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以及社会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部分观点取自于孙宁遥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 201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
  一、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但随着这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日益加剧,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并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徐州师范大学美术系杨在华教授曾在《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文中就提到:自从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以来,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弱势群体”予以界定。认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贫困、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如女大学生、贫困生、残疾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容貌不佳的“丑生”等等均属于“弱势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即失业”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 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631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www.eol.cn/html/c/2014gxbys/index.shtml],从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3%,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可谓形势异常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仆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
  三、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一)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
  一方面,“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造成了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转变“靠父母”、“靠国家”、“走公务员之路”的传统就业思想;要积极的打破思想对自身的束缚。
  (二)企业存在的问题
  自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隐退,就业形式大大回暖。许多的企业虽面临用工荒的窘态,但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甚是严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培养人才、留用人才的经营理念。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
  (三)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
  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面对这诸多问题,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大学生也应面对市场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要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宁遥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 2012
  [2]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www.eol.cn/html/c/2014gxbys/index.shtml
  [3]黄翛.《大学生就业论》[C]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ed2a5d1f1e1bf209f7be176e.html
  [4]李守香.《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D]河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李硕,出生年月:1993年4月,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其他文献
对职高、中、小学儿童的教育应该怎样正确定位呢?  多年来教育实践表明,我们更多的做法是“培养理想的儿童”。这固然是由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急切需要,对此我们的教育也做出了
摘 要: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创新力培养的重要前提,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授之以渔,方法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精心备课,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激发课堂教学魅力。  关键词:习惯养成;中职英语;兴致培养  中职生刚脱离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差,底子薄。首先遇到的难题是
摘 要: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要对学生进行设计思维的创新意识培养。通过对创新意识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来探讨设计思维在生活中培养的途径及关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意识;设计思维  艺术是人们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相关工具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技巧术,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和相互结合的情况下,进行的创造性的劳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艺术也是
摘 要:语文的学习与教学工作都是当今教育中备受瞩目的。学习语文可以培养个人的素质,影响一个人的观点与思想。教学语文可以传递更多的悠久文化与优良传统。总之,于生活,于学习而言,语文的学习都是必需品。在语文的学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群稍微特殊的群体,他们或许没有好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或许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但是这批学生的培育却是为广大乡村小学提供教师的源泉,他们就是入读高职语文的学生。作为高职语文的教师,
摘 要: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而英语阅读训练是英语学习的核心,英语阅读能力是听、说、读、写的基础.而且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英语教师,我一定把《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职业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克服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正确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