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男,53岁.因"阑尾切除术后,持续高热1 d"于2008年2月2日入院.患者4 d前无诱因出现发热、腹痛,当地县人民医院以"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收入院.入院后给予"头孢哌酮"抗感染治疗,并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留置盆腔引流管,但患者持续高热,伴有感染性休克,于术后第1天转入我院ICU病房。
【机 构】
:
421000,衡阳市中心医院ICU,421000,衡阳市中心医院ICU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53岁.因"阑尾切除术后,持续高热1 d"于2008年2月2日入院.患者4 d前无诱因出现发热、腹痛,当地县人民医院以"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收入院.入院后给予"头孢哌酮"抗感染治疗,并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留置盆腔引流管,但患者持续高热,伴有感染性休克,于术后第1天转入我院ICU病房。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沉默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STAT3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稳定转染SW1990细胞,RT-PCR和W
患者女,22岁.因"反复下腹疼痛半年,加重6 d"入院.CT示直肠、乙状结肠壁明显增厚及扩张,增强可见强化;腹部正位X片示肠腔积气明显,中下腹可见散在气液平,考虑肠梗阻;B超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肾上腺区及双侧甲状腺区未见明显异常;电子结肠镜示结肠肝曲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未见明显息肉或赘生物。
结直肠癌在西方国家占肿瘤死亡的第二位,发病率为50/10万,癌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在整个病程过程中,约有60%~71%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发生肝转移,结直肠癌首诊时约有10%~20%的患者发生了肝转移.微小的、存在于血循环、淋巴道、骨髓和其他各组织脏器中的、临床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的转移灶称为微转移灶。
我们于2008年6月应用自行研制的经阴道内窥镜手术器械成功完成切除阑尾一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3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4度,脉搏84次/min,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3(CXCR-3)对结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常规培养HT-29细胞,采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靶向CXCR-3的反义肽核酸(asPNA)对CXCR-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建立人结肠癌术后局部复发裸鼠动物模型、人结肠癌术后肝转移动物模型.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sPNA、随机错配肽核酸和生理盐水,分析CXCR-3的asPNA对结肠癌术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瘤腔内压力监测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12例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病例,瘤体最大直径(5.83±0.95)cm.术中应用测压导管监测治疗前、后瘤腔内压力的变化,观察内漏类型、部位及随访结果与压力的关系.结果 12例支架型血管(stent-graft,SG)释放前瘤腔内压力
我们在2005年7月和2007年12月选择两例胰腺囊腺瘤患者施行完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B7-H3是近年来发现的共刺激分子家族中的一员,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7-H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45岁.主因"左腋下肿物切除后15个月复发10个月"于2008年8月28日入院.患者15个月前因"左腋下肿物"在当地医院行"左腋下肿物切除术",第1次手术后病理报告示:软组织颗粒细胞瘤.10个月前,肿物复发,增长速度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