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学目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chen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用数学思考。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两方面目标很难统一。因为知识性目标的成果是立竿见影的,而发展性目标的成果往往就没那么明显,所以,教师会在知识性目标上多下工夫。自古以来我们一直倡导“苦读 科举”,笔算、口算是我国的国粹。我国小学生比其他国家同龄学生多一倍的时间学习,效率都是最低的,并且学生创造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差。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当高考来临,全社会都严阵以待,如临大敌,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顺利进入大学。而学生也为了这一次考试,发愤苦读,争取能在考试前多做一题是一题、多看一页是一页。高考实际变成了比谁脑子里装的知识多,谁脚下垫的书厚。严酷的考试制度,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以及熟能生巧的教育格言、严密组织的课堂程序,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样的现象绝对不是进入到高中才开始的,而是从学生一背上书包就伴随着他们。我曾经问过学生:刻苦读书的目标是什么?有很大比例的学生都回答上大学。上大学是很多学生的最终目标。就这样,知识性目标被学生、家长、教师抬得过高,导致忽视了发展性目标。如果重视了知识性目标,那么课堂教学设计会紧扣知识点,着眼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就没有自由探索的空间、时间和背景,发展性目标就很难真正得到体现;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予广阔的思维空间、充裕的交流时间、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那么学生在兴趣、情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能得到锻炼,但知识性技能领域的目标就很难落实。
  怎样走出这样的困境呢?
  
  一、要重新认识教育观
  
  我们平常所说“做学问”,其实不然,我们往往是在“做学答”,也就是学生的任务就是在答题,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好做走向好奇,从做学答走向做学问,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主动地去做学问,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发展性目标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有一个统筹思考的问题。
  
  二、要重新认识数学观
  
  传统的数学观认为:数学只是纯粹的数学,即“计算 逻辑”。其实,数学不等于计算,数学也不等于逻辑。应该怎样学数学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目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发展性目标的要求,是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后所应达到的目标。例如,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的“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的目标,这是一个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在处理信息中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形成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而且还发展合理的质疑等多方面的意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确定发展性目标实施的可能性,而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贴上发展性目标的标签。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现有的课堂学习方式,提倡进行探索性学习、合作式学习与自主性学习,但这只是针对原有课堂中存在着较严重的机械接受学习而言。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很多内容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我们教师积累的有意义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实施中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要重新认识我们的课程
  
  我们的传统课程重视基础。重视基础是好的,但烦琐的计算题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是不值得的。数学不是计算,更不是算术,数学需要对事物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是一个计算式能表达的。我们让学生学习数学课本,不是只要求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本这个跳板,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计算上,就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
  四、要重新认识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要力求体现发展为本、主动参与的原则,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一辈子坐在教室里,他们今天坐在教室里学习,目的是将来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在社会上生存并且服务社会。所以,学生要学习的应该是全面的内容,不是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也不是像计算器那样把算式算得滴水不漏。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用超前的目光看待教学目标,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并准确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责编韦文)
其他文献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让人欢喜让人忧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看,儿童阅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据有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我国有阅读习惯的只占总人口的5%,阅读率依然面临持续走低的趋势;另据《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孩子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孩子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在阅读量上,中国孩子的阅读量则是美国孩子的1/6。  我们也对我校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其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近年来我们的小学音乐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景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等教学理念在音乐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们尽力把自己所理解的新课程理念渗透进音乐课堂教学中,这是可喜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课堂中的热闹场景大多游离了音乐,有时一个开开心心的游戏音乐只是一种背景,学生的欢愉来自于游戏本身而不是来自于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看孩子们的周记,写的都是些老掉牙的事。不是写去公园玩,就是帮妈妈洗衣服,要不就是让座,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由这些写作的素材可以看出,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太孤单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没有机会体验生活这调味瓶里的酸、甜、苦、辣,也少了许多艰辛劳作所带来的愉悦。科学告诉我们:给孩子都吃层层加工后的“精米、白面”,只能长成营养不良、弱不禁风“豆芽
一、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  二、设计理念: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爱动爱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想想、画画,而追求一种有特色的美术课。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更趋向于理性,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本课就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联想的契机和出发点。通过视觉接触、欣赏感悟、多维想象、创造表现等步骤,巧妙地利用实物的重组、拼凑来进行联想,表现出有趣的造型来,这不仅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也是一个极具开发
从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窥探教育,不难发现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伴随着人文因素的陶冶,循环着爱的教育。这种教育体现在语文学科中,通过文本内容传达出的不是单调、乏味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篇篇富有人文内涵的作品将爱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个中国人都会为之欢呼雀跃。这就是爱国
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写文章、写话,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我手写我心。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吗?有人说作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哪个文学巨匠是从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呢?确实如此,生活的阅历、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才是他们写作的源泉。  当下,许多学生一提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拿起笔就如挤牙膏般举步维艰。“小学生、中学生大都怕作文,厌作文,恨作文”之类的论调并没有事实依据,而有夸张之嫌。然而,如果要说学生很喜欢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费时多,效益差,学生朗读热情低,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强,是当前朗读教学的一种通病。根治这一顽症的良药,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全面实施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朗读训练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目的。主体性朗读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分三
为了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为了使每一位适龄少年儿童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教师要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爱心教育把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来尊重和信任,用科学、民主的方法施教,培养高度自尊心和责任感的公民。经过这几年的工作,我总结了几条具体的做法,供同行们评论并予以指正。  一、以智慧和人格的力量赢得学生的尊敬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一方面,要精神焕发,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特点是:课程资源自主开发,体现地方特色、校本特色,课程实施多元整合,体现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  作为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其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一、精心选择课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精心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教学过程中的
我的家乡乐清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乐清民歌《对鸟》是乐清民间音乐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如何挖掘其音乐独特的审美情趣,且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新的教学元素,创设新的形式,让新一代的乐清孩子主动认识乐清民间音乐文化并喜欢它?本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以此课为例子,归纳出以下几点策略,共同商榷。  一、方言抢答,乡韵浓浓  民歌艺术精髓在于他的地方性,特别是方言的运用。乐清的孩子用乐清方言唱乐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