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时代的高度与深度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一旦是洪流,便会不可阻挡地汹涌向前;文艺作品一旦观照时代,便会大气厚重震撼人心。金鹰955电台播放的原创广播连续剧《长沙人家》,是近期少有的声音类佳作,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听到了历史的回音,更听到了时代的脉动!
  一、家国同构:国家与个人命运的绑结
  十二集广播剧《长沙人家》通过坐落在长沙北正街一座老公馆内的三户人家,三代人,长达60年悲欢离合的故事,折射长沙这座古城的时代变化。鲜少有广播剧,用如此跨度的时间篇幅,展现一个城市长达60年的变迁。60年中,小家庭的命运跌宕,悲欢离合,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和平解放、工商业改造、反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政治事件与社会风云、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而本剧对大的政治背景、历史背景把握到位,有分寸感。那坎坷多劫、阴晴圆缺、电闪雷鸣和风和日丽,都生动流畅、都有声有趣地尽情演绎着,其间无不饱含血泪喜庆和人间冷暖,由此给人以回肠荡气、万千感慨。
  二、平凡人物:真实生动接地气
  与传统广播剧不同,此剧把人物的真实生动放在了第一位——人是寻常的人,事是平凡的事。这个基调,令剧中的三代人,每一代人物都性格鲜明地、各有缺点地真实存在着。
  故事开篇,炮声隆隆,于细芳的“男友”要带她去台湾,半路杀出来的“闺蜜”聂维玉好心劝阻,聂维玉要介绍老吴给于细芳——“细芳,我这是为你好!”“为我好?你不要打着为我好的幌子做一些昧良心的事”“我昧良心?那会遭天打雷劈!”短短几句话,直来直去、将两个人的矛盾冲突,表现得生动利落。从此,于细芳和聂维玉这对“闺蜜”开始一生的纠结恩怨……
  用时下的流行词来说,聂维玉是“大女人”,于细芳是“小女人”。聂维玉宅心仁厚,于细芳患得患失;聂维玉能屈能伸,于细芳勇于承受。在或鲜辣或温暖的语言中,两个“闺蜜”一生的恩怨纠葛,表现得恰如其分。而老吴则是宽厚善良,性格隐忍,待于细芳几十年如一日地好。而在符合戏剧冲突的前提下,人物的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女干部”邱云霞年轻时个性跋扈激烈,嗓门大,凡事爱较真,到老时云烟褪去,回归平静,形成巨大反差,留给人无限感慨。再比如剧中的第二代,王云成家的王大毛,少年时期的他略带一点痞气,文革时期权重一时,后离家多年。谁料中年的大毛再次出现,变成了一个“勤勤恳恳本本分分讨生活的人”,在南门口从摆摊卖口味虾做起,慢慢地形成新的人生格局。
  三、三代同堂:格局各有千秋
  剧中的第一代人物,聂维玉等人,是新中国第一批在百货公司成长起来的商业职工,老话讲“行商坐贾”——挑着担子吆喝做生意的叫商,而聂维玉所在的百货公司的运营叫贾。这边厢,小贩叫卖吆喝“卖擦牙灰咯、染布啦”,华阳和聂维玉在吆喝声中培养感情;那边厢,百货公司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老吴努力工作,冲淡亲生女儿莉莉走丢的悲伤。新旧商业文明的碰撞,很好的利用了故事的进展进行勾连,自然、感动且真实还原。
  每当人物与时代形成映射关系,再勾连起相关的人物命运,加上熟悉的生活场景,熟悉的本土文化和语言,令听者感同身受,而全剧对时代背景的抓取,极富典型。剧中的第二代,同样是在“商业战线”奋斗,却用了当代年轻人敢打敢拼的方式——改革开放,湘婷辞去顶职母亲得来的“铁饭碗”工作,罗漂下海,在三角花园摆地摊。“那时候长沙的中山路除了商业就是时尚和情调。”随后他们赶上又一波长沙的时代潮流,成为长沙的歌厅文化的引领者……
  而第三代的华溜溜、罗娇娇、王伊伊,他们同样是长沙新时代奋斗的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华溜溜用影像记录长沙即将消失的老街巷,而王伊伊则在家人反对的前提下,参加了“快乐女声”——“从小到大我都是听父母的,这回该我有点主见了!”最终,她用一曲充满湖湘味道的歌——《长沙人家》,表达新一代的长沙人对家乡的感情,以及年轻人就该自己定义青春的主张。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联系着整个院子的老老少少,可见长沙人的风貌。
  四、湖湘特色:亲切动人有情怀
  情怀或融入骨血,或植入性格,或带出命运。长沙人的情怀,是不管小院内三户人家的命运如何坎坷、卑微,始终人心上善,人心向上!坚毅、乐观、质朴,善良,相互帮衬,风雨面前从容以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广播剧《长沙人家》中,地名都是故事里的真实存在,除了北正街,还有天心阁、白沙井、火宫殿、三角花园等,都是长沙人熟悉的地方;在吃的方面,辣椒、白粒元、臭豆腐、糖油粑粑等,也都是长沙人熟悉的食物。人与环境、人情与风俗,相依相存,相映相衬,浑然一体。
  在情感层面上,夫妻之间、父女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或身不由己,或主动承受,或出乎意料,或时来运转,一桩桩一件件都烙下动人情怀,融入长沙人特有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近几年,怀旧风四起,无论影视无论广播,仿佛怀旧是高回报的不二利器,逝去的岁月一但被拂去灰尘就以为焕发了新颜,但很多作品又往往只是停留在怀旧物的表面,少了情怀少了哲思。而金鹰955电台原创广播剧《长沙人家》质朴无华,通过小人物的三代命运与旧景象到新时代的更替,不仅味道十足、情怀满满,更多地表达出升华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样的主题。我们在小人物大时代里,看到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不屈的进取心和不灭的未来梦想。这是本剧的高度也是本剧的深度。
  (作者单位:潇湘电影集团)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一  有关“80后写作”缺乏历史感的指责持续了有一阵子了。《名作欣赏》杂志的“80后”专号上,金理与黄平二位批评家在就此问题向读者与评论界展开自己身为同代人的体悟与诠释。②不过,对于这种指责,我所感到怀疑的是,这种所谓“无历史感”的批评,究竟是源于对一代人精神特质及文学样貌的一种普适症候的概括把握,还是仅仅出自评论家及严肃的文学爱好者们对于郭敬明这样一款“幻城”型的写作体例的一种“狼来了”式的应激
