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省是一个劳动力大省,同时又是一个穷省,职业教育发展对促进贵州省的小康建设、和谐社会发展以及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强化政府行为,提高全民对贵州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关键词]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陈文举(1954- ),男,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贵州贵阳550025)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029-03
世纪之交的10年,是贵州省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正式确立法律地位到规模大发展的10年。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高职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这是我国政府面向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贵州省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健康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的,但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
一、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贵州省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1999年,贵州省政府获得国务院授权审批高职院校。同年,通过原有专科学校改制、中专学校合并升格等方式,成立了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以后,贵州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2001~2005年,全省新增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10所,总数达到15所;9所普通高校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或举办高职教育;高职办学形式扩展到招收初中生源后,有15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举办了五年制高职,43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联合举办“3+2”形式的高职,高职在校生从2000年的4152人增长到39324人。同时,高职生通过“中期选拔”进入本科的数量也有较大增长。
贵州省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中,有8所为省属高等职业学院,7所为地(州)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全省9个地、州、市均有1所以上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其中省城贵阳6所,遵义2所,其他地、州、市各1所。从行业覆盖面来看,7所行业性高职学院分别涵盖电力、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化工、轻工、公安、航天等行业。从办学主体来看,公办14所,民办1所。从涵盖办学层次来看,6所省属学院和7所地、州、市级职业技术学院均实行中、高职并举。
普通本科院校共有9所举办高职,其中设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的有4所。原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师范学院,于2004年11月随两校合并组建为新的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成为贵州省高职本科(职教师资)和专科在校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2月由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后组建。
贵州省从2001年开始在高职高专院校和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中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开办最多的2003年共有40所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中专8所。此外,“3+2”形式的高职也从2001年开始由省级重点中职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2002年招生学校达到43所,2005年为30所。2005年全省高职高专共招生3.6万人,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52.7%,在校生8.9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1%。由此,高职高专教育占据了贵州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是,贵州省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职院校总体上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高职毕业生实践技能不高、就业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高职学院(尤其是普通高校所办高职),受学科本位育人模式的影响较大,从而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创新。
(二)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
在近年的发展中,贵州省高职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2005年对13所高职院校1.04万名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年就业率达到87.6%,其中有6所学校的就业率超过90%,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46%,有些地区还出现了高薪聘用高职生的现象。高职学生就业率逐年走高的事实,显示出高级应用型人才逐步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
(三)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得以梳理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贵州省教育主管部门对贵州省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作了如下梳理: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要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要强、知识面要宽、素质要高;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要占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一线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些梳理,为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了科学的定位,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2001~2005年的5年中,高职招生人数从1.02万增加到1.6万,在校生人数从1.27万增加到3.93万,分别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3%和在校学生人数的44.65%。仅2005年,全省高职高专共招生3.6万人(其中高职16358人),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52.7%(其中高职23.9%),在校生8.9万人(其中高职39324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43.1%(其中高职19%)。自此,贵州省基本实现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职高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
(五)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经验
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如下一些经验:专业设置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订单式”“2+1”“1.5+0.5”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了双证书制度;培养了学历和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成功经验,走出了新路。
(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重大改革
1999年,国务院决定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形成以地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体系。这种体制上的变化,调动了我们大力发展高职的积极性。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或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为高职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陈文举(1954- ),男,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贵州贵阳550025)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029-03
世纪之交的10年,是贵州省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正式确立法律地位到规模大发展的10年。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高职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这是我国政府面向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贵州省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健康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的,但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
一、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一)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贵州省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1999年,贵州省政府获得国务院授权审批高职院校。同年,通过原有专科学校改制、中专学校合并升格等方式,成立了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以后,贵州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2001~2005年,全省新增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10所,总数达到15所;9所普通高校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或举办高职教育;高职办学形式扩展到招收初中生源后,有15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举办了五年制高职,43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联合举办“3+2”形式的高职,高职在校生从2000年的4152人增长到39324人。同时,高职生通过“中期选拔”进入本科的数量也有较大增长。
贵州省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中,有8所为省属高等职业学院,7所为地(州)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全省9个地、州、市均有1所以上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其中省城贵阳6所,遵义2所,其他地、州、市各1所。从行业覆盖面来看,7所行业性高职学院分别涵盖电力、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化工、轻工、公安、航天等行业。从办学主体来看,公办14所,民办1所。从涵盖办学层次来看,6所省属学院和7所地、州、市级职业技术学院均实行中、高职并举。
普通本科院校共有9所举办高职,其中设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的有4所。原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师范学院,于2004年11月随两校合并组建为新的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成为贵州省高职本科(职教师资)和专科在校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2月由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后组建。
贵州省从2001年开始在高职高专院校和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中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开办最多的2003年共有40所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中专8所。此外,“3+2”形式的高职也从2001年开始由省级重点中职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2002年招生学校达到43所,2005年为30所。2005年全省高职高专共招生3.6万人,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52.7%,在校生8.9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3.1%。由此,高职高专教育占据了贵州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是,贵州省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职院校总体上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高职毕业生实践技能不高、就业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高职学院(尤其是普通高校所办高职),受学科本位育人模式的影响较大,从而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创新。
(二)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
在近年的发展中,贵州省高职院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2005年对13所高职院校1.04万名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年就业率达到87.6%,其中有6所学校的就业率超过90%,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46%,有些地区还出现了高薪聘用高职生的现象。高职学生就业率逐年走高的事实,显示出高级应用型人才逐步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
(三)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得以梳理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贵州省教育主管部门对贵州省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作了如下梳理: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要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要强、知识面要宽、素质要高;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要占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一线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些梳理,为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了科学的定位,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2001~2005年的5年中,高职招生人数从1.02万增加到1.6万,在校生人数从1.27万增加到3.93万,分别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3%和在校学生人数的44.65%。仅2005年,全省高职高专共招生3.6万人(其中高职16358人),占高等教育招生总数的52.7%(其中高职23.9%),在校生8.9万人(其中高职39324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43.1%(其中高职19%)。自此,贵州省基本实现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高职高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
(五)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经验
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如下一些经验:专业设置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订单式”“2+1”“1.5+0.5”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了双证书制度;培养了学历和能力并重的“双师型”教师;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成功经验,走出了新路。
(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重大改革
1999年,国务院决定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形成以地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的两级管理体系。这种体制上的变化,调动了我们大力发展高职的积极性。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或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为高职教育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