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波市实验幼儿园创造性地开展“园际游学”,青林园区和闲庭园区资源共享,实现了“1+1>2”的教学效果,营造出了富有创意且“好玩”的儿童世界,提升了“玩”的质量,探索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游玩”之路,将“玩中学,学中玩”理念落到了实处。
幼儿园是一个可以梦想、可以游戏、可以创造的地方。宁波市实验幼儿园就是这样的一所幼儿园。
在这里,孩子们玩直播、视频连线,向全国的网友直播他们探索秘密的故事;
在这里,孩子们在广场上向全园的小朋友直播“走丢了怎么办”;
在这里,孩子们在青林园区和闲庭园区之间互动互通,玩“园际游学”的游戏,突破了“园”的“藩篱”,拓宽了“学”的边界,丰富了“学”的内容;
……
宁波市实验幼儿园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将幼儿园打造成了真正属于儿童的世界。
“游学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友谊、礼仪的分享过程”
这是一场期待已久的班级对班级的“园际游学”。在闲庭园区,大班的孩子们早早地站在园门前,翘首企盼。不远处,青林园区某班的十几个孩子正兴高采烈地走来。
现在,大班的“游学”范围更广、更能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统一管理模式下的园际之间,而且还向公园、社区志愿机构拓展。游学的范围得到了扩展,游学的内容与形式体现了幼儿的自主策划与选择。
“园际游学”是宁波市实验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园区之间幼儿互访、互玩、互动的活动,也是悦享教育、协同教育、开放教育的一种尝试和研究。
四年的实践和探索,“园际游学”活动硕果累累。“促进了幼儿园课程资源融通与重组,推进了学习平台多元与悦享,助推了教学形态开放与交互,助力了教育模式动态与创生,为宁波市实验幼儿园深度实施‘创享课程’夯实了基础。”宁波市实验幼儿园园长王芸如此总结。
今天,闲庭园区的孩子们是“小主人”,青林园区的孩子们是“小客人”。两个园区的孩子们见面之后,很快就热络起来。“小主人”带着“小客人”兴致勃勃地“游园”,介绍闲庭园区的环境创设、班级区角、种植区……闲庭园的小竹林是青林园没有的,“小主人”拉着结对的“小客人”钻到里面,自豪地介绍自己班级发现并命名的竹子。
“这里曾有一棵竹子,被孩子不小心折断了,老师抓住这个契机,生成了一节生命教育活动。”闲庭园区行政兼教科主任朱燕老师告诉记者。在这里,孩子们都会小心翼翼,把曾经发生的故事讲给对方听。
“‘园际游学’是两群人在进行交互性的动态学习。”副园长吕秀华说,游学活动分享的不仅仅是经验,“小主人”与“小客人”也各自学着待客、做客的礼仪;游学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友谊、礼仪的分享过程。
在闲庭园保教主任金桂芬老师看来:“在‘园际游学’具体的活动中,儿童的社交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对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有了新的认识。儿童不仅‘学’到了与同伴交往的技能,还在回园‘分享’中强化并巩固了良好的社交行为,在‘互换’本领中拓宽并延伸了交往范围。”
在班级“博物馆”前,来自青林园区的“小客人”正津津有味地听着闲庭园区的“小馆长”介绍展览。“所谓的博物馆其实就是区角。”教研组长沈菁瑶老师如此告诉记者,“博物馆”内所有的“馆藏”及陈设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的。要做“小馆长”还需要一番竞争,竞争的标准和规则也都是孩子们自己制订的。
与此同时,在青林园内,来自闲庭园区的孩子们正穿梭在美丽的美术世界里,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将美贮藏于心,与美同行。“生长”悄悄地在“游学”中进行。
“促进了教师的融合、研究、思考、探索等专业化成长”
在“园际游学”中,成长的不只有孩子,还有老师们。“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背景的‘园际游学’活动,推动着儿童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融合、研究、思考、探索等专业化的成长。”园长王芸说。
“老师,我们要去闲庭园玩什么呀?”“是呀,是呀!那里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吗?”“以什么方式游学呢?团队游还是自由行?”
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间的交往状态,我们采取了一对一结对游学的形式。
“可是……新的好朋友,我要是在‘游学’时找不到或认不出他怎么办呢?
是啊,照片的识别功能并不是那么清晰,孩子们如何在游学当天准确地找到结对的小伙伴呢?于是,新的活动又生成了——鉴别小标识。经两个班级的互相交流,孩子们决定用标识的形式做一个提示……”
以上摘自毛冬燕老师的记录。其实每一次的“园际游学”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教师们在不断反思和追问,“教师除了引导、观察、协助,还有什么更重要的角色呢?”“怎样才能用合理的手段呈现支架,支持儿童的发展呢?”“哪些是儿童可做的,哪些是不可做的?要怎么做?”“什么样的内容符合儿童天性的追求?”
