着手迎接这位最重要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使这座图书馆又再次重现在广大人民的视野里,和顺图书馆因和顺的人杰地灵而建成,和顺古镇又因和顺图书馆的广博智慧而别具一格,彼此成就,最终形成了完整且独一无二的和顺,因此,和顺图书馆自建馆至今已经驰名中外。
  和顺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古代川(四川)、滇(云南)、缅(甸)、印(度)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顺自古就有崇文尚教、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而这些都镌刻在和顺的历史里,停落在和顺的高低屋檐上,印记在和顺的大小巷道蜿蜒处,出现在和顺人口口相传的共同记忆中,而最为宝贵且流传最久远的都收藏在和顺图书馆。
  身为一个云南人,笔者至今还未踏入过和顺图书馆的大门,深感惭愧与懊悔,每每想起,总感觉自己的未至是错过太多美好的隐隐根源。直到拜读了、编辑了、出版了鲁兴勇先生的著作《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一书,笔者遗憾才得以终结。
  人们常说,游历一座城市,若喜欢,便一定要去这座的博物馆、图书馆逛逛。我虽未曾到过,但对和顺早已喜欢许久了,人未到,但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编辑加工而结缘,不失为一份礼物。
  说到礼物,我们就来看看和顺以及和顺图书馆对世人的馈赠吧。
  和谐春雨润心田,“百忍家声”重礼教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这是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在诗中对和顺的抒写。
  “和顺的街巷都是用石头铺就,路两边用块石铺,路中间是用长条石板铺的‘灯芯石’,不论你是再大的官、再有钱的人,只要路遇老人和妇女,都要走到侧边让出灯芯石板路。”和顺人以善著称,在这里你听不到大声的吼叫和无聊的争吵,在和顺,你最常见的镜头就是老人们悠闲地聊天,孩童们快乐地玩耍,邻里间亲切地交谈以及远远就为你让路的客气乡民……
  这便是和顺的日常。和顺人不但眼里有“远山”“溪流”,而且在心里写下了至善至美的诗章。
  本书的作者鲁兴勇先生也是一位和顺人,书的开篇,他便从他的记忆写起。
  “在我家老屋院中的照壁上,正中画着一位慈祥的老者,两边用非常漂亮的楷书写着‘父慈子孝、兄让弟悌、嫂贤姑敬、和睦邻里’等家训。在第二进院中的圆门的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四个大字,这就是伴着我们成长的家教文化。”
  “和顺人孝敬老人是出了名的,每户人家都以家中有健康高寿的老人为荣。”
  古往今来,家风家训的形成都是一个家族、一个乡镇、一个民族长盛不息、屹立不倒的传世法宝。历史上,有《曾国藩家书》中的字字珠玑,如“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等。
  正如鲁先生说到的,和顺图书馆如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要说这株大树,得先从它植根的土壤说起。而这个土壤就是和顺文化。在我看来,和顺文化缘起于一个“和”字,而“顺”则是果。古人常说:“以和为贵。”“和”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极高境界。王夫之曾说:“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自然之道如此,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松下幸之助被称为“经营之神”,无论在商界还是管理界,他都占有一席之地。他有一句名言:“丢了和之心,日本社会将不复存在。”可见他对“和”的重视。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初入和顺,便可看到一座灰顶白墙的牌坊,正面写着“和顺顺和”,背面写着“仁里”两个大字。
  爱国情怀舒云天,华侨之乡尚改良
  说起和顺,还有很多被世人熟知的美誉,如“华侨之乡”“书香名里”。
  “和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现居人口6000多人,归侨、侨眷占全乡人口的63%,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多达12000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在和顺,抬头便可见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古镇之中。和顺有八大宗祠,这些宗祠大多设计精巧、独具匠心,再配以园林池榭、亭台楼阁,无不显示着和顺八大家族的鼎盛与尊严。这些精美的建筑选材考究,是在大多数乡村看不到的景象,人们常说,和顺人善经商,有头脑,多有钱,这不仅与和顺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还与和顺的历史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但就是这样一个以商为尚的和顺,少了固有观念里商人的唯利是图,多了份爱国爱乡的崇高信念,这一点从和顺的抗战历史中便可看出。
  “早在1938年7月‘七七事变’一周年之际,远离战火几千公里之外的和顺人就在村头召开纪念会,并竖起了‘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开了滇西纪念抗战的先河。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和顺人就在缅甸组织了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抵制日货,为抗日将士募捐经费和衣物药品……在攻克腾冲城的日子里,和顺大部分人家都进驻了中国军队,和顺人宁愿全家挤进一间小屋,也要让战士们住得宽敞些;宁愿家家喝稀饭,也要把节约出来的粮食,一甑甑蒸熟,挑到军队驻地和阵地。大家还把自己养的一千多头猪、牛,每日轮流宰杀,慰劳部队。据统计,在腾冲抗战中,和顺人筹缴的谷米肉食为全县第一。”
  “和顺乡大户人家比比皆是,这些家的太太、小姐平时大都居在深宅大院,很少抛头露面,但由于知书达理,性格开朗,在抗战中,纷纷走出家门参加抗战。她们有的缝军衣、做鞋垫、绣手巾、买日用品慰问部队;有的烧水做饭搞招待;有的组成救护团慰问护理伤员;有的干脆成群结队,穿着旗袍,打着花伞到离火线不远的地方呐喊助威,激励将士作战,形成古今战史上罕见的‘战场啦啦队’……”
  面对国难,和顺人奋勇争先,倾其所有,尽己所能保家卫国,成为抗战时期我国西南边陲最坚强的后盾,为前线的战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和支持。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和顺人艾思奇所言:“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和顺人,无论男女老少用身体铸成了一面坚不可摧的墙壁,牢牢矗立在和顺,用精神与思想修出了一座馆,近百年的雨雪风霜吹不散它的记忆。
