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探究源:让课堂走向发现之旅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ta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艺术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更应如缤纷而又奇幻的花园,引人入胜。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确地把握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目前,我们探讨的是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探究资源,充分发挥和开拓教材的资源价值和研究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使课堂走向发现之旅,变得生动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整合法,挖掘探究源
  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将单元中的学习要素进行调整重组,改变各要素之间原本封闭、独立的状态,通过协调重组,促使它们达到优势互补的“最佳状态”。
  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主要以主题为单元编排的线索,一个单元内的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全都围绕同一个主题编写。教师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编写特点,将各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比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杰出的人物”,课文是一组写人的文章,写作训练是“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学时可以把其中的一篇课文当作范例,引导学生细致地揣摩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由此形成本单元阅读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分组探究其余各篇文章是如何抓住人物个性特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最后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品评性的文字,全班交流或出一期墙报。
  巧妙地整合教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真正做到将“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发现的旅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关注分歧处,挖掘探究源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耐人寻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些分歧处,将它们作为探究源,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有创见的阅读体悟,从而帮助他们提升思维品质。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在入选教材时,有的版本删去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一句。有人认为删的妥当,有人认为这个句子不能删,应该保留,原因是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更能体现作品写“生命”的主题。
  又如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人认为课文的主题是通过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对比,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而有人则不赞同,认为文中作者通过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熱爱,对天真、欢乐、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这一分歧处,拟定选题,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资料,开展探究。
  三、提供比较点,挖掘探究源
  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向学生提供与课文同一题材的作品或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开展探究学习。
  比如,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可将其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周敦颐的《爱莲说》作为比较的阅读内容。组织学生探究:刘禹锡的人生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通过关键字词的品析来领悟刘禹锡与周敦颐虽都面对不利环境,但都坚毅执着,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中永恒的追求,从中体会两人的同“性”之处。
  又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可向学生介绍鲁迅的另一篇经典小说《阿Q正传》。阿Q虽然比孔乙己晚降临人世两年多,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让学生阅读两文后对孔乙己和阿Q命运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探究。如他们在性格上都自尊、自负、迷妄、麻木,命运际遇上都失掉了姓名权,生活中处处遭受凌辱,结局悲凉凄惨……通过这样的比较探究,学生能清晰地看出鲁迅先生创作这一系列人物的写作意图,也可以从中比较出鲁迅前后创作技巧的变化之处。
  运用比较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辨识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品间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充满了趣味性,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留心“交叉带”,挖掘探究源
  语文是门综合性学科,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如现行的部编版教材中《恐龙无处不在》一文讲述了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出现,涉及到了板块构造与板块漂移理论;《济南的冬天》一文在谈到冬天的济南温晴的特点时说,一圈小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揭示了地理特征和气候关系……此类“知识交叉带”常会在语文课堂上与我们不期而遇。与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如让学生深入一步,探究一下,知其所以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要求教师能“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留心“交叉知识”并进行探究,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此类学习的机缘。
  当今,是知识快速增长和加速变化的时代,它促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精神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将教育的过程变为“发现”的旅程,巧妙地挖掘课堂探究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奇妙的探究之旅中感受语文之美,品尝学习之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红塔中学(214201)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引进融资租赁制度以来,虽历经三十年变革,但租赁业对于GDP的贡献率仅为万分之三。如此低的贡献率与立法的不完善不无关系。自2004年开始起草的融资租
【本刊讯】2017年5月20-21日,“变革时代的技术治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行。会议由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的
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于2006年7月2日-5日在湖南张家界召开了2006下半年经销商会议.会议由副总经理沈铨主持,新任总经理宾纳围绕“我们共同的目标:长期共赢的关系”作了重
2014年,随着 TD-LTE 双频站点的规模建设,在大幅改善了4G 用户感知体验的同时,也对传输带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本文主要从接入层分析双频站点的带宽需求以及传输网资源现状,并给
在学校教育中,对于整体课堂教学来说,导入环节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往往能够赢得无可替代的“敲门砖”效益。正如魏书生所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我们向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效益,应当而且必须高度重视导入环节,让它能够充分发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良好作用。就初中语文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呢?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语文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解读教材文本,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尤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语文教师重视文本解读,既能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观,也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则从重视文本情感解读、文本创新解读、综合文本解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望给予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重视文本情感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该学科教学应
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建筑是为了与生态和谐共处,充分利用资源,按照可持续原则设计的生态建筑。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