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一堂课的开始对整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导语的设计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结构的开场白常常是:Let’s begin our class,Today weare going to learn...等模式。这种千篇一律的导语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在吃透教材、掌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借助生动有趣的情景把学生很自然地引入到教学计划之中。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状态。轻松愉快的导语可以马上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经常变化的、生动活泼的导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且为下一步教学做一个铺垫,虽然只需三两分钟时间,却起着穿针引线的功效。当然导语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内容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真正引人入胜,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性高涨且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之时转入进一步的学习。
二、创造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首先应把学习英语的课堂变成说话的课堂,在情景中引导学生从机械地背诵语句变成灵活会话,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会话之中。随着情景的进一步生活化,使他们有一种身在课堂却置身于外的感觉,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说的欲望,无拘无束,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彻底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情绪。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同时也应是参与者,起着导演与演员的双重作用。在组织学生借助情景进行学习的同时,只要恰到好处地引出正题,而主要内容的学习又能联系实际。学生就会自然地运用学过的单词,产生组织语言的灵感,加以联想发挥。而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不断穿插新的语言点,就把学生渐渐引入新课,同时也可扫除新课中的一些语言障碍,使难点分散。
三、逐步变换,步步深入
新知识的学习从语言规律的角度讲必须是新旧连贯,自然过渡,不能是两张皮。它应是教师设置复习的继续和深化,使学生认识到新1日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一个整体。要避免使用So much for revision,Let’s learnthe new lesson...等类似的语言,因为这类语言会使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热情降低或消失。所以新知识的学习应在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逐步变换课堂情景,借助直观教具,把新旧知识巧妙地融于一体。新知识的学习可分下列几个步骤:
1 点明重点,集中学习。通过前阶段老师的不断引入,学生对所要学的新知识已有了初步的语感。此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如果能及时点明重点并通过直观教具及可能联系的实际,为学生提供大量练习的机会,使之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难点分散,各个击破。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遇到一些生词或短语(固定搭配),如果单独提出集中学习,会冲淡会话的整体性及和谐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了锻炼学生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听与说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将生词及难点分散在不同的会话中,让学生在听、看中去体会,去理解,在模仿中练习,加以巩固。
3 举一反_三,活学活用。用不同的句型表示同个内容,达到新旧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体现语言知识的灵活性,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通过英语理解英语。
4 设下埋伏,为下堂课打好基础。知识的积累如同滚雪球,新知识掌握的同时又有新的知识有待掌握,这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动力去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然,教师需将其巧妙地体现在情景与会话之中。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余地,促使他们去思考。一堂课中由于前三个步骤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而且步步深入,使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虽然知识难度和密度不断增大,但不会给学生带来语言困难,因而也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四、四会并举,综合训练
课堂的情景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学说话,学交际,但并不是要排除课本去安排课堂,其落足点应在课本上。课本学习是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综合和升华,是高层次的继续学习,是知识的集中体现。在学生掌握了一课的重点难点并进行了大量的口头练习之后,如何讲授课本的课文、对话,不同的讲授方法所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教师应遵循语言学习的四会并举规律,即:听、说、读、写。首先,让学生听正常语速的语言材料,锻炼学生的听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听——说、听——辨、听——想、听——猜、听——记、听——写等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再次,让学生看书朗读,同时给学生一个自查自检的机会,对所学知识自然地做到温故知新。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性的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用改写、复述、问答等形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准确率,为今后的阅读、写作打下基础。
虽然课本上的内容在前三个环节已基本掌握,但学习的角度不同,练习的方式不同,可再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这一过程是他们学习的必经之路。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环节发挥他们的优势,而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因能理解或翻译课本内容而感到高兴。
五、画龙点睛,一目了然
学习语言的目的,除了应让学生学会交际外,还应该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法知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形成一种概念。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知识的再学习,也是知识水平提高的必要环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的比重并不大,但它是以后再学习的基础,所以不容忽视。如果先讲语法知识,而学生对语言没有一定的语感和实际操练,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更主要的是这种教法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如果在学生有一定的听说训练之后,再进行语法、词汇及语音知识的归纳小结,学生则能对新学知识有一个理性化、知识化、条理化的系统认识。
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我认为进行以上五个环节的课堂结构安排,一定有利于交际法教学的实施,也必定会收到比传统的课堂结构更好的效果。在课堂气氛、教学密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定会有一个良好的改变。
(作者单位:无锡市沁园实验小学)