  “和顺图书馆最先是由华侨带头创建起来的,为了和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无数的华侨把他们的爱心奉献出来,仅在新馆建设中,旅缅崇新会会员捐助就有2000多人次。在现在的珍贵馆藏中,一半以上的图书是华侨捐献的……海外侨胞回乡都要到图书馆来聚会,每年的各种侨文化展览、讲座、活动都在图书馆内举行。和顺图书馆真正成了华侨奉献爱心的平台,同时也是沟通侨胞的纽带桥梁和侨乡文化的展示窗口……和顺图书馆的影响力已超越了一个乡村图书馆的概念,而成为中国乡村先进文化的标志之一。”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高照(1988-),女,云南昆明人,硕士,副编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图书出版、编辑。
其他文献
出发 向远方出发  带着使命和责任感  毅然选择了支教的漫漫长路  或许我的力量微不足道  正如一棵大树无法阻挡  小草对阳光雨露的吮吸  在支教的路上 我愿意  奉献出我单薄的力量  化为一盏明灯  用我微弱之光 照亮他们  汲取知识与成长的道路  告别喧闹的城市  宁静、淳朴、自然  车水马龙、闪烁的霓虹灯  不知多久都没见到了  在夜里 聆听自然的声音  天上的星星在绽放光芒  辛酸的泪滴
期刊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戏曲艺术也不断蜕变,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多元素影响,时至今日仍有几百种地方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戏扶持政策,从而使中国地方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甚至可以说迎来了新的生机。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观剧体验及工作经历,分享了自己对地方戏舞台造型艺术设计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
期刊
在戏剧表演中,想象力赋予表演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表演者通过虚构和结合现实经历,既可以增强戏剧表演的感染力,又可以提升自身的表现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最终取得戏剧表演的成功。戏剧表演不仅需要角色的扮演和塑造,也需要完成角色塑造的想象力锻炼。表演者要结合生活经验和戏剧表演的具体信息,通过想象,生动形象地塑造戏剧人物角色,借助戏剧动作、语言等提高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让人物更加丰满立体,富有强烈的真实感。想
期刊
杂技是一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是一个杂技大国,无论是杂技种类还是杂技历史,都可以称为世界第一。近些年来,随着文化的多元化交流,杂技艺术不断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吸收姊妹艺术的精髓,逐渐衍生出杂技剧这种艺术形式。推向市场后,杂技剧受到广泛好评,一时间引起很多的关注。杂技剧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门类,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关于杂技剧的创作也还有许多值得推敲
期刊
从远古蒙昧时期开始,宗教祭祀就深入人类的生产生活,戏剧也逐渐从祭祀活动中分离、产生,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广西壮族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傩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壮剧艺术。壮族戏曲在题材演绎、音乐唱腔、舞台表演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傩文化气息,当前有必要探索广西戏曲的傩元素,进一步展现广西当代艺术与傩文化的融合情况。  一、广西壮族戏曲概述  原始时期,人们以巫术驱鬼逐疫,巫术仪式也从原始祭礼中独立出来,从
期刊
英模戏,指的是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楷模事迹加工整理后搬上舞台,创作这类作品有益于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英模身上的时代精神,通过戏剧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发掘和推广英雄楷模身上的真善美。可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很多工作者和剧作家却陷入了一个怪圈——故步自封、陷入藩篱、把思维固定化和模式化,导致很多作品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剧目艺术性,割裂了作品的完整性,使剧目成为瑕疵品,令人惋惜。  大多数英模戏描
期刊
周朝作为中国历史目前可考存在最久的王朝,不仅是文化之花盛开的一个时代,也是艺术得到提升的一个时期。周朝的贵族教育教学系统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便是“通五经贯六艺”所说的“六艺”学问。其中,乐主要为音乐,六乐包括云门、大咸、大韶、大
期刊
近年来,文艺工作者通过深入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指导精神,创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优秀文艺作品,其中戏曲艺术占有很高的比重,各个文艺团体、专业院团齐心协力,创新排演出很多的优秀作品。在庆幸优秀作品迭出的同时,人们应该对创作剧目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总结。经研究,笔者认为,在创作新作品的同时,人们要借鉴传统戏曲作品的创作技巧。  纵观近年来国内戏曲专业院团的比赛展演,新编剧目大致分为两大类
期刊
对于女性的描绘在西方绘画中一直是经久不衰的主题,古希腊时期就有关于裸体女性躯体的雕塑作品存在。《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出现,彰显出古希腊人对女性生育功能的崇拜,雕像本身强调并突出了这一功能,可见当时女性审美要求具有实用性,是人类生存本能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古希腊人对女性人体美的迷恋达到了一种完满的境界,《米洛斯的维纳斯》以残缺之身俘获了无数人的目光,乃至现今仍有回响。中世纪时期,对禁欲思想的追捧导致女
期刊
在绘画创作中,画面色彩与构图对画面效果和氛围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在众多画家中,闫平的画是最打动笔者的,她的画有一种精神上的光感,可以驱散生活的焦虑与疲惫。她的画色彩浓郁热烈,形式与构图简洁但又丰富,有独特的风格。  闫平生于山东,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家协会理事,是中国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女画家。她的绘画让人眼前一亮,像是精神上的一束光,让人看到了生活中除去焦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