这些问题促使教师们深入思考,厘清自己在“园际游学”中的角色和定位。青林园区保教主任朱小薇老师说:“我们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组织‘园际游学’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不同年齡段幼儿的特征,了解到了他们所需要的发展支架。”
在中班“我快乐我勇敢”主题接近尾声时,青林园区的孩子需要到闲庭园区感受高难度运动项目,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但是器械在室外,雨天不能开展活动。当老师通知说第二天的活动取消后,孩子们的情绪降到了冰点。
在郑焰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转向研究天气。“怎样才能事先知道天气状况呢?”“除了雨天,还有哪些特殊的天气不适合出游?”“如果在特殊天气出游的话,要有哪些匹配的装备?”……孩子们对特殊天气的形成原因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几天后,尽管还是雨天,孩子们的“园际游学”照常进行。
结合生活实际的学习使该主题的研究得到了深化,教师观察者、支持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更加明确,不仅推动了课程实施,更增进了师幼关系。
幼儿园是一个可以梦想、可以游戏、可以创造的地方。宁波市实验幼儿园就是这样的一所幼儿园。
在这里,孩子们玩直播、视频连线,向全国的网友直播他们探索秘密的故事;
在这里,孩子们在广场上向全园的小朋友直播“走丢了怎么办”;
在这里,孩子们在青林园区和闲庭园区之间互动互通,玩“园际游学”的游戏,突破了“园”的“藩篱”,拓宽了“学”的边界,丰富了“学”的内容;
……
宁波市实验幼儿园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将幼儿园打造成了真正属于儿童的世界。
“游学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友谊、礼仪的分享过程”
这是一场期待已久的班级对班级的“园际游学”。在闲庭园区,大班的孩子们早早地站在园门前,翘首企盼。不远处,青林园区某班的十几个孩子正兴高采烈地走来。
现在,大班的“游学”范围更广、更能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统一管理模式下的园际之间,而且还向公园、社区志愿机构拓展。游学的范围得到了扩展,游学的内容与形式体现了幼儿的自主策划与选择。
“园际游学”是宁波市实验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园区之间幼儿互访、互玩、互动的活动,也是悦享教育、协同教育、开放教育的一种尝试和研究。
四年的实践和探索,“园际游学”活动硕果累累。“促进了幼儿园课程资源融通与重组,推进了学习平台多元与悦享,助推了教学形态开放与交互,助力了教育模式动态与创生,为宁波市实验幼儿园深度实施‘创享课程’夯实了基础。”宁波市实验幼儿园园长王芸如此总结。
今天,闲庭园区的孩子们是“小主人”,青林园区的孩子们是“小客人”。两个园区的孩子们见面之后,很快就热络起来。“小主人”带着“小客人”兴致勃勃地“游园”,介绍闲庭园区的环境创设、班级区角、种植区……闲庭园的小竹林是青林园没有的,“小主人”拉着结对的“小客人”钻到里面,自豪地介绍自己班级发现并命名的竹子。
“这里曾有一棵竹子,被孩子不小心折断了,老师抓住这个契机,生成了一节生命教育活动。”闲庭园区行政兼教科主任朱燕老师告诉记者。在这里,孩子们都会小心翼翼,把曾经发生的故事讲给对方听。
“‘园际游学’是两群人在进行交互性的动态学习。”副园长吕秀华说,游学活动分享的不仅仅是经验,“小主人”与“小客人”也各自学着待客、做客的礼仪;游学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友谊、礼仪的分享过程。
在闲庭园保教主任金桂芬老师看来:“在‘园际游学’具体的活动中,儿童的社交能力不断提升,他们对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有了新的认识。儿童不仅‘学’到了与同伴交往的技能,还在回园‘分享’中强化并巩固了良好的社交行为,在‘互换’本领中拓宽并延伸了交往范围。”
在班级“博物馆”前,来自青林园区的“小客人”正津津有味地听着闲庭园区的“小馆长”介绍展览。“所谓的博物馆其实就是区角。”教研组长沈菁瑶老师如此告诉记者,“博物馆”内所有的“馆藏”及陈设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的。要做“小馆长”还需要一番竞争,竞争的标准和规则也都是孩子们自己制订的。
与此同时,在青林园内,来自闲庭园区的孩子们正穿梭在美丽的美术世界里,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将美贮藏于心,与美同行。“生长”悄悄地在“游学”中进行。
“促进了教师的融合、研究、思考、探索等专业化成长”
在“园际游学”中,成长的不只有孩子,还有老师们。“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背景的‘园际游学’活动,推动着儿童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融合、研究、思考、探索等专业化的成长。”园长王芸说。
“老师,我们要去闲庭园玩什么呀?”“是呀,是呀!那里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吗?”“以什么方式游学呢?团队游还是自由行?”
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间的交往状态,我们采取了一对一结对游学的形式。
“可是……新的好朋友,我要是在‘游学’时找不到或认不出他怎么办呢?
是啊,照片的识别功能并不是那么清晰,孩子们如何在游学当天准确地找到结对的小伙伴呢?于是,新的活动又生成了——鉴别小标识。经两个班级的互相交流,孩子们决定用标识的形式做一个提示……”
以上摘自毛冬燕老师的记录。其实每一次的“园际游学”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教师们在不断反思和追问,“教师除了引导、观察、协助,还有什么更重要的角色呢?”“怎样才能用合理的手段呈现支架,支持儿童的发展呢?”“哪些是儿童可做的,哪些是不可做的?要怎么做?”“什么样的内容符合儿童天性的追求?”
这些问题促使教师们深入思考,厘清自己在“园际游学”中的角色和定位。青林园区保教主任朱小薇老师说:“我们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组织‘园际游学’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不同年齡段幼儿的特征,了解到了他们所需要的发展支架。”
在中班“我快乐我勇敢”主题接近尾声时,青林园区的孩子需要到闲庭园区感受高难度运动项目,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但是器械在室外,雨天不能开展活动。当老师通知说第二天的活动取消后,孩子们的情绪降到了冰点。
在郑焰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转向研究天气。“怎样才能事先知道天气状况呢?”“除了雨天,还有哪些特殊的天气不适合出游?”“如果在特殊天气出游的话,要有哪些匹配的装备?”……孩子们对特殊天气的形成原因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几天后,尽管还是雨天,孩子们的“园际游学”照常进行。
结合生活实际的学习使该主题的研究得到了深化,教师观察者、支持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更加明确,不仅推动了课程实施,更增进了师幼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