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日记,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的日记,是相对而言字数比较少的日记。它由于没有字数的限制,内容的要求,只要以短小的形式,灵活的方式,开放的思维,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真情”,因而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欢迎。
一、面“潮”而生:顺应而生微日记,心灵飞舞新平台
微日记写作要求学生周一至周四每天写一篇,周五及周日三天则写一篇周记。周记可以将本周写的微日记写具体,也可以另外选材。
1.应时——袒示顺应
微日记这一形式,缘于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我们在新闻中了解到,北京2014年高考首次出现10分的“微写作”,字数只要150字。“微”成了现实生活中的高频词,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也乐于接受。所以,学校适时推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微日记”,让学生记录当天发生的真实事情,描摹真实场景,抒发真情实感。这样,学校里开展的活动比赛,课间的趣闻乐事,自己的心理体验,同学间的玩耍竞争等等,每日傍晚都会在学生脑海中过一遍,经过静心梳理后,心声就会在学生的笔尖恣意流淌。此时的信息是新鲜及时的,文字是鲜活灵动的,情感是细腻真实的。
2.应情——飞扬心灵
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写日记有很多难以置信的好处,写日记是你释放情绪的最佳途径,通过记录下所遭遇的困难,心中的伤口可以得到治愈。纸上的文字摘除了你在生活中的面具,展示了你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到真实的自己。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由表达的需要,他们的情感要有诉说的机会和沟通的平台。微日记恰好就是这样的载体,它尊重了学生的话语选择权,满足了学生自由言说的欲望,给予了学生心灵飞舞的平台,提供了学生情感释放的家园。微日记,给学生插上了自由表达的美妙翅膀,给师生之间开辟了一个心与心交流的良好渠道。
3.应境——生长德性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面去。这些能力在人性中本来就已经存在着,教育只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它们正常地生长。微日记篇幅短小,切入点小,花时较少,学生易于接受并坚持。学生一旦坚持写微日记,就等于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学习,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收获、得失;坚持写微日记,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大自然,认识生活,开阔视野,有利于不断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分析力,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认识、分析的能力,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练习中,个人的毅力、恒心会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说,学生写微日记,能在自然而然、潜移默化中促进德性的生长。
二、悉心安放:喜怒哀乐皆入眼,润物无声滋心田
让学生写微日记,初衷是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日记写作的深入,学生在写微日记时,还学会了判断是与非。另外,老师也能从学生的微日记中,及时了解班级动态,迅速采取管理对策,大力弘扬班级正气。
1.快捷——于生活中捕捉生长点
微日记由于没有字数限制,本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强调学生写作的情态自由,不必力求篇章结构的完整,不必字斟句酌地苦苦推敲。学生平时写微日记,一般用时十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
学生以自己的眼观察,以自己的口讲述,以自己的心体会,以自己的笔描摹。那一篇篇真实的记录,再现了一张张纯真的脸庞,一个个龙腾虎跃的身影,回放了他们的妙语连珠、举手投足。可以说,微日记提供了一个学生直面生活、展示生活的平台。比如在一篇写做广播体操的微日记中,张闵喻同学把他和张瑶两人踩影子的游戏写得传神、形象,文章可以评优星。但批完后,我把他找来,首先表扬他文字功夫不错,于他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再让其说说老师看到此文后还会有什么感受。他挠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好好做操,违反了学校纪律。”随后,他又补充道:“以后我会注意,做操时不再玩,会把动作做到位。”
这里,老师通过微日记这扇小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思想动态,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及道德生长点,即时疏导调节,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自我反思,健康成长。
2.精炼——于短小中提升修正力
微日记的字数不受限制,三五十字可以,七八十字不错,一百字左右恰当,一百字以上也好,所以其显要的表现形式是篇幅不长。
