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到底有没有轻功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ancy_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起武侠小说里,那天马行空的“绝世轻功”场面,古代真实的“轻功”是啥样?这事儿,光耀中国书法史的大唐“名笔”颜真卿,就能来个现身说法。
  以《唐语林》记载,大唐建中三年(783),这位战功卓著的名臣遭奸臣卢杞“挖坑”,被派去出使正作乱的跋扈藩镇李希烈。
  面对这趟必死的差事,七十五岁的颜真卿朗声大笑,命人“取席固圜其身,挺立一跃而出。”以表达自己老当益壮,甘愿为国捐躯的壮烈情怀。这一幕景象,也叫多少后人啧啧称奇:用席子把自己围住,然后原地纵身一跳就跳出来。七十五岁的颜真卿,“轻功”都如此了得,年轻时候该有多强?
  其实,颜真卿这“轻功”,在中国古代也并非孤证。拥有一身跑跳强大的“轻功”本领,早早就是中国古人的追求。就连长沙马王堆汉墓里,都出土过“疾行方”,即吃了就让人拥有强大“轻功”的“方子”,里面既有各种“汤药”“丸药”,也有许多“巫术”“咒语”。叫多少“文物粉”大开眼界。
  当然,这类“方子”的“提升功力效果”,基本也就止于“心理作用”。但中国古人“练轻功”的热情,却是自古就高涨。《管子》里记载,春秋年间的齐国老百姓,就喜欢在大树下“戏笑超距,终日不归”。也就是在树下比跳跃,甚至还为此赌斗争胜,以至于农业生产都一度荒废。
  放在当时军将身上,“轻功”更是硬核要求。
  晋国大将魏仇犯了死罪,为了保命求生欲大发,明明身受重伤,却咬牙当着晋文公使者的面“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也就是向前跳跃三百下,原地纵身跳高三百下,硬是凭这强大战斗力,叫晋文公熄了杀心,留他一条命继续去战斗。
  而比起这满满求生欲的轻功表现来,如颜真卿一样拥有一身“轻功”的著名人物,历代都不缺,比如书写“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神话的甘延寿将军,就有一身“尝超逾羽林亭楼”的“轻功”本事。就凭着这强大的跑跳能力,他才带着汉军翻越气候险恶的中亚山地,一口气杀到康居境内的“单于城”,霸气砍下郅支单于的头颅。
  南北朝时代的陈朝名将周文育,也同样是位“跑跳强人”,他能做到“跳高六尺”,也就是跳到一米六。当然他的跳法还比较原始,大概与颜真卿一样,属于原地摸高。
  同时代北朝的牛人们,更能“跳出花样”。比如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别看一辈子都是个傀儡,最后还被人下毒害死,却也横练了一身“轻功”:能够一支胳膊夹着石狮子,纵身跳过宫墙。可惜这么好的“轻功本领”,依然一辈子没跳出森严的宫门。
  而除了“跳”以外,“跑”也是野史里“轻功”的重要能力,比起武侠小说里高手们“踏雪无痕”的传奇来,古代真实的“跑步牛人”也很多。比如晋朝的唐彬就能“走及奔鹿”,也就是和野鹿比赛跑。有着“虎侯”绰号的陈安,则能身穿重甲扛着七尺刀,与飞驰的骏马比个不相上下。南北朝的豫章王萧琮,喜欢赤着脚在沙地里练习奔跑,双脚全练出厚厚的茧子,终于练出了“日行三百里”的强大功夫。
  “踏雪无痕”可能夸张,“踏沙无痕”却是追求。不过这几位牛人跑得到底有多快?由于史料记载简略,后人也多是估算。
  比較“直观”的,当属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杨大眼,他曾经当场演示过“轻功神技”——找一根三丈长的绳子系在头发上,然后撒腿开跑,由于速度太快,绳子竟然在奔跑中成了一条直线,以至于“见者无不惊叹”。而在科技有限的古代社会里,拥有这样一身跑跳能力的“轻功强人”,也同样是稀缺人才。甚至还出现了专属“轻功强人”的工作——急脚递。
  以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代的驿站,分为“步递”和“马递”,“步递”就是靠人奔跑。后来又有了要求更高的“急脚递”,必须得日行四百里的“轻功强人”才能担当。到了宋神宗年间,又出现了“金字急脚递”,即奔跑者手持红底金字木牌,跑起来更是如飞一般——能担任如此任务的,都是日行五百里的高手。
