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之浅论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e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其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问题上的分歧,反映的是文学史观乃至整个价值观的差异。通过对1917、1918两年的文学观,作品以及文学氛围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认为1918年更适合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真正见诸于各方面都具备成熟条件的1918年。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白话;国语;现代文学
  一、文学观之比较
  (一)从《文学改良刍议》到《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衍化
  1.字眼“白话”到“国语”转换——由“破”而“立”
  《刍议》中的关键词“白话”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被替换为“国语”,说明胡适认识到白话自身建设的问题即建设国语的问题。使“白话”、“白话文学”成为人们的共识后,“建设”就成为下一步的问题。
  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互动关系中,胡适对后者有所侧重。即建构国语的文学不只是为了文学本身的现代化,更为了建立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方有标准国语即语言的现代化;而国语或者白话的规范化越强,国语的普及率越大,普通话的传播面越广,就越能为国语的文学的建构提供优质的白话资源,或者越能为国语文学的创作开辟语言自由选择的广阔领域。
  2.审美启蒙功能的逐步确立——语言符号到表情达意
  审美启蒙的观点,正是他在建设层面的主要贡献。所谓“文学的国语”和”国语的文学”就是要求现代文体不再拘泥于文言文体“温柔敦厚”的审美标准。
  胡适认为,现代文学若要茁壮成长,根深叶茂,现代文体在本质上必须是一种审美的文体。用审美的语言取代官话套话,打破陈腐僵化的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是胡适提倡白话文的主要目的。”因而在《建设》中初步确立了文体的审美启蒙功能。
  3.开放性的显现——古今文化对比与中西文化比较
  《刍议》侧重于古今文学对比,《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侧重于中西文化比较。他把文言文比作拉丁文,把白话比作当时欧洲各国的民族语言,并且断定白话必然取代文言文,为白话文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胡适的这一著名假设,也遭到了很多质疑,值得仔细分析。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以一种更为理性而宽容的胸襟对国语的建设进行科学规律的探究,这也是《刍议》无法媲美之处。我们可以据此窥探到1918年更加开放的文学氛围的一隅,正是科学和民主的价值观的成熟推动了文学史的发展。
  (二)《人的文学》的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1918 年12 月,周作人在《新青年》5卷6号上发表了《人的文学》,首次明确地提出“人的文学” 观。
  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而周作人强调重新发现人,主张儿童和妇女的解放,倡导用白话文书写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恰与“五四” 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启蒙主义的要求相契合,时代感鲜明,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综上所述,1918年要比1917年的文学观念更具备成熟的雏形,而文学观的发展无疑使1918年更适合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
  二、标志性文学作品之比较
  (一)《一日》与《狂人日记》
  陈衡哲《一日》所具有的散文化的笔法、戏剧式的结构、不受束缚的句法语式,表现出别开生面的艺术风貌,形成了对传统小说强烈的冲击性。但是,陈衡哲一方面尽量避免使用传统语汇,,另一方面又留有文言词汇与句法习惯,致使文章呈现出半文半白的痕迹,某些语句读起来有些拗口。可以肯定的是,《一日》真实反映了文字进退及思想变迁之际,新小说挣脱古典小说桎梏的艰难过程。
  《狂人日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架构,以13则不标年月的日记组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狂人的自由联想与梦幻,显现出了意识流的先锋意识。同时,作者在小序中使用文言体,在正文部分使用白话体,赋予分裂的文本对现实秩序颠覆和反抗的功能,形成对荒谬的封建世界的反讽,是一次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创造性借鉴。
  (二)新诗的诞生
  1918年,胡适《鸽子》、刘半农《相隔一层纸》、沈尹默《月夜》等第一批现代白话新诗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1号。
  沈尹默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朗朗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比较一下胡适分别发表于1917年和1918年的新诗《两只蝴蝶》(原名《朋友》)、《鸽子》之后发现,胡适的这两首早期白话诗,虽然仅一年之隔,但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也有细微的变化:第一,冲破了格律、音韵的束缚;第二,感情更加真挚强烈;第三,个人特色开始显现。
  1918年发表的这批新诗,用语清楚明白,材料剪裁有当,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平实的意境。中国新诗诞生是中国诗歌的一次彻底革命。新诗对旧体文言诗词作了彻底否定.特别是在诗歌形式上,完全冲破了旧体诗词的格律限制,改文言为白话,。这种革命不是改头换面的改良,而是脱胎换骨的新生。
  三、文学氛围之比较
  1918年,文学氛围比较浓厚。1月份,《新青年》从第四卷第一号出版,从这一号开始,改用白话与新式标点符号。同时编辑部扩大,由有鲁迅、李大钊等参加的《新青年》编辑会同仁轮流值编。2月份,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发起征集全国民间歌谣。3月,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创刊。同月,“双黄信”发表。4月,《新青年》辟随感录专栏。10月,北京大学新潮社成立。
  小说方面,5月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新诗方面,胡适、刘半农和沈尹默等人初试新诗。散文方面,《每周评论》在陈独秀和李大钊主持下创刊,并设“随感录”专栏。戏剧方面,6月,罗家伦、胡适合译的易卜生《娜拉》发表于《新青年》4卷6号,同期发表胡适的易卜生主义。10月,《新青年》辟“戏剧改良专号”。
  综上所述,从文学观,作品以及文学氛围来讲,1918年更适合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1917年相对于1918年仍旧是浅尝辄止。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真正见诸于各方面都具备成熟条件的1918年。
  【参考文献】
  [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M].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1 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68.
  [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M].胡明主编,《胡适精品集》(第1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7
  [3].陈独秀.文学革命论[N].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2-1.
  作者简介:夏君宜(1991年6月-)女,聊城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死亡率一直居于首位。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与癌基因的突变、扩增、过度表
1948年9月16日,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济南战役”,在枪林弹雨中打响了,我的二哥瑞琳在战乱的炮火中失散……从此杳如黄鹤,音信皆无,像断了线的风筝,骨肉分离,天各一方.很多年以
高原地区由于地域问题,交通不便,通常以游牧、骑马、骑摩托为主,一旦发生意外骨关节受伤率高,因此,准确的影像诊断成为治疗的关键.
探究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效果.方法:从我院妇产科门诊选取60例初产妇为观察对象,参考随机平均分配的数学方法,将产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30例产妇采取常规
摘要:明代为中国园林史上突出繁荣的时期,而江南地区园林文化的高度繁荣使其在中国园林历史的研究进程中占有突出的优势。然而在明代初期,其造园风格及规模与其后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通过两个园子的鉴析来分析明初的造园情况。  关键词:元末明初;江南园林  一、元末明初江南园林概况  (一)元末  “元代蒙族政权不到一百年的短暂统治,民族矛盾尖锐,明初战乱甫定,经济有待复苏,造园活动总的来说处于迟滞的低潮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非常快,对家庭事务的处理很多情况下是交给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来进行的。家庭服务业在近几年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深入到客户的家中从事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幼儿、打扫、清洁、装修等各种家庭生活需求类的服务。在此过程中,从业人员与客户的沟通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对此展开讨论,探讨从业人员和客户如何有效的沟通,才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和服务质量。  关键
全子宫切除术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是最常见的问题,我们于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疗效满意,报告如下.rn对象与
期刊
目的:比较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GRE)与磁共振成像其他常规序列对于诊断和评估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价值.方法:采用T2加权GRE、CT、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