翻开学生的微日记本,我们能看到学生用心记录的学校微生活,抒发的心情微感受,描绘的校园微景观……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件件有趣难忘的事情,一处处美丽迷人的风景,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面都跃然于纸上。那一篇篇微日记,篇幅不长,但这“微”中却有着学生“大”的生活世界。慢慢地,“把你写进微日记”,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有了魔力。因为好的微日记会被公开发表,当众品读,大家评析。一般情况下,没有哪个同学愿成为别人笔下的反面人物,这促使学生收敛不良行为,改正错误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正力,发挥了很好的他律作用。这是学生写微日记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惊喜。
3.包容——于自由中抒发真性情
微日记突出一个“微”字,微事件,微物体,微景观,微心情,微启发,微议论……内容不限,自由表达。总之,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趣事囧事欢乐事,事事关心。
比如小伙伴之间在一起生活、学习,难免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发生,有时当面不便承认错误,他们就会在微日记中反思、道歉。反思使自己的心灵净化,道歉化解同学之间的恩怨,双方心情很快便雨过天晴。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思想才会有所感动,才能逐渐实现个体道德的内化。在一篇微日记中,黄守均同学交待了和同学产生纷争的来龙去脉,反省和剖析了自己,抒发了自己的真性情,也向张闵喻道了歉,还向其他同学提了忠告。这么明理、懂事的孩子,你还要去责怪、批评他吗?真的要感谢孩子们,他们带给我们感动和欣慰。 4.便利——于正向中引领价值观
微日记深受学生欢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及时反馈。因为它篇幅不长,反馈方便,上课前后的几分钟就能解决;因为它内容不限,情趣盎然,学生总是乐于欣赏与评析。当然,他们更乐于看到自己的微日记被公开品读,与大家分享笔尖下流淌的幸福。
比如,针对以往的微日记中,孩子们有时会埋怨、批评别人,或是指责同桌侵犯、冒犯自己的现象,有一天我们设定当天微日记的主题为“赞美”,以期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学着欣赏、赞美他人,并向他们学习。这样,就让他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提高了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一练习能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事情,帮助他们提高道德认知,涵养正气、建立正确价值观。
三、一体三翼:写展评析微日记,正是品德生成时
叶圣陶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学生的微日记,是他们倾诉心灵的驿站,认识事物的再现,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通过写作、展示、评析微日记,能唤起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使学生的道德生命获得自由生长。
1.写作——自主选材诉心声
微日记没有字数限制,没有内容要求,自由地选择、表达与写作,可谓是“喜怒哀乐皆入眼,笔有千钧任翕张”。
写微日记要求孩子去挖掘生活,积累生活,把孩子的目光引向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处处做有心人。周围的人及自己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语,所具的情感,都是同学笔下微日记的绝佳素材。学生可以写让人烦的同学,也可以写老妈的唠叨;可以写同学之间无伤大雅的玩笑,也可以写写美丽的梦境……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了有声有色的文字。此时,微日记就成了孩子们情感释放的自留地,心声流淌的后花园。
比如,在一篇微日记里,王宸绪同学尽管是在为自己辩护,但他的语调是平和的,态度是诚恳的。他只是说出了心里话,提出的要求也合乎情理。事后,他还对老师说,他发现写微日记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心里特别舒坦。
确实,学生的情感要有诉说的机会、宣泄的平台,微日记恰好是理想的载体。在微日记里,学生可以自主选材写写真心话,流露真思想,描写真生活,抒发真感情。为此,老师可以就班级开展的活动、突发的事件,进行命题写作,以此促进班风建设,弘扬班级正气。
2.展示——良性循环激自信
每天批阅微日记的时候,是老师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总有一些童真童言、趣事囧事让你忍俊不禁。批阅的过程,也是筛选的过程,老师会将其中写得有趣味的、有意思的微日记,评成优秀加星,并打成电子文档,每天择时投影在大屏幕上,请作者上台与全班同学分享。每天被评到优星的总有十篇以上,有时甚至达到一半。
自己的微日记被当众品读,心中的愉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而且这样还可以在班级的组际PK中为所在的大组加分。回报给老师的就是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写微日记,以争取留下更精彩的瞬间,再次被评为优星,再次在全班同学前展示。而自己的微日记没写好,但能分享别人微日记的快乐,也是美事一桩。
如果好的微日记只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那“读者”还是太少,孩子们渴望精彩的微日记能跟家长、亲朋、好友分享,从而体会到更大的成就感。为此,我把每天打出来的微日记上传到自己的QQ空间里。后来,我们班还在“凤凰语文论坛”的六年级备课室里开了专题贴。
每到月末,我们就将学生当月的优星微日记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命名为“微日记月刊”,让学生相互传阅,或轮流带回家与家人分享。欣赏“微日记月刊”时,那种喜悦和自豪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他们都努力争取有微日记入选当月特刊,甚至互相“攀比”入选的数量。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这样的展示架设了一个师生、生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健步踏入“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激起了信心,感受到写作的乐趣、生活的乐趣,变得更为积极进取、不甘落后。