  所以说,在古代能做这种“快递小哥”的,基本都有一身“绝世轻功”。这种“绝世轻功”,究竟是靠修炼心法,还是靠天生“骨骼惊奇”?当然都不是,大多数情况,就是靠练。特别是在古代军队里,对跑跳能力的训练,就是重中之重。
  战国时代的精锐军队“魏武卒”,首先要求就是能背负12石强弓长跑百里。而在更早的春秋晚期,当欧洲正上演“马拉松神话”时,纵横中国南北的吴国军队,就能够全副武装奔跑三百里后再宿营。而在汉唐宋等朝代,“走跃”能力都是对军队的硬核要求。
  几位“轻功达人”是不够的,打造一支奔驰如电的铁军,才是战场上的制胜之道。典型的,就是戚继光的戚家军,这支抗倭英雄部队,其精华部分,几乎全由义乌等地的朴实农民矿工组成,几乎没有一人是“武学奇才”。戚继光对他们的训练也“朴实”,就是平日里负重拉练,逐渐增加奔跑速度,做到“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比起武侠小说里各类“轻功心法”“神行百变”,似乎平淡无奇。但就是这平淡无奇的训练,一次次成就着戚家军的轻功奇迹。
  比如嘉靖年间的“横屿之战”。面对依托沼泽地负隅顽抗的“真倭”,戚家军每个战士背着一捆干草,趁天亮发起攻击,冲锋时将干草铺在沼泽地上,然后负重快速通过,竟在倭寇的眼皮下,上演了“踏泥无痕”的奇迹。然后经过快速奔跑的戚家军,不顾体能疲劳,随即对倭寇发起歼灭战,终于以阵亡十三名战士的代价,取得了斩首三百四十八级的战果。
  而万历年间的平壤之战里,戚家军更把“轻功”演绎到新高度:虎将骆尚志率领的新一代戚家军,面对平壤日军的凶狠弹雨,先趁着夜色把日军尸首丢上去,制造“轻功爬城”的假象,然后悍勇的戚家军将士甩出钩梯,贴着城墙迅速爬上,将大明的战旗插上平壤城头。在这场“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的大捷里,精彩立下第一功。
  这样的精彩表现,哪里靠的是“心法”“内功”,却是靠着戚家军令行禁止的纪律,血战到底的铁血精神,忠勇许国的铮铮铁骨。一如在上演“跳高奇迹”后,慷慨为国殉难的唐朝老英雄颜真卿。
  “古代有没有轻功”的话题背后,是多少神迹背后的刻苦磨练和多少忠勇护国的身影。
  (源自“汉周读书”)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你看《西游记》哭过吗?  有两个片段,从小到大我看一次哭一次。一是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经历着一次次春去秋来,雨雪风霜。被禁锢的他,想要伸手去摘一朵野花,够不到,又缩回手。电视剧里还响起了一首催泪的插曲: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  另一個就是“三打白骨精”,孙悟空被师傅一次次误解,一次次赶回家。明明是唐僧不听他的话,自己走出“保护圈”,被白骨精蒙骗。
期刊
《神话研究》的出版  1979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打算将茅盾的系列神话研究文章,与出版的若干专著重新修订集结再版,征得茅盾同意后,请来专家搜集整理资料。  据茅盾回忆,他的文章当时主要集中发表在《小说月报》《儿童世界》《文学周报》等报刊上。如第一篇的《中国神话的研究》发表在1925年《小说月报》第16卷第1号;《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等系列文章发表在1925年的《儿童世界》上;1927年大革命
期刊
1  网上有个热门话题:读了很多书,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评论区,无数人苦恼于读书遗忘,想要追寻答案。其实,读书的意义,就藏在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里。  想起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一对爷孙在河边聊天。孙子问:爷爷,你每天读书,记住多少呢?反正都要忘记,为什么还看?  爷爷慈爱地说:去把装煤的竹篮拿来,去河里打点水。  很明显,竹篮无法装水,即使反复多次,孙子也没能打来水。  爷爷笑着说:
期刊
尽管狗狗十分可爱,可不少真正养狗的朋友,常常会给出一大堆“劝退理由”,比如狗子拆家、吃太多、太闹腾、时刻需要照顾等等。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最新的养狗劝退理由:不懂点哲学,吵架都吵不赢狗狗。  原因是我看了《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这本书,作者安东尼·麦高恩是一位哲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铲屎官,所以呢,他为自己的狗狗孟弟和所热爱的哲学写了这本书。  他模仿亚里士多德边漫步边教学的方式,与自己的小狗孟
期刊
“这是你前几天打电话要的书,今天给你送来了。合适不?”临近中午,西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农家书屋管理员顾伟东骑马赶了半个多小时的路,将一本《农家科学致富400法》递到正在草场放牧的裕固族牧民顾正林手中,顾正林则满意地笑着说:“挺好的!”  西岭村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是一个以养殖甘肃高山细毛羊为主的纯牧业村。这里的群众居住分散,读书学习极为不便。为破解因转场带来的制约
期刊
“村里的图书室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春种秋收中遇到的难题,有时还能发现致富的新点子,就像免费的私家‘老师’。”近日,记者在甘肃省敦煌市黄渠镇代家墩村,和几位正在文化广场上吹拉弹唱的群众聊及村里的农家书屋,几位朴实的当地农民交口称赞。  已经有11年葡萄栽植经验的村民魏军魁,坐在书屋一角认真地翻阅着一本《葡萄新优品种》。他告诉记者:“刚开始种葡萄那会儿,几乎啥都不懂。虽然通过季节性培训学了一些技术,但这
期刊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宽容是人世间最大的美德,无论付出宽容的,还是得到宽容的,都会体会到一种快乐。还记得“负荆请罪”那则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吗?面对廉颇的妒忌与挑衅,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
期刊
他是中国现代久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他是一代宗师——陈寅恪。  他终身连一张过硬的文凭都没有,历史学家傅斯年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一  1890年7月4日,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官拜湖南巡抚,被曾国藩称之为“海内奇士”。父亲陈三立,晚清著名诗人,与谭嗣同
期刊
南亩,是我新近为自己书房起的名字。潜意识在外婆家门外的麦田里,缘起则在若干年后读的《诗经》里。  01  《诗经》里有“南亩”一词,内容是说,西周的时候,先民们喜欢那样一块向着南边、阳光灿烂的土地。他们春天在这里挖地、下种、除草,家人往往送饭到田里。到了秋天,地里一片金黄,他们在心里感谢上天,赐予这样好的收成。南亩,这样的田地,给他们勤奋的动力,给他们丰收的希望,寄托着殷实的向往。就像现在年轻人歌
期刊
如果在历朝历代中,选一个我最喜欢的朝代,那一定是唐朝。大汉一朝,少了几分文气;北宋一代,又少了些勇武。唯独在大唐,陌刀之下人马俱碎,笔锋之间举世无双。  在大唐近三百年历史里,从初唐走到盛唐,又从中唐走到晚唐。让无数人心生向往的,可能是那数十年的盛世大唐。这是一个天下太平的时代,这是一个万国来朝的时代,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的时代。  提起那个时代,不能不提李白。生在盛唐,长在盛唐,又随着盛唐落幕,飘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