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奥多·罗斯福的“公正施政”政策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wan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初,美国经济秩序混乱不堪、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罗斯福上台后,采取地颁布劳工立法、缓和劳资冲突、保护公共利益等一系列措施,称之为“公平施政”。“公正施政”有效缓和了劳资矛盾,维护了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罗斯福;劳资冲突;劳工立法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82-02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垄断势力日益壮大、贫富差距扩大、劳资冲突不断等。针对不断激化的矛盾,罗斯福上台后,力图调整经济领域内的这些不适应。以限制垄断资本流弊,改善下层人民处境,从而缓和社会矛盾为指导思想,采取了调整劳工政策、加强劳工立法等一系列措施,重构了美国的经济秩序。
  一、推行“公正施政”的背景
  美国长期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使得市场调节的弊端在20世纪初愈加显现。大托拉斯为夺取对原料、生产和市场的控制,任意践踏道公平自由竞争原则,剥夺了中小企业的机会,严重损害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劳动者受到进一步压榨,童工现象普遍,劳资关系普遍紧张,劳工利益没有任何保障。
  19世纪末,美国政府在劳资问题上向来偏向资本家。1894年的芝加哥普尔曼工人罢工运动中,最高法院裁定组织工人运动的工会活动“非法”,政府据此派出军队强行镇压了罢工。可见当时的美国政府对劳工的政策就是暴力镇压,而对引起罢工的原因则视而不见。
  罗伯特·亨特在《贫困》一书中讲道:“很可能在相当繁荣的年代,处于贫困中的人不下1000万”。据他的推算,1904年美国至少有400万人靠救济生活。20世纪初,美国至少有1000万人(约占总人数的14%)生活在周期性贫困中。内战后美国的劳资纠纷一般都是有资本家或劳资双方解决,政府没有通过立法来解决劳资纠纷,有时政府还会和资本家联合起来镇压工人运动,这势必会引起劳工的激烈反抗,从而影响社会稳定。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罗斯福政府开始扮演裁判员角色。在1901年递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罗斯福要求政府拥有的部门和企业率先垂范,制定出保护童工和女工的法令,使政府成为一个“好雇主”。
  二、“公正施政”的全面推行
  罗斯福认为工会的兴起和工人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对在劳资冲突中滥用暴力镇压工人运动。1902年,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声称:“对劳工和资本家来说,这都是一个大联合的时代。这些联合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使它们都必须在法律之下活动,有关他们的法律则必须公正而明智,否则它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做出坏事来”。
  罗斯福就认总统的第一个重大政策就是针对劳工问题,试图采取仲裁而不是镇压的方式解决工人运动问题。
  1902年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爆发了无烟煤矿工人罢工事件。劳工要求资方承认工会,实行8小时工作制,增加10——20%的工资。煤矿公司拒绝同工会谈判,引起流血冲突,伤亡达60余人。冲突过程中,劳工的行为很理性,并表示愿意将纠纷提交仲裁。但煤矿公司拒绝提交仲裁,并请求政府派兵镇压,州长派出2000人前去维持秩序,但无济于事,罢工持续至10月份。随着燃料的缺乏及严冬的迫近,公众开始对煤矿公司不满。10月初,随着事态的恶化,罗斯福召集劳资双方领导人到白宫协商。工会一方再次要求将争端提交仲裁,但资方坚决不同意,要求罗斯福动用军队镇压罢工。资方的这种“傲慢的愚蠢”态度激怒了罗斯福,促使罗斯福决定动用军队接管煤矿并恢复生产。在种种压力下,资方终于同意仲裁,由罗斯福任命的委员会对问题进行仲裁。最后委员会作出了一个折衷性的裁决结果,得到了劳资双方的认可。罗斯福对这次劳资纠纷的调解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使得联邦政府首次以公共权力的角色进入以往纯属私人契约的领域进行干预,开创了国家机器干预劳资关系的先河,国家机器从保护资本镇压工人的角色转到了第三种仲裁角色;同时也奠定了公共利益大于财产权的原则。通过对这次罢工的调节,罗斯福提高了政治威望,有助于推进在其他领域的改革。
  铁路问题一直是美国政府、公司和民众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铁路运输中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诸如沿线交通事故频发、铁路工人、乘客和铁路沿线居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等。1904年,罗斯福意识到铁路问题的严重性,在当年的国情咨文中,罗斯福定下了管理铁路立法的基调:州际商务委员会即便没有制定固定运价的权力,也应该有对运价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权力;委员会有权力接受铁路运输客户申诉,对申诉中提到的不合理运价进行调查;如果价格确定不合理,委员会有权制定合理的运价;铁路主如果有异议,可以向法院申诉,法院对委员会的决议有复决权。1906年6月生效的《赫波恩法》大大加强了州际贸易委员会的职权,建立起了政府对铁路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机制。在法案颁布的2年内,委员会就受理了31053起货主投诉案,在在这之前的18年中,总计受理的案件才873件,《赫波恩法》地颁布沉重打击了铁路公司的嚣张气焰。
  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屠场》对芝加哥肉类加工行业的生产过程做了详细的、生动的、有的甚至是恶心的描写,暴露了肉类加工业中既不卫生的状况,引起了消费者的关切。在舆论的压力下,政府对肉类加工业进行了专门调查,通过了《联邦肉类检验法》,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年拨款300万美元,用于对进入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肉类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制成品进行检查。经费的增加是进行肉制品检查的关键因素,在这之前《肉类检疫法》实行的15年中,政府拨款最高年份也不到100万美元。
  1906年,国会通过了《雇主责任法》,要求从事州际贸易的所有雇主必须为因工伤亡的雇员及其家属提供补偿。同年,《食品与药物卫生检验法》出台。但罗斯福向国会提出的一系列有关社会改革问题的建议,如废除童工、制定有效的工人赔偿法等,被国会拒绝采纳。   三、“公正施政”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召集劳资双方到白宫解决争端的总统,是第一位使双方都接受总统任命的委员会裁决的总统,也是第一位以接管煤矿相威胁而迫使一个重要工业部门的资本家就范的总统。这一切与1894年普尔曼罢工期间联邦政府的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1904年的总统选举期间,为了赢得工人的选票,罗斯福极力强调自己对1902年无烟煤矿工人罢工的调解,强调自己的政府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公民,强调自己奉行的是“公正施政”。实际上,联邦政府对劳工政策作出的调整,顺应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自美国内战以来,历届政府均实行“亲企业”的政策,结果,美国民众认为政府是大资本家的玩物。罗斯福试图改变民众对政府的这种看法,让民众相信自己的政府代表的是全体美国人民,而不只是某个阶级的私物。罗斯福反复强调说:“我在劳工问题上所采取的行动,应当时时与我对资本家采取的行动联系起来考虑,而这两者都可概括为我所喜欢的一个公式:对每个人都实行公平施政”。罗斯福的“公正施政”在第一个任期内受到了劳工的普遍欢迎。世纪之交,社会主义力量开始兴起。美国社会党公开宣称,它的目的在于“把工人阶级及其同情者组成为政党,取得政府权力,并用于达到将现有私人占有生产和分配手段的制度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的目的”,为此提出了一个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诸领域的改革方案。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人只有1%是工会会员,到1914年,工会会员占了工人总数的6%。1900——1904年间,工会会员就由86万多上升至200多万。劳工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兴起,推动了统治集团的变革。罗斯福推行的“公正施政”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了阶级手段。也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美国避免了一场“劳工大起义”。
