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用数学思考。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两方面目标很难统一。因为知识性目标的成果是立竿见影的,而发展性目标的成果往往就没那么明显,所以,教师会在知识性目标上多下工夫。自古以来我们一直倡导“苦读 科举”,笔算、口算是我国的国粹。我国小学生比其他国家同龄学生多一倍的时间学习,效率都是最低的,并且学生创造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高考来临,全社会都严阵以待,如临大敌,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顺利进入大学。而学生也为了这一次考试,发愤苦读,争取能在考试前多做一题是一题、多看一页是一页。高考实际变成了比谁脑子里装的知识多,谁脚下垫的书厚。严酷的考试制度,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以及熟能生巧的教育格言、严密组织的课堂程序,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样的现象绝对不是进入到高中才开始的,而是从学生一背上书包就伴随着他们。我曾经问过学生:刻苦读书的目标是什么?有很大比例的学生都回答上大学。上大学是很多学生的最终目标。就这样,知识性目标被学生、家长、教师抬得过高,导致忽视了发展性目标。如果重视了知识性目标,那么课堂教学设计会紧扣知识点,着眼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就没有自由探索的空间、时间和背景,发展性目标就很难真正得到体现;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予广阔的思维空间、充裕的交流时间、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那么学生在兴趣、情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能得到锻炼,但知识性技能领域的目标就很难落实。
怎样走出这样的困境呢?
一、要重新认识教育观
我们平常所说“做学问”,其实不然,我们往往是在“做学答”,也就是学生的任务就是在答题,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好做走向好奇,从做学答走向做学问,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主动地去做学问,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发展性目标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有一个统筹思考的问题。
二、要重新认识数学观
传统的数学观认为:数学只是纯粹的数学,即“计算 逻辑”。其实,数学不等于计算,数学也不等于逻辑。应该怎样学数学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目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发展性目标的要求,是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后所应达到的目标。例如,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的“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的目标,这是一个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处理信息中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形成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而且还发展合理的质疑等多方面的意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确定发展性目标实施的可能性,而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贴上发展性目标的标签。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现有的课堂学习方式,提倡进行探索性学习、合作式学习与自主性学习,但这只是针对原有课堂中存在着较严重的机械接受学习而言。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很多内容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我们教师积累的有意义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要重新认识我们的课程
我们的传统课程重视基础。重视基础是好的,但烦琐的计算题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是不值得的。数学不是计算,更不是算术,数学需要对事物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是一个计算式能表达的。我们让学生学习数学课本,不是只要求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本这个跳板,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计算上,就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
四、要重新认识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要力求体现发展为本、主动参与的原则,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一辈子坐在教室里,他们今天坐在教室里学习,目的是将来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在社会上生存并且服务社会。所以,学生要学习的应该是全面的内容,不是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也不是像计算器那样把算式算得滴水不漏。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用超前的目光看待教学目标,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并准确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责编韦文)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两方面目标很难统一。因为知识性目标的成果是立竿见影的,而发展性目标的成果往往就没那么明显,所以,教师会在知识性目标上多下工夫。自古以来我们一直倡导“苦读 科举”,笔算、口算是我国的国粹。我国小学生比其他国家同龄学生多一倍的时间学习,效率都是最低的,并且学生创造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高考来临,全社会都严阵以待,如临大敌,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顺利进入大学。而学生也为了这一次考试,发愤苦读,争取能在考试前多做一题是一题、多看一页是一页。高考实际变成了比谁脑子里装的知识多,谁脚下垫的书厚。严酷的考试制度,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以及熟能生巧的教育格言、严密组织的课堂程序,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样的现象绝对不是进入到高中才开始的,而是从学生一背上书包就伴随着他们。我曾经问过学生:刻苦读书的目标是什么?有很大比例的学生都回答上大学。上大学是很多学生的最终目标。就这样,知识性目标被学生、家长、教师抬得过高,导致忽视了发展性目标。如果重视了知识性目标,那么课堂教学设计会紧扣知识点,着眼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就没有自由探索的空间、时间和背景,发展性目标就很难真正得到体现;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予广阔的思维空间、充裕的交流时间、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那么学生在兴趣、情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能得到锻炼,但知识性技能领域的目标就很难落实。
怎样走出这样的困境呢?
一、要重新认识教育观
我们平常所说“做学问”,其实不然,我们往往是在“做学答”,也就是学生的任务就是在答题,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好做走向好奇,从做学答走向做学问,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主动地去做学问,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发展性目标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有一个统筹思考的问题。
二、要重新认识数学观
传统的数学观认为:数学只是纯粹的数学,即“计算 逻辑”。其实,数学不等于计算,数学也不等于逻辑。应该怎样学数学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目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发展性目标的要求,是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后所应达到的目标。例如,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的“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的目标,这是一个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处理信息中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形成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而且还发展合理的质疑等多方面的意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确定发展性目标实施的可能性,而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贴上发展性目标的标签。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现有的课堂学习方式,提倡进行探索性学习、合作式学习与自主性学习,但这只是针对原有课堂中存在着较严重的机械接受学习而言。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很多内容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我们教师积累的有意义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要重新认识我们的课程
我们的传统课程重视基础。重视基础是好的,但烦琐的计算题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是不值得的。数学不是计算,更不是算术,数学需要对事物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是一个计算式能表达的。我们让学生学习数学课本,不是只要求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本这个跳板,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计算上,就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
四、要重新认识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要力求体现发展为本、主动参与的原则,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一辈子坐在教室里,他们今天坐在教室里学习,目的是将来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在社会上生存并且服务社会。所以,学生要学习的应该是全面的内容,不是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也不是像计算器那样把算式算得滴水不漏。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用超前的目光看待教学目标,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并准确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责编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