期刊
群舞《八班教室》简介  与戏剧梅花奖、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同级的中国舞蹈“荷花奖”标志着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最高荣誉。舞蹈《八班教室》朴实出新、平淡见真的创作风格和信仰追求得到中国舞蹈界的好评,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中得到全体评委一致亮出的最高分,从27个省区市的300多个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作品金奖的第一名。这是自1997年“荷花奖”举办以来湖南
期刊
《香山溪的丫丫小四》(以下简称《香》)给我的第一印象,立意高远,是部直面现实,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描绘中国梦——少年强,中国强的好作品。  或许是本人孤陋寡闻,过去浏览过一些报刊的儿童文学作品,描写重大题材的童话似乎不多,直面现实生活的更少。原因可能是复杂、沉重的现实生活与少年纯真的童心终究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要找准它二者的艺术融合点,是件十分困难的事,甚至费力不讨好。所以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家望而
期刊
阿琴打电话给她在武汉念大学的女儿小玫,问她已经放暑假了,准备什么时候才回家。阿琴告诉小玫现在顾村的经适房和以前在八村的家完全不一样,“一个天一个地,你有自己的房间了,你如果要忙自己的事情,就把房门一关,没人会再来打搅你了!”  很奇怪,说这话的时候,阿琴脑海中浮现的画面竟是她老公阿瑟烫老鼠的画面。他们八村的那个家只有十多平,三个人挤在一起,白板对死,时不时还有老鼠蟑螂来做客。小玫最怕最怕的就是老鼠
期刊
逄增玉是当代著名学者,在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多年来致力于东北文学、解放区文学、左翼文学,以及文学现代性、文学思潮和文学史方法论研究。对于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及文学发展,均有系统论述。  一、鲁迅研究  大半个世纪以来,鲁迅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热点,无论是批评鲁研界里无高手,还是众声喧哗扬胡抑鲁,都不影响严肃学者坚持鲁迅研究的客观理性。进入新世纪以后,逄增玉连续发表多篇研究鲁迅的论文,且篇篇有见地
期刊
孙晓平:您是何时开始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  逄增玉:我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起点,是在大学期间。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就读中文系。读书期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兴趣,起因是当时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有位蒋锡金先生给我们讲授鲁迅旧体诗研究。蒋先生是三十年代参加过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人,当时从事诗歌写作,后来协助鲁迅夫人许广平参与鲁迅全集的编纂工作;抗战爆发后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还曾经
期刊
一个好的作家,最重要的应该是具备有叙述故事的能力,有悲悯的情怀,有理想倾向,能关注未来,树立人的信心。我从未对这个社会感到失望,我一直在用我的方式向人们传达温暖,传达善良,我相信向上的力量。  ——万 宁   没有比声音更令人惊奇、更让人亲切的了。  从《麻将》《你面前横着一条河》《英雄远去》……一篇篇读过去,一个声音不知不觉进入耳中,聆听代替了阅读,那声音时而从容自信,时而伤感温柔,时而欣悦轻盈
期刊
所谓专业批评,通常指学理性较强的学术论著,其批评主体大多是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科班出身,又称为学院批评。学院批评凭借其批评的学理性、立场的公正性、研究对象的历史感以及思想的深广度区别于当下热门、时髦的媒体批评,显示出独特的学术品格和专业风范。但也因专业训练模式及自身固有局限,凸显出诸如注重历史勾勒而脱离文学现场,唯理论评述而缺少文学感悟等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最近读到《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一书,该
期刊
1  那是五月的一天,他在一个几乎密闭的金属容器里被禁锢了一个多小时,汗出如浆,几乎晕厥过去。从十楼办公室坐电梯到楼下收发室取包裹,电梯在九楼的时候,叮的一声,停了。然后,他的老板,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进来了。他眼前一黑,仍习惯性地微笑,点头,挺直腰板,邬总,您好。他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金属间里发出嗡嗡的回响,如此陌生。眼下,他没有心思对此作出任何分析。电梯在下行。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这
期刊
书法,这种线条艺术,其实就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生命的深度呼吸,也是一种民族魅力的审美。  如果我们凝神静气地去品读曹辉一系列的成功、成熟及获奖的行草书法作品,那么,完全可以从其拙中蕴巧、含蓄内敛的个性中,读出这种积淀和这种呼吸,也可以让我们经历一次颇具质量的审美享受。  曹辉师从著名书法家李松,是李松先生的入室弟子和得意门生。他以研习中国书法三十余年的功力,在得其恩师真传、承其衣钵的基础上,近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