3.评析——合力互动促成长
评价在微日记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只有当评价是激励性的、互动性的,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力求进步;只有当评价是过程性的、针对性的,学生才会寻觅到更多的生长点;只有当评价是开放性的、情感性的,学生才会不断地自觉修正发展的轨迹,视角才会变得开阔起来。
微日记采取的是师生共改、生生互评互改、家长自愿参与的评价方式。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微日记时,重点会放在“童真童趣”上,多发现其情感和态度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或一个词,也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充满信心,愿意写作,乐于表达。只有呵护学生心灵,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幸福,写微日记也就变成了一件赏心乐事。当然,老师适时指出微日记中的不足,直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是评价时要考虑的,这样才更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评价时,一般分当时评和续后评。当时评是作者当天展示自己的优秀微日记后,学生立即进行评价。续后评是学生阅读QQ日志,回帖进行点评,或者阅读“微日记月刊”时,与作者当面聊,也可以在该作者的微日记旁写上片言只语。这样的评价,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点评语言老到。
“微日记”写了一段时间后,我会给家长发送喜报,告诉家长其孩子微日记写得好,坚持得好,家长就会特别开心,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家长对孩子写微日记的关注,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关心,也会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我还把我的QQ号告知家长,让家长进入我的“空间”查看,从学生的微日记中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还可以参与评价。这种关注,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与关怀。
由于我们在“凤凰语文论坛”开了专题贴,吸引了同行的关注,有的热心读者还留了言。我适时把这些留言转给学生阅览,以激励他们更有信心、更加热爱写微日记。读了网友们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非常受用,激发起更大的写好微日记的热情。
这样,写微日记就在不经意间成了学生德性成长的催化剂,约束了学生的不端行为,培育了学生的道德自觉,从而通达了教人自教和树德立人的境界。
(作者单位:宜兴市东域小学
江苏宜兴 2142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一、面“潮”而生:顺应而生微日记,心灵飞舞新平台
微日记写作要求学生周一至周四每天写一篇,周五及周日三天则写一篇周记。周记可以将本周写的微日记写具体,也可以另外选材。
1.应时——袒示顺应
微日记这一形式,缘于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我们在新闻中了解到,北京2014年高考首次出现10分的“微写作”,字数只要150字。“微”成了现实生活中的高频词,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也乐于接受。所以,学校适时推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微日记”,让学生记录当天发生的真实事情,描摹真实场景,抒发真情实感。这样,学校里开展的活动比赛,课间的趣闻乐事,自己的心理体验,同学间的玩耍竞争等等,每日傍晚都会在学生脑海中过一遍,经过静心梳理后,心声就会在学生的笔尖恣意流淌。此时的信息是新鲜及时的,文字是鲜活灵动的,情感是细腻真实的。
2.应情——飞扬心灵
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写日记有很多难以置信的好处,写日记是你释放情绪的最佳途径,通过记录下所遭遇的困难,心中的伤口可以得到治愈。纸上的文字摘除了你在生活中的面具,展示了你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可以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到真实的自己。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由表达的需要,他们的情感要有诉说的机会和沟通的平台。微日记恰好就是这样的载体,它尊重了学生的话语选择权,满足了学生自由言说的欲望,给予了学生心灵飞舞的平台,提供了学生情感释放的家园。微日记,给学生插上了自由表达的美妙翅膀,给师生之间开辟了一个心与心交流的良好渠道。
3.应境——生长德性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面去。这些能力在人性中本来就已经存在着,教育只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它们正常地生长。微日记篇幅短小,切入点小,花时较少,学生易于接受并坚持。学生一旦坚持写微日记,就等于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想、学习,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收获、得失;坚持写微日记,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大自然,认识生活,开阔视野,有利于不断训练自己的观察力、分析力,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认识、分析的能力,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练习中,个人的毅力、恒心会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说,学生写微日记,能在自然而然、潜移默化中促进德性的生长。
