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重庆市人口空间结构研究

来源 :城市地理·论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本文利用重庆第六次人口普查与近五年人口数据,从人口总体情况、人口性别、人口质量、人口年龄、人口迁移及人口城镇化等方面入手对重庆市现有人口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人口;空间分布;城镇化;人口发展;
  1 引  言
  人口作为社会的主体,城市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其规模、结构的发展变化,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等许多人文社会方面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该国家或地区自然状况和生态环境的变更。研究人口的分布模式,掌握人口结构人口数量、分布范围、活动区域等信息,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2 人口空间结构分析

2.1 人口总体情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重庆全市总户数达到1154.83万户,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86人/户。户籍人口3303.45万人,常住人口达到2884.62万人,与2006年相比,全市总户数增加124.17万户,年均增长率3.31%。户籍人口增加了104.58万人,年均增长率4.0%。常住人口增加了76.6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0.54%,小于目前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1%。

2.2 人口空间结构


  (1)人口性别构成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重庆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460.89万人,女性为1423.7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2.6:100(女性=100),属发展中国家人口性别正常水平。(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平均男女性别比为103.2)。从区域来看,城市男女性别比为101.15;镇域男女性别比为101.24,乡村男女性别比为104.2,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市乡村男女比例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
  (2)人口年龄构成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重庆市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为211.43万人,占总人口的7.33%,1-14岁为490.34万人,占总人口的17.00%,老少比为43.12%。根据表2-1国际标准,重庆市已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在这种变动趋势下,将对重庆市劳动力人口、学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布,从而影响到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分配,例如医疗服务、消费模式等。
  2-1 人口年龄构成类型测度指标
  测度指标
  国际标准
  重庆市第六次人口普查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0-14岁人口比例
  40%以上
  30%-40%
  30%以下
  17%
  65岁以上人口比例
  4%以下
  4%-7%
  7%以上
  7.33%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43.12%
  年龄中位数
  20岁以下
  20-30岁
  30岁以上
  (3)人口质量构成
  按国际通用标准,15岁及15岁以上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文盲、半文盲。文盲率标志着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文化教育普及和发达程度,也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重庆市15岁以上人口为2394.28万人,其中,文盲人口121.52,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5.08%。相比于第五次人口普查(重慶市文盲人口212.24万人,文盲率9.7%),十年间,重庆市人口文盲率下降了4.62%,说明近几年重庆市在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重庆市区域来看,城市文盲率1.84%,镇3.84%,乡村8%,城乡间差异明显,参考联合国发布标准,重庆市文盲率除城市外,广大镇和乡村仍处于较低水平。
  (4)人口迁移情况
  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常住人口中,户口登记在本市其他乡镇街道人口为449.56万人,占总人口的15.58%,这部分人口中务工经商占34.26%,户口登记在外省人口为94.52万人,占总人口的3.27%,务工经商人口占户口登记在外省人口的46.55%。由此可见,区域内人口流动成为重庆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并且务工经商人口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

2.3 人口城镇化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重庆市城镇化率为53%,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城镇化率在30%至70%阶段属于加速发展期。从2006至2010年重庆市城镇化率来看,重庆市城镇化率呈现逐年均匀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56%。这与近几年来,在重庆市大力发展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重庆市城镇化进程得到了长足发展密切相关。
  


  图2-1 2006-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趋势图
  一小时经济圈的人口城镇化率历来较高,并逐年呈现缓慢上升趋势,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小时经济圈的城镇化步伐逐渐放缓。渝东北从2006-2010年间,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49%,城镇化进程逐年加快,但仍然处于城镇化初级阶段。渝东南从2006-2010年间,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72%,城镇化速度高于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但城镇化水平远低于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
  表2-2 2006-2010年一圈两翼城镇化率   区域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一小时经济圈
  59.78%
  61.26%
  62.75%
  64.27%
  64.36%
  渝东北
  29.48%
  31.03%
  32.69%
  34.34%
  36.94%
  渝东南
  21.35%
  22.97%
  24.49%
  26.12%
  29.96%
  3 结论
  研究发现,一是重庆市男女人口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但男女性别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口性別结构逐渐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二是重庆市已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三是重庆市在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四是区域内人口流动成为重庆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并且务工经商人口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五是2006至2010年重庆市城镇化率来看,重庆市城镇化率呈现逐年均匀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56%。
  参考文献
  [1] 吕安民,李成名等.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分布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

[2] 陈  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

[3] 王春菊.基于GIS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及信息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4] Clar k C. Urban populat ion densities[ J] .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1.
  作者简介:张琳(1988.10-),女,四川巴中人,硕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

其他文献
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借力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金融排斥现象在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等区域仍然存在
中国的园林雕塑历史源远流长,石头文化开创了园林雕塑的先河,它体现着一种文化和审美,象征着一种精神和意境。雕塑既可反映一定的社会时代精神,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又可点缀园景,成
Ali is the source of rivers, where Bodhisattvas live;  And Ali is also the home of the snow-capped-mountains, of sunglow and of Aunt of Zang nationality;  October, 2005, Sun led me to my home.  河流、羊群,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单元教学都是以单篇课文分析为主,那样一课一课地教学将原本己经安排好的单元内容分条割块,以知识点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教学过程和效果都存在一定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