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的几个教学细节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数与倍数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充分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非发展数感,培养思维的概括性与推理性,教学中,应关注这样几个细节:引导体悟,理解依存关系;情境创设,引发操作需要;及时变式,深化概念理解。
  关键词:因数与倍数体悟情境变式
  自然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这些知识能丰富学生对自然数的认识,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一般把因数与倍数的知识安排在四、五年级。教材的编排多是在“整除性”的范围内,通过摆拼或者想象长方形的活动,认识和理解因数与倍数。因数与倍数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概念,把因数与倍数的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两个相关自然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并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教学时,要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组织成“块”,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为了使学生充分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发展数感,培养思维的概括性与逻辑性,以下教学细节应当引起注意。
  细节一:引导体悟,理解依存关系
  因数与倍数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内,根据乘法算式来定义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许多教师在教学前会渗透“关系”这个词语的意义,用父子关系、师徒关系、朋友关系等做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这样提问:“我们一般说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能不能说孙悟空是徒弟呢?”由于汉语语境的关系,有時是可以省略的,直接说某一个人是徒弟。这就给学生带来一些困惑:“12是24的因数,我们为什么不能单独说12是因数呢?”12与24之间是互为因数与倍数的,不能脱离其中一个而单独说某一个数是因数或者倍数。因数与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是指具体的数字,但这种互为因数与倍数的依存关系是靠体悟得到的,不能仅靠单纯的语言说教。
  在揭示因数与倍数概念时,很多情况下是教师说一说,学生跟着模仿。每排摆4个,摆了3排,我们就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但这样教学,其实是让学生“鹦鹉学舌”,他们只知模其音,而不知其所指。其实,这里可多一些引导,让学生把过去对“倍”的认识与现在要学习的“因数与倍数”联系起来,使知识贯通起来。不妨这样展开教学——
  师(出示图1)观察方格的摆法,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
  图1
  生12是3的4倍,12是4的3倍。
  师12是3的4倍,我们就说 12是3的倍数;12 是4的3倍,我们就说12是4的倍数。
  生12是3的4倍,我们可以看出12既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
  师12是3的倍数,12是4的倍数;反过来,我们就说3是12的因数,4是12的因数。为什么说4是12的因数呢?你能说一说其中的道理吗?
  生因为12里有3个4,所以4是12的因数。
  生12个小正方形,每4个摆一排,能摆3排。
  师是的,如果我们知道了12是4的倍数,那么就可以得出4是12的因数。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离开其中一个数而单独认定另一个数是因数或者倍数。你也能说一说吗?
  生12是2的倍数,2就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1就是12的因数。
  这样引导,让学生对于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刻。
  细节二:情境创设,引发操作需要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借助操作12个小正方形,把其摆成长方形,让学生找出3种摆法,由此引出3道乘法算式以及两个数的因数与倍数关系。但是“操作12个小正方形使其摆成长方形”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被动完成的,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摆”的需要。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这种引入方式,使学生用操作、画图或想象的方式,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不过,在教学中还是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操作的需要。
  如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教学:“同学们,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班要派12名同学参加球操比赛,现在如果你是总导演,想一想,你会怎样设计队形?要求:(1)每行的人数一样多。(2)用一个小正方形表示1名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一摆、拼一拼,并用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摆法。”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得摆长方形成为一种需要,但是12名学生参加球操比赛进行队形的变换,队形是有许多种形式的,包括各种花式队形,因此摆出的不一定是长方形。教学中如果在此处多生“枝叶”的话,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应当说,这是一个不够严密的情境。
  另一位教师则使用这样的情境展开教学——
  师羊村绿化,喜羊羊要为他的小伙伴们设计一块长方形活动场地,村长提供了12块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草皮,该怎么设计呢?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尝试。)
  师同学们真厉害,想到了6种摆法。仔细观察,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每排摆4个,摆了3排;每排摆3个,摆了4排。其实它们是同一种摆法。
  (教师引导学生把6种摆法归并成一种摆法。)
  这种用正方形草皮铺长方形活动场地的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也与学习内容相契合。
  细节三:及时变式,深化概念理解
  在认识因数与倍数时,学生是通过用具体实物抽象来概括其意义的,但是仅用整数乘法的算式来感受与体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通过概念变式来加强学生对于因数与倍数的认识——
  (出示变式题目:3×5=15,24÷3=8,12-5=7,3+5=8。)
  师老师这儿有4道算式,从哪几道算式中可以找出因数与倍数?其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呢?
  师3×5=15可以吗?
  生可以。
  师谁来说说这三个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学生说。)
  师24÷3=8可以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3×8=24。
  师12-5=7呢?
  生不可以。
  师3+5=8呢?
  生不行。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从这些算式中看不出两数之间的相乘关系。
  这里,通过及时变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他们充分体会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得概念理解得以深化。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麻杏甘石汤佐治急性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120例急性肺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抗感染+支持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麻杏甘石汤
摘 要:“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和创新学习的理念。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实现先学后教,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师热衷的话题。借助导学案,通过先学,明确学习目标;通过拓展,增强导学效用;通过后教,及时更正认知;通过反馈,合理运用预习成果,是较为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学案导学 先学后教 言语能力  “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模
我刊实行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称及符号》的有关规定,请作者书写统计符号时注意以下规格: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小斜(?)表示,不用大写X,也不用Mean或M(中位
为了明确不同的品质改良剂对冷冻面团面包品质的影响,在实验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选择了包括卵磷脂、硬脂酰乳酸钠(SSL)、阿拉伯胶、酪蛋白酸钠、木聚糖酶和脂肪酶等品质改
为探索超富集植物资源化利用方法,本文以超富集植物为原料制备的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利用热重分析仪和管式炉进行了原煤的CO2气化实验,考察超富集植物制备活性炭对煤气化的催化
“数学小课题”研究可以使学生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启迪学生灵动创新的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具体实施时,要注重趣味性,让学习乐起来;注重自主性,让思维活起来;注重实践性,让双手动起
自2018年1月1日起,《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GB51245-2017)正式开始实施,规范了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统一了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的一个新的时代已
针对之前一些地方存在的“问责泛化滥用,动不动就签‘责任状’、搞‘一票否决’,甚至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工作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