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规定必修课程的阅读目标时,特别强调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将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主阅读是一种学生自愿主动的,以关注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感性体悟、放松惬意的无负担的阅读方式。它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不是被训练或灌输得到的,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主动建构形成的。自主阅读的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呢?
1、立足课堂,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因为课堂上的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科学进行的,从诵读、听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规范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主动,由“叫我读”形成“我要读”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还可以参与教,参与得多了,学生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中着重突出以下环节:
(1)、变课堂为读堂,培养自主诵读习惯。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尤其是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就能体验语言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
(2)、多渠道利用媒体,培养自主听力习惯。
听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一节课,一场报告,有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如打闷雷,昏昏欲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对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3)立足课堂主阵地,探究自主阅读技巧,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速读、跳读的技巧;掌握文言朗读的要领;初步掌握一套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基本读懂各类常见文章,准确把握其要旨,筛选其要素。能基本读懂浅易文言文,基本掌握文言文语言运用习惯,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句、文段、篇章。
2、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自主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时要养成边读边圈、点、批、画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⑴关键性字、词;⑵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⑶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
3、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社会是一所大学,人生是一个课堂,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语文教师要优化语文学习,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更要学以致用,注重学生课外运用知识的能力,精心搭建平台,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外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阅读社会,阅读人生,阅读生活。
常常有这样一些同学,能回答课堂提问,基础知识题考试得分也不差,但作文却思想枯涩,语言生硬,词汇贫乏。究其原因,多半是课外书看得很少。而那些阅读与写作能力较强的,大多是课外涉猎较广的同学。可见,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的关系极大。新教材除课内的教科书外,还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语文读本》,另外,新《大纲》初高中共推荐了三十部中外名著,这也为我们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要成才,就必须读书;要成大才,就必须大量读书。课外广读、精读,为学渊博,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这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读名著,是与高人对话,有如受教于名师,拓宽视野,开人心窍,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获得审美享受,培养创造精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厚积薄发,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反思的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阅读反思”,即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是对已过去的阅读历程、阅读效果做出一种重审。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不足,随时进行拾遗补阙,纠偏救失,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与步骤,有效地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阅读反思既有“质疑问难”或“反躬自问”的个体反思,又有“比较辨别”“修正、创造”的群体反思;既有“温故而知新”的纵向迁移之思,又有“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的横向联想之思。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阅读反思是“阅读期待”与“阅读批判”的中介,“接受”与“创造”的桥梁。阅读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更应成为一种阅读习惯。
阅读反思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或知之不全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追求结论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探索与成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语言感知、理解、欣赏感悟和体验的过程;是纠正“读误”补充“读漏”,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阅读反思可以使学生自行调节阅读策略,选择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可见阅读反思,是一种亟待培养的阅读习惯。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的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主动地去阅读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要点,强化阅读的整体意识;通过咀嚼、品味重点词句的语境义,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通过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提高评价、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多摘录、多写读书笔记,多作评论,多讨论交流,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就会在动态中自然生成。
(作者单位:408200重庆市丰都县第二中学)
自主阅读是一种学生自愿主动的,以关注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感性体悟、放松惬意的无负担的阅读方式。它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不是被训练或灌输得到的,而是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主动建构形成的。自主阅读的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呢?
1、立足课堂,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因为课堂上的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科学进行的,从诵读、听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规范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主动,由“叫我读”形成“我要读”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还可以参与教,参与得多了,学生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中着重突出以下环节:
(1)、变课堂为读堂,培养自主诵读习惯。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尤其是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就能体验语言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
(2)、多渠道利用媒体,培养自主听力习惯。
听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一节课,一场报告,有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如打闷雷,昏昏欲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对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3)立足课堂主阵地,探究自主阅读技巧,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速读、跳读的技巧;掌握文言朗读的要领;初步掌握一套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基本读懂各类常见文章,准确把握其要旨,筛选其要素。能基本读懂浅易文言文,基本掌握文言文语言运用习惯,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句、文段、篇章。
2、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自主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时要养成边读边圈、点、批、画的习惯。"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⑴关键性字、词;⑵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⑶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
3、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社会是一所大学,人生是一个课堂,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语文教师要优化语文学习,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更要学以致用,注重学生课外运用知识的能力,精心搭建平台,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外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阅读社会,阅读人生,阅读生活。
常常有这样一些同学,能回答课堂提问,基础知识题考试得分也不差,但作文却思想枯涩,语言生硬,词汇贫乏。究其原因,多半是课外书看得很少。而那些阅读与写作能力较强的,大多是课外涉猎较广的同学。可见,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的关系极大。新教材除课内的教科书外,还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语文读本》,另外,新《大纲》初高中共推荐了三十部中外名著,这也为我们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要成才,就必须读书;要成大才,就必须大量读书。课外广读、精读,为学渊博,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这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读名著,是与高人对话,有如受教于名师,拓宽视野,开人心窍,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获得审美享受,培养创造精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厚积薄发,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反思的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阅读反思”,即是对阅读过程的再思考,是对已过去的阅读历程、阅读效果做出一种重审。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不足,随时进行拾遗补阙,纠偏救失,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与步骤,有效地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阅读反思既有“质疑问难”或“反躬自问”的个体反思,又有“比较辨别”“修正、创造”的群体反思;既有“温故而知新”的纵向迁移之思,又有“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的横向联想之思。在反思中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阅读反思是“阅读期待”与“阅读批判”的中介,“接受”与“创造”的桥梁。阅读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更应成为一种阅读习惯。
阅读反思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或知之不全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追求结论的过程;是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探索与成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对语言感知、理解、欣赏感悟和体验的过程;是纠正“读误”补充“读漏”,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学会阅读反思可以使学生自行调节阅读策略,选择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可见阅读反思,是一种亟待培养的阅读习惯。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的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主动地去阅读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要点,强化阅读的整体意识;通过咀嚼、品味重点词句的语境义,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通过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提高评价、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多摘录、多写读书笔记,多作评论,多讨论交流,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就会在动态中自然生成。
(作者单位:408200重庆市丰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