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点滴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zhu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育教育是中小学阶段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受到德育渗透,在品质上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0-012.9,C31,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6-0031-01
  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工作非常重视。2004年2月26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十个方面分二十八条款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7年8月17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从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实施途径和要求、组织实施等六大部分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指导,作为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以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本文就如何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进行若干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思想重视,制度保障
  国家要在学校教育教学督导考核评价上定向,特别是升学考核。升学考核是方向标,应探索小升初和中、高考升学中的德育考核内容和措施,形成制度,用来指引学校的德育工作,如此才能让学校的德育工作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学校对德育工作思想上重视、理念上形成、制度上保障。学校重视,形成这种理念和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纠偏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和做法,思想先行,制度保障,有措施、有途径、有方法,思想道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二、协作合力,全员共育
  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和地点都是在学校,故学校是对学生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地方和领地。在学校中学生直接接触的主要是老师、职工和同学,这些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故学校全员参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如此效果才会更佳。
  在教师层面上,全体教师,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到各科任教师以及学校的各级各种群团组织,都能够也必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正面影响。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师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四有”中“三有”与思想道德有关。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學校看望、慰问师生,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个“引路人”也有三个与思想品质有关。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四个“相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四个“相统一”更是全部指向思想道德品质。
  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业务水平,以实际能力和榜样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渴慕知识、积极向上,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同时更要用自身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感染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富有温度、热度、浸满爱的仁爱之心,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浸润他们的心灵,并使这种情感化成他们的素养和品质。爱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学生层面上,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最直接。要在学生中清除不良现象,如消费攀比现象,欺凌、借贷丑恶现象等等,使校风清朗明正。要培优树优宣优,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风气,充分发挥榜样的德育浸润力量。
  三、课堂沐化,课程育人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充分挖掘、发挥其德育功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除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外,要发挥其它课程的德育功能,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比如,语文课程融入人文素养教育、文明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融入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思想品质的形成;外语课程融入对学生国际视野的拓展教育,培养多元思维和包容品性;历史课程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及优良革命传统教育,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地理课程通过了解地理特点、自然环境、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等,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教育,让学生感受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大好河山情感;生物课程融入生命教育;体育课程融入健康意识培养;音乐、美术、艺术等课程融入对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心理健康课程更不可少,应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综合实践课程则更要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合作交流能力及综合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各学科合力,进行课程育人,以达成德育工作目标。
  总之,德育工作中我们应坚持思想重视、制度保障、协作合力、全员共育、课堂沐化、课程育人。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中最大的内容,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是一个家族、家庭的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风”“家训”家文化挖掘就是很好的载体。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挖掘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中的优良传统传承增强对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巩固以共同理想凝聚人,以人文关怀亲近人,以优秀文化塑造人的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发展。  关键词“
摘 要“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不同,它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与道德情感。核心素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提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具有耐心,帮助他们提高。中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学阶段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认知能力。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教师要从道德与法治的基础知识点着手,并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国璀璨的瑰宝,作为一名积极向上的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渗透与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本文将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思政课;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039-01  
摘 要 对于数学科目来说,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开始阶段,同样的,小学数学能否学好对于学生以后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新课改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所以,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还能提升小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得老师的教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正在实施的新课标的要求与以往大不相同,应试教育被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无疑,初中美术教育也是新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审美角度,锻炼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而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成了一个亟待考量的问题。本文针对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对于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在美术学习过
摘 要 数学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小学时期是数学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育游戏能够良好地领悟数学当中的抽象概念,增强其对数学学科的领悟能力。  关键词 教育游戏;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B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0-0118-01  数学学科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很容易使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摘 要 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推行实施,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今的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而且学生的掌握能力较低,导致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不高。高中数学解析几何教学当中,促进解题教学的效率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数学解题思维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当中最灵魂的,思想方法的锻炼不仅让学生的解题能力,思
摘 要 醒狮,又称南狮,俗称“舞醒狮”,是以武术功法为基础,又以“舞”为形式的独特民间艺术。这项极具民族情结的传统运动,其深邃的文化底蕴值得代代相传。本文从构建醒狮特色课程系列的战略高度出发,对醒獅文化与传统技艺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深入研究幼儿园开展醒狮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 幼儿园;因地制宜;醒狮;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33
摘 要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育人之本,教师必须在爱心的陪伴下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去实现德育目标。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班会课开展各类德育活动,并通过多方联手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德育质量。本文针对如何实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小学;德育活动;爱心;德育目标;有效路径  中圖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6
摘 要 在我国,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居民为了提高收入往往会选择外出打工,这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都是由老一辈的亲属帮忙照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隔代教育”的局面。很多老人都十分的宠溺孩子,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并且在教育管理上不是十分的重视,这使得农村儿童在精神上、道德上缺乏一定的教育和引导。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关注、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