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命的意义何在?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罗素认为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春秋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前者探索个人意义,后者追求社会价值。而东晋文人似乎给出了一个最简洁的答案,即享受生命。 是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生命。他们不追求价值,因为他们看到在这乱世之中,有太多追求价值的生命都毫无意义地牺牲了,于是他们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的意义何在?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罗素认为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春秋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前者探索个人意义,后者追求社会价值。而东晋文人似乎给出了一个最简洁的答案,即享受生命。
是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生命。他们不追求价值,因为他们看到在这乱世之中,有太多追求价值的生命都毫无意义地牺牲了,于是他们躲了起来。陶渊明梦见了桃花源,竹林七贤孤傲地立于世外。
既然没有价值可追求,那他们做什么呢?谢灵运寄情山水,陶渊明饮酒作诗,嵇康弹奏《广陵散》。人们“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在惨淡的人生中寻找些快乐以“快然自足”。
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是东晋文人第一次展现出了生活本身的美好。陶渊明在极度清贫的境况下写出那些乐观的诗句,人们从中意识到:仅仅是生命本身,仅仅是那田埂上一天天朝出夕归的劳作,就是非常美好的。在这之前或许有《诗经》描写生活,但却会被强行释为仁义道德,失了本色。或许正是这种对生命意义认识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唐诗宋词的兴盛。
认识到了生命本身的美好,人们便开始珍惜生命了。“死生亦大矣。”这时便再也不会出现上层阶级的人舍生取义去做刺客了,更多人选择了宁默而生。
看到世间的混乱与苦难,却又无力改变,于是,文人们便去寻找桃花源,找一個心灵的归宿,躲起来。但看的人都躲起来了,那些承受苦难的人该怎么办呢?
享受生命的美好,但同时,我们也要有所追求。
其他文献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有人说,国人之间几乎没有辩论,只有争吵。这是因为“中国式辩论”忽略了辩论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和声势。“中国式辩论”中的常见问题有偏离论点、情绪激动、攻击对方人品、滥用比喻、使用嘲笑和反问句等。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评说。 要求: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解析 辩论有三要素:1目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成都商报》报道,贫困女大学生汤丽莎兼职资助了三名贫困生读完初中,但是那些孩子要上高中了,她力不从心。其父汤国民假借汤丽莎老师的身份把汤丽莎的事告诉媒体,报道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莎姐姐”事件其实是父女俩希望借助媒体呼吁社会接力救助贫困生的一次“策划”。有提出资助意愿的善意,但也不乏父女俩是炒作的言论。 你对汤丽莎父女的做法有何看法
读完周大新先生短篇小说《汉家女》,我第一个感觉就是有烟火气,这种烟火气是从土堆砌起的房子上升起的,带着泥土的味道,映衬着矮矮的土墙和门楼,还有矮墙上长着的几棵青草,一切是那么真实,而富有诗意。汉家女想当兵,她当兵的方法是“无赖式的”,也可以说是带着泥土味的,要么带我走,要么吃我一刀。 如果没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对这个细节不会有太多感触,因为干农活不仅仅是风吹日晒,还有无穷无尽的枯燥和劳累,当然,
每天,学校里都发生着很多有趣的事,最有看点的就是食堂打饭时的各种插队了。排队有风险,插队须谨慎。作为一名插队高手,要不畏“强权”,不畏“强暴”,软硬皆施。初级的插队者是比较羞涩的,插队的范圍也只能选认识的同学。中级插队者要口才好、有勇气,更重要的是颜值高,如果你想成为中级插队者,请准备去韩国整容吧!那么,高级插队者呢?哦,不,应该是终极插队者,他们一般长得很高很壮,不需要多帅,也不需要多好的口才,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铸造于距今3000余年的周朝的一件青铜器上。青铜器上的文字表達了这样的意思:“周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作自己的家,并且统治这里的人民。’” 那时有很多国,“中国”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在那么多国里哪一个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统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的国才有资格称为“中国”,“
夜渐渐深了,月亮挂在深蓝色的天鹅绒幕布上,若隐若现。天越发冷了,街上行人稀少,偶有行人也是步履匆匆。街道两旁的店铺也陆续打烊了,卷帘门拉上的声音在安静的小镇里格外清晰。 老李的面馆还没关门,但店里也只剩一两盏灯亮着。老李的老婆还在后厨收拾,不时传来碗筷碰撞的声音。老李随手拿了个塑料凳子坐到门口,从裤子口袋里摸出烟点了一支,深吸一口,又慢慢吐出来。他想着给女儿学校交赞助费的事,默默算了筆账,而后把
“沧浪之水”一说,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的《沧浪歌》。而我们提及此语,一般会想到屈原,因为屈原的《楚辞.渔父》中那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被放逐后,在江边遇见了一渔父,在和渔父的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而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葬于鱼腹之中,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跟这个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这潭沧
用一段春水做成一个女人 星星自言自语,天堂里的福音 吹得动千钧重的黄昏 却吹不动一个江南女子的 幽梦 今夜,我的任务就是 用一段月光做成一个男人 用一段春水做成一个女人 然后,让他们自由地呻吟 生就 我生就两只眼睛 一只用来看云 一只用来看雪 更为了用来守望你无定的归期 我生就两只耳朵 一只用来听风 一只用来听雨 更为了用来听听你梦中的呼吸 我生就两只手 白天
谈论文化很时髦,但容易走空。俗话说:“言为心声。”“口头禅”作为个人习惯用语,不仅能看出使用者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更能反映一个群体的习俗与文化特性。以此为切入点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项关于秦腔的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坚信秦腔不会消亡,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学,但认为总有人会去学。 “总有人会”已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大概是我们小时都吟哦过的。说起来,至今我还记得,小时依偎在外祖母膝旁,听她用带着浓浓莱芜味的蹩脚普通话一遍又一遍念着这首节气歌,记得她听我背诵时脸上深深的笑纹。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通过一辈又一辈人对气象物候的观察,先人摸探到了节气变化的规律,于是谨遵时令,伺时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