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迟到的形象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当一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对不朽的渴望时,一个平凡的人的生命如何可能去对应于这个名字?”奥利弗·费尔萨姆(Oliver Feltham)如是