一堂课的开始对整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导语的设计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结构的开场白常常是:Let’s begin our class,Today weare going to learn...等模式。这种千篇一律的导语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也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在吃透教材、掌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借助生动有趣的情景把学生很自然地引入到教学计划之中。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状态。轻松愉快的导语可以马上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经常变化的、生动活泼的导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且为下一步教学做一个铺垫,虽然只需三两分钟时间,却起着穿针引线的功效。当然导语的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内容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真正引人入胜,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性高涨且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之时转入进一步的学习。
二、创造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首先应把学习英语的课堂变成说话的课堂,在情景中引导学生从机械地背诵语句变成灵活会话,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会话之中。随着情景的进一步生活化,使他们有一种身在课堂却置身于外的感觉,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说的欲望,无拘无束,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彻底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情绪。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同时也应是参与者,起着导演与演员的双重作用。在组织学生借助情景进行学习的同时,只要恰到好处地引出正题,而主要内容的学习又能联系实际。学生就会自然地运用学过的单词,产生组织语言的灵感,加以联想发挥。而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不断穿插新的语言点,就把学生渐渐引入新课,同时也可扫除新课中的一些语言障碍,使难点分散。
三、逐步变换,步步深入
新知识的学习从语言规律的角度讲必须是新旧连贯,自然过渡,不能是两张皮。它应是教师设置复习的继续和深化,使学生认识到新1日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一个整体。要避免使用So much for revision,Let’s learnthe new lesson...等类似的语言,因为这类语言会使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热情降低或消失。所以新知识的学习应在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逐步变换课堂情景,借助直观教具,把新旧知识巧妙地融于一体。新知识的学习可分下列几个步骤:
1 点明重点,集中学习。通过前阶段老师的不断引入,学生对所要学的新知识已有了初步的语感。此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如果能及时点明重点并通过直观教具及可能联系的实际,为学生提供大量练习的机会,使之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难点分散,各个击破。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遇到一些生词或短语(固定搭配),如果单独提出集中学习,会冲淡会话的整体性及和谐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了锻炼学生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听与说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将生词及难点分散在不同的会话中,让学生在听、看中去体会,去理解,在模仿中练习,加以巩固。
3 举一反_三,活学活用。用不同的句型表示同个内容,达到新旧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体现语言知识的灵活性,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让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通过英语理解英语。
4 设下埋伏,为下堂课打好基础。知识的积累如同滚雪球,新知识掌握的同时又有新的知识有待掌握,这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动力去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然,教师需将其巧妙地体现在情景与会话之中。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余地,促使他们去思考。一堂课中由于前三个步骤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整体的语言环境。而且步步深入,使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虽然知识难度和密度不断增大,但不会给学生带来语言困难,因而也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四、四会并举,综合训练
课堂的情景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学说话,学交际,但并不是要排除课本去安排课堂,其落足点应在课本上。课本学习是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综合和升华,是高层次的继续学习,是知识的集中体现。在学生掌握了一课的重点难点并进行了大量的口头练习之后,如何讲授课本的课文、对话,不同的讲授方法所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教师应遵循语言学习的四会并举规律,即:听、说、读、写。首先,让学生听正常语速的语言材料,锻炼学生的听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听——说、听——辨、听——想、听——猜、听——记、听——写等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再次,让学生看书朗读,同时给学生一个自查自检的机会,对所学知识自然地做到温故知新。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性的口头练习和笔头练习,用改写、复述、问答等形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准确率,为今后的阅读、写作打下基础。
虽然课本上的内容在前三个环节已基本掌握,但学习的角度不同,练习的方式不同,可再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这一过程是他们学习的必经之路。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一环节发挥他们的优势,而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因能理解或翻译课本内容而感到高兴。
五、画龙点睛,一目了然
学习语言的目的,除了应让学生学会交际外,还应该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法知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形成一种概念。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知识的再学习,也是知识水平提高的必要环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的比重并不大,但它是以后再学习的基础,所以不容忽视。如果先讲语法知识,而学生对语言没有一定的语感和实际操练,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更主要的是这种教法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如果在学生有一定的听说训练之后,再进行语法、词汇及语音知识的归纳小结,学生则能对新学知识有一个理性化、知识化、条理化的系统认识。
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我认为进行以上五个环节的课堂结构安排,一定有利于交际法教学的实施,也必定会收到比传统的课堂结构更好的效果。在课堂气氛、教学密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定会有一个良好的改变。
(作者单位:无锡市沁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