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向思维培养之我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qsams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丰富解题思路,而且可以训练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迅速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实践表明双向思维能力越强的学生解题思路就越宽。
  关键词:逆向思维;培养;解题思路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逆向思维的一些做法:
  一、 由顺而倒,培养还原思考的意识
  小学生学习习惯于顺向思维,遇到逆向思维的题目,推理就容易受阻。所以教师不能把学生思维“吊死在一棵树上”,而应另寻出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细心挖掘教材中的可用资源,不失时机地在由顺而倒、先顺后倒的学习过程中,渗透还原意识。
  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上完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次数学考试后,小明问小红数学考试得了多少分。小红说:“用我得的分数减去8加上10,再除以7,最后乘4,得56。”小朋友,你知道小红数学考试得了多少分吗?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把小红的叙述改编成一道文字题则是:一个数减去8加上10,再除以7,最后乘4,得56。求这个数是多少?把一个数用□表示,先按顺思维列出算式:
  (□-8 10)÷7×4=56
  然后再引导学生按逆向思维进行倒推:
  (□-8 10)÷7=56÷4=14
  (□-8 10)=14×7=98
  □-8=98-10=88
  □=88 8=96
  最后得出:小红数学考试成绩是96分。
  像这些由顺而倒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从顺逆对比中全面深刻的理解了数学知识本身,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还原的意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二、 由正及反,养成逆向联想的习惯
  我们知道,解数学题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找到解题的策略(即解题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之前要进行综合运用——分析和综合,要么先顺推,再逆推;要么先逆推,再顺推;甚至有些题是可以边顺推边逆推,以求在某一个解题环节达到统一,从而找到解题的途径。可见顺推和逆推这两种解题思路存在着可逆性,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以达到此路不通彼路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由正及反的逆联想能力。经常诱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使学生逐步形成由正及反的逆联想习惯。如:当学生看到14-8=()时,马上就会想到8 (6)=14;当看到“甲比乙多”时,马上就理解“乙比甲少”。当学生养成了这种逆联想习惯后,有朝一日学生用正向解题感到困难时,就会自觉地调整思维方向进行逆向思考。如:在1-400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数不是13的倍数?这题如果只朝着“问”的角度去想,就不能很快求出结果,因为在400个数中不是13的倍数的数比是13的倍数的数多得多,所以我引导学生先求13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然后从总数中减掉即为所求。又如:甲、乙两个油桶各装了15千克油。售货员卖了14千克。后来,售货员从剩下较多油的甲桶倒一部分给乙桶,使乙桶油增加一倍;然后从乙桶倒一部分给甲桶,使甲桶油也增加一倍,这时甲桶油恰好是乙桶油的3倍。问:售货员从两个桶里各卖了多少千克油?
  先用顺思维:
  ①甲乙两桶共剩多少千克油?15×2-14=16(千克);
  ②乙桶剩多少千克油?16÷(3 1)=4(千克);
  ③甲桶剩多少千克油?4×3=12(千克);
  再用逆思维:用倒推法画图如下:
  最后求正解:
  ④从甲桶卖出多少千克油?15-11=4(千克);
  ⑤從乙桶卖出多少千克油?15-5=10(千克)。
  三、 执果索因,掌握逆序探求的方法
  对于一些数学问题,若从条件出发向结论推理,顺向推求比较繁难,思路不太畅通时,可以考虑从问题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逆向推理分析,直至最后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妈妈从超市买回来一箱桃,小儿子刘刚拿走总数的一半多1个,二儿子刘明拿走余下的一半多1个,三儿子刘军拿走了刘明取走后剩下的一半多1个,这时箱子里还剩1个桃,问箱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桃?
  先依题意画图进行分析:
  再从结果往前推算:
  ①根据“刘军拿走了刘明取走后剩下的一半多1个,这时箱子里还剩1个桃”,可得刘军取了2 1=3个,即刘明取完后还剩下3 1=4(个);
  ②刘明没取之前有(4 1)×2=10(个);
  ③刘刚没取之前一共有(10 1)×2=22(个),由此求出桃原有的总个数。
  最后解答:
  {[(1 1)×2 1]×2 1}×2
  ={[4 1]×2 1}×2
  =11×2
  =22(个)
  答:箱子里原有桃22个。
  上述解题的思维过程就是典型的运用逆序推理法,从后面往前推算,即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挖掘智慧的潜力,经常化地进行这种思维训练,特别是逆向思维的培养,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实践表明双向思维能力越强的学生解题思路就越宽。
  作者简介:李鹏辉,中小学一级教师,福建省长汀县南山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人们常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这句话的误导下,很多人只是把数学与思维、逻辑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只能培养人的思维逻辑能力,其实不然。在数学学习中同样离不开读题能力。数学中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学习能力,如:认真细致、语言表达、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数学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能力;综合素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评价的批评性成分较多,鼓励性评价较少,对被评价者的心理激励强调不够,从而让被评价者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习、工作的提高,也不利于被评价者的身心健康发展,达不到评价的效应。  关键词:小学数学;耐心引导;互相尊重  一、 引言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具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经历和体验都是各不相同的,但每一个生命都渴望被尊重、被关爱和被肯定。每一个孩子都期望被呵护、被
摘要:通过对民族地区4节小学数学课堂视频进行研究,得出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运用误区有:民族地区小学低段教师缺乏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多使用网上直接下载的课件,课件中的例题没有经過筛选,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对课件内容熟悉程度不够,过分依赖课件,教师课件也体现出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理解不够深刻。并提出关于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中多媒体使用的建议:增加多媒体教学培训,提高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制作和应用课件
摘要:与语文等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随着学科难度的提升,多数初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遇到诸多困难,容易对数学产生倦怠心态。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主動探索新知识,这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法。本文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教学法;分析运用  自上世90年代国家
摘要:数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本身有着较强的抽象性与概念性,因此很多学生对此学科的学习感到非常困难。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及时引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利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及意义,希望有利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境创设;高中数学;教学
摘要: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主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只是在旁边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本文的阐述主要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应该自己动脑去解决问题,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而不全是依靠老师的讲述。  关键词: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动手意识;自主总结;运用实践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这些学习的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复杂繁重的高中数学学习中,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在有效的知识点应用背后,潜藏着长期整齐有序的知识点整理过程,不同角度的知识点总结分析是提高解题质量的不二法门。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知识点综合应用方法重要性的阐述,提出相应的应用方法策略,希望对提高广大高中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点;综合应用;方法  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更加需
摘要:现代化教学要求高中数学课堂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以新时期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调动教学当中的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激活创新思维。  關键词:高中数学;创新;培养策略;探究  现代化教学的培养任务早已经摆脱了传统教育当中传授知识和方法的目标,不再单纯的以传授学生数学知识以及思考方法为目的,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就
摘要:体验对于学生来讲,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过程,体验性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但要落实到学生学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需要在学生情感态度的养成中得到落实。本文主要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中《轴对称图形》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为例,进而探讨了如何将体验融入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平台。  关键词:体验教学;情感教学;小学数学  巧妙的课堂设计并非凭空想象就能够实现,而是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汲取经验,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