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课前3至5分钟,进行“快乐语文”活动。活动中或“灵机一动”,或“佳作赏析”,或“一周新闻联播”,或“古诗比赛”。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发他们创造的契机。
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宽松的环境,不用思考题去限制他们;把阅读的时间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评点、品味;把首问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质疑问难,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他们一起享受发现的快乐。作文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流露真情。利用学生年龄上的特点,可将作文教学活动化,力求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一千个观众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习作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是在用自己独具个性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独具个性的心灵去体悟。
二、引导学生建立“集体合作”式学习模式
小学生有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我们可以搞辩论赛,也可以写历史小论文,每个同学收集不同的观点,然后融合成一篇完整的论文等等。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三、让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
叶圣陶先生说:“个性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语文离不开社会。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大自然,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发表见解和责任感,从社会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语文素养,也锻炼了个性品质。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竞争和合作意识,形成了自我独到的见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锻炼学生多种适应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和培养他们各种特殊的能力,即参与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
当今小学生喜欢独立探求,这是一种独立性和挑战性个性品质的表现。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回答问题时可能与教师备课相悖,甚至出现认识上的偏激。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将促进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这种现象只要引导有方,是会得到正面效应的。只要学生的回答持之有据,就要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以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求知心理,为此,语文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讨论。学生如果回答问题不准确、不完整,教师不宜急于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文,让学生讨论,再讨论,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二)多联系。鼓励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或教材中某一单元与另一单元的知识联接起来,发现其内在联系。通过联系,整体上把握了所学知识内容,既起到“温故而知新”作用,又培养了多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多比较。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类似的内容进行比较,从中归纳异同,锻炼分类能力。单元教学总结步骤,可组织学生从组材、立意等方面加以类比。“比较是思维的基础”,通过类比,找出相同点,明确不同点,巩固知识,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同时,类比也是创新。
(四)多辩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下,对同一问题展开辩论,培养挑战性、竞争性、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是教材中的难点或是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
(五)多表演。教材中的戏剧、曲艺等可以编成课本剧,或者根据教材中的部分文学作品的内容,组织学生编写剧本或小品进行表演,既增强了语文课的知识性、趣味性,加大了语文教学的力度,又为学生展开个性提供了机会。
实践证明:教师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使他们发扬个性中的优点,克服其中的缺点,最终获得全面发展。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要,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四、多一些鼓励赞扬,少一些批评教育,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找到一个孩子的优点,就是找到一个孩子的生长点。”实施个性化的差异评价,就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个性化的评价。既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问题,又要尽可能地寻找到学习困难生的闪光点,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和希望,又要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潜能,确立自己的发展优势,选择自己的最佳发展区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获取成功的愉悦感,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享受,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要以学生的个性充分和谐发展为根本,发挥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评价的主导作用,消除一些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评价的干扰,统一认识,建立相对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
让我们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鼓励、包容、赞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让他们接受到我们公平的、均等的爱;在这个世界里,让他们公平竞争,展露自我,使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张扬。
参考文献:
[1]周佳虹.关于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1).
[2]范丹红.个性化教学的人文意涵[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3]祁文文.影响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1,(09).(编辑王立建)
课前3至5分钟,进行“快乐语文”活动。活动中或“灵机一动”,或“佳作赏析”,或“一周新闻联播”,或“古诗比赛”。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发他们创造的契机。
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宽松的环境,不用思考题去限制他们;把阅读的时间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评点、品味;把首问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质疑问难,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他们一起享受发现的快乐。作文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流露真情。利用学生年龄上的特点,可将作文教学活动化,力求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一千个观众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习作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是在用自己独具个性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独具个性的心灵去体悟。
二、引导学生建立“集体合作”式学习模式
小学生有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我们可以搞辩论赛,也可以写历史小论文,每个同学收集不同的观点,然后融合成一篇完整的论文等等。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三、让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
叶圣陶先生说:“个性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语文离不开社会。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大自然,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发表见解和责任感,从社会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语文素养,也锻炼了个性品质。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竞争和合作意识,形成了自我独到的见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锻炼学生多种适应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和培养他们各种特殊的能力,即参与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
当今小学生喜欢独立探求,这是一种独立性和挑战性个性品质的表现。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回答问题时可能与教师备课相悖,甚至出现认识上的偏激。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将促进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这种现象只要引导有方,是会得到正面效应的。只要学生的回答持之有据,就要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以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求知心理,为此,语文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讨论。学生如果回答问题不准确、不完整,教师不宜急于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文,让学生讨论,再讨论,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二)多联系。鼓励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或教材中某一单元与另一单元的知识联接起来,发现其内在联系。通过联系,整体上把握了所学知识内容,既起到“温故而知新”作用,又培养了多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多比较。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类似的内容进行比较,从中归纳异同,锻炼分类能力。单元教学总结步骤,可组织学生从组材、立意等方面加以类比。“比较是思维的基础”,通过类比,找出相同点,明确不同点,巩固知识,使之系列化、条理化。同时,类比也是创新。
(四)多辩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下,对同一问题展开辩论,培养挑战性、竞争性、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是教材中的难点或是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
(五)多表演。教材中的戏剧、曲艺等可以编成课本剧,或者根据教材中的部分文学作品的内容,组织学生编写剧本或小品进行表演,既增强了语文课的知识性、趣味性,加大了语文教学的力度,又为学生展开个性提供了机会。
实践证明:教师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使他们发扬个性中的优点,克服其中的缺点,最终获得全面发展。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要,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四、多一些鼓励赞扬,少一些批评教育,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找到一个孩子的优点,就是找到一个孩子的生长点。”实施个性化的差异评价,就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个性化的评价。既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问题,又要尽可能地寻找到学习困难生的闪光点,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和希望,又要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潜能,确立自己的发展优势,选择自己的最佳发展区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获取成功的愉悦感,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享受,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要以学生的个性充分和谐发展为根本,发挥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评价的主导作用,消除一些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评价的干扰,统一认识,建立相对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
让我们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鼓励、包容、赞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让他们接受到我们公平的、均等的爱;在这个世界里,让他们公平竞争,展露自我,使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张扬。
参考文献:
[1]周佳虹.关于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1).
[2]范丹红.个性化教学的人文意涵[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3]祁文文.影响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1,(09).(编辑王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