二、悉心安放:喜怒哀乐皆入眼,润物无声滋心田
让学生写微日记,初衷是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日记写作的深入,学生在写微日记时,还学会了判断是与非。另外,老师也能从学生的微日记中,及时了解班级动态,迅速采取管理对策,大力弘扬班级正气。
1.快捷——于生活中捕捉生长点
微日记由于没有字数限制,本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强调学生写作的情态自由,不必力求篇章结构的完整,不必字斟句酌地苦苦推敲。学生平时写微日记,一般用时十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十五分钟。
学生以自己的眼观察,以自己的口讲述,以自己的心体会,以自己的笔描摹。那一篇篇真实的记录,再现了一张张纯真的脸庞,一个个龙腾虎跃的身影,回放了他们的妙语连珠、举手投足。可以说,微日记提供了一个学生直面生活、展示生活的平台。比如在一篇写做广播体操的微日记中,张闵喻同学把他和张瑶两人踩影子的游戏写得传神、形象,文章可以评优星。但批完后,我把他找来,首先表扬他文字功夫不错,于他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再让其说说老师看到此文后还会有什么感受。他挠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好好做操,违反了学校纪律。”随后,他又补充道:“以后我会注意,做操时不再玩,会把动作做到位。”
这里,老师通过微日记这扇小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思想动态,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及道德生长点,即时疏导调节,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自我反思,健康成长。
2.精炼——于短小中提升修正力
微日记的字数不受限制,三五十字可以,七八十字不错,一百字左右恰当,一百字以上也好,所以其显要的表现形式是篇幅不长。
翻开学生的微日记本,我们能看到学生用心记录的学校微生活,抒发的心情微感受,描绘的校园微景观……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件件有趣难忘的事情,一处处美丽迷人的风景,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面都跃然于纸上。那一篇篇微日记,篇幅不长,但这“微”中却有着学生“大”的生活世界。慢慢地,“把你写进微日记”,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有了魔力。因为好的微日记会被公开发表,当众品读,大家评析。一般情况下,没有哪个同学愿成为别人笔下的反面人物,这促使学生收敛不良行为,改正错误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正力,发挥了很好的他律作用。这是学生写微日记带给我们的另一个惊喜。
3.包容——于自由中抒发真性情
微日记突出一个“微”字,微事件,微物体,微景观,微心情,微启发,微议论……内容不限,自由表达。总之,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趣事囧事欢乐事,事事关心。
比如小伙伴之间在一起生活、学习,难免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发生,有时当面不便承认错误,他们就会在微日记中反思、道歉。反思使自己的心灵净化,道歉化解同学之间的恩怨,双方心情很快便雨过天晴。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思想才会有所感动,才能逐渐实现个体道德的内化。在一篇微日记中,黄守均同学交待了和同学产生纷争的来龙去脉,反省和剖析了自己,抒发了自己的真性情,也向张闵喻道了歉,还向其他同学提了忠告。这么明理、懂事的孩子,你还要去责怪、批评他吗?真的要感谢孩子们,他们带给我们感动和欣慰。 4.便利——于正向中引领价值观
微日记深受学生欢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及时反馈。因为它篇幅不长,反馈方便,上课前后的几分钟就能解决;因为它内容不限,情趣盎然,学生总是乐于欣赏与评析。当然,他们更乐于看到自己的微日记被公开品读,与大家分享笔尖下流淌的幸福。
比如,针对以往的微日记中,孩子们有时会埋怨、批评别人,或是指责同桌侵犯、冒犯自己的现象,有一天我们设定当天微日记的主题为“赞美”,以期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学着欣赏、赞美他人,并向他们学习。这样,就让他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提高了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一练习能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事情,帮助他们提高道德认知,涵养正气、建立正确价值观。
三、一体三翼:写展评析微日记,正是品德生成时
叶圣陶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学生的微日记,是他们倾诉心灵的驿站,认识事物的再现,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通过写作、展示、评析微日记,能唤起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使学生的道德生命获得自由生长。
1.写作——自主选材诉心声
微日记没有字数限制,没有内容要求,自由地选择、表达与写作,可谓是“喜怒哀乐皆入眼,笔有千钧任翕张”。
