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中学生久坐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两个城市2 186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久坐行为—心理等情况调查,采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The Trans-theortical Model,TTM)对中学生久坐时间、久坐行为变化阶段、改变策略、决策平衡和自我效能进行现状分析。
结果中学生在教学日平均久坐时间为(4.19±1.99)h/d,节假日平均久坐时间为(4.13±1.68)h/d;教学日久坐时间在地区(χ2=-2.14,P<0.05)、性别(χ2=-4.18,P<0.01)和年级(χ2=-4.43,P<0.0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节假日久坐时间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P<0.01);中学生久坐行为存在行为变化阶段,且主要处于前意识阶段和意识阶段,中学生在不同行为阶段的久坐时间不同,从前意识阶段到行动阶段久坐时间呈下降趋势,维持阶段略有增加;不同久坐行为阶段中学生的改变策略、决策平衡、自我效能得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因素对久坐行为阶段的影响呈现从前意识阶段到行动阶段得分减少,维持阶段略有增加的趋势;教学日久坐时间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行为变化阶段、改变策略、决策平衡负向效应,节假日久坐时间的影响因素包括年级、行为变化阶段、改变策略、决策平衡(正向和负向)。
结论中学生久坐行为时间较长且存在行为变化阶段,对处于不同久坐行为阶段的中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措施,以提高健康促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