  “公正施政”本质上还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正如罗斯福曾言道:“我但愿资本家未来能明白,我正在倡导的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有产者的利益,这将使他们免受(无产者)革命的威胁”。
  总体而言,罗斯福是“林肯以后第一位能够比较理智、比较公正地对待工会的总统”。他所采取的措施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抑制了社会发展中的不合理的趋势,消除了社会中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对垄断资本主义初期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为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中所采取的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做法,为日后“罗斯福新政”更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提供了先例、借鉴和直接的思想渊源。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人类学的分支——考古人类学,在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可以说起着奠基的作用。在现阶段历史研究中,我们对某一时段的研究常常是通过考古的不断发掘和田野不断调查,使得我们的相关知识的在不断积累,就如同库恩所说的“范式”,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观点”,以此来加深我们对历史认知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于文字资料较少的历史时期,如古希腊的古风时代及其之前的所谓“黑暗时代”,只能以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来获取
期刊
摘要:党员教师廉洁从教不仅是党员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学校的和谐之要,更是学生的成才之基。高校各党政部门及党员教师都应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肯定绝大多数党员教师均廉洁从教的同时,正确认识少数党员教师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多渠道把高校党员教师的廉洁教育工作做好,并通过党员教师廉洁从教的带头示范作用,促使高校全体教师形成以廉为荣的正确思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工作。  关键词:高校;党员教师;廉
期刊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中,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二者往往被人为分离。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社会、人类共同价值的发展为向度,突出和肯定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开发,力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在《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完全正确的,“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97-01  1
期刊
摘要:“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刘国艳,2011),与此相关的还有“朋辈辅导”(peer coaching,peer mentoring)、“同伴教育”等提法。“朋辈教育”是教育目标制定者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鼓励和培养一批在此方面有亲身经验或者具有潜在辅导能力,从年龄、智力
期刊
摘要:政治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一线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本文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探讨了做好高职院校政治辅导员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政治辅导员;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94-0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期刊
摘要:东汉继承西汉“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思想,广泛的宣传孝道观念,并发展成一种系统理论化的儒孝观——“义养”。其观念寓于道德实践中,表现为大多数孝子都能诚心的尽养父母,注重德行。但随着统治者对孝道标准的强化,“义养”行为逐渐被虚伪、神秘纲常化的孝行所取代。至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的腐化及儒学的变化,人们逐渐从虚伪形式化的孝观念中脱离出来,呼唤关注内心情感。  关键词:东汉;“义养”;孝行;形式化;情感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思维去思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时代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9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
期刊
摘要:21世纪的中国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中国大地迅速回暖,并以稳健迅疾的步伐走入世界的前列,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儒家传统思想道德栉风沐雨,在历史的长河里吸收日月精华,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儒家思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修身养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
期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迫切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做好新时期职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摆在面前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职高学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108-01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青年是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