写微日记要求孩子去挖掘生活,积累生活,把孩子的目光引向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处处做有心人。周围的人及自己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语,所具的情感,都是同学笔下微日记的绝佳素材。学生可以写让人烦的同学,也可以写老妈的唠叨;可以写同学之间无伤大雅的玩笑,也可以写写美丽的梦境……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了有声有色的文字。此时,微日记就成了孩子们情感释放的自留地,心声流淌的后花园。
比如,在一篇微日记里,王宸绪同学尽管是在为自己辩护,但他的语调是平和的,态度是诚恳的。他只是说出了心里话,提出的要求也合乎情理。事后,他还对老师说,他发现写微日记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心里特别舒坦。
确实,学生的情感要有诉说的机会、宣泄的平台,微日记恰好是理想的载体。在微日记里,学生可以自主选材写写真心话,流露真思想,描写真生活,抒发真感情。为此,老师可以就班级开展的活动、突发的事件,进行命题写作,以此促进班风建设,弘扬班级正气。
2.展示——良性循环激自信
每天批阅微日记的时候,是老师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总有一些童真童言、趣事囧事让你忍俊不禁。批阅的过程,也是筛选的过程,老师会将其中写得有趣味的、有意思的微日记,评成优秀加星,并打成电子文档,每天择时投影在大屏幕上,请作者上台与全班同学分享。每天被评到优星的总有十篇以上,有时甚至达到一半。
自己的微日记被当众品读,心中的愉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而且这样还可以在班级的组际PK中为所在的大组加分。回报给老师的就是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写微日记,以争取留下更精彩的瞬间,再次被评为优星,再次在全班同学前展示。而自己的微日记没写好,但能分享别人微日记的快乐,也是美事一桩。
如果好的微日记只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那“读者”还是太少,孩子们渴望精彩的微日记能跟家长、亲朋、好友分享,从而体会到更大的成就感。为此,我把每天打出来的微日记上传到自己的QQ空间里。后来,我们班还在“凤凰语文论坛”的六年级备课室里开了专题贴。
每到月末,我们就将学生当月的优星微日记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命名为“微日记月刊”,让学生相互传阅,或轮流带回家与家人分享。欣赏“微日记月刊”时,那种喜悦和自豪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他们都努力争取有微日记入选当月特刊,甚至互相“攀比”入选的数量。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这样的展示架设了一个师生、生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健步踏入“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激起了信心,感受到写作的乐趣、生活的乐趣,变得更为积极进取、不甘落后。
3.评析——合力互动促成长
评价在微日记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只有当评价是激励性的、互动性的,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力求进步;只有当评价是过程性的、针对性的,学生才会寻觅到更多的生长点;只有当评价是开放性的、情感性的,学生才会不断地自觉修正发展的轨迹,视角才会变得开阔起来。
微日记采取的是师生共改、生生互评互改、家长自愿参与的评价方式。老师在评价学生的微日记时,重点会放在“童真童趣”上,多发现其情感和态度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句话或一个词,也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充满信心,愿意写作,乐于表达。只有呵护学生心灵,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幸福,写微日记也就变成了一件赏心乐事。当然,老师适时指出微日记中的不足,直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是评价时要考虑的,这样才更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评价时,一般分当时评和续后评。当时评是作者当天展示自己的优秀微日记后,学生立即进行评价。续后评是学生阅读QQ日志,回帖进行点评,或者阅读“微日记月刊”时,与作者当面聊,也可以在该作者的微日记旁写上片言只语。这样的评价,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点评语言老到。
“微日记”写了一段时间后,我会给家长发送喜报,告诉家长其孩子微日记写得好,坚持得好,家长就会特别开心,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家长对孩子写微日记的关注,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关心,也会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我还把我的QQ号告知家长,让家长进入我的“空间”查看,从学生的微日记中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还可以参与评价。这种关注,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与关怀。
由于我们在“凤凰语文论坛”开了专题贴,吸引了同行的关注,有的热心读者还留了言。我适时把这些留言转给学生阅览,以激励他们更有信心、更加热爱写微日记。读了网友们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非常受用,激发起更大的写好微日记的热情。
这样,写微日记就在不经意间成了学生德性成长的催化剂,约束了学生的不端行为,培育了学生的道德自觉,从而通达了教人自教和树德立人的境界。
(作者单位:宜兴市东域小学
江苏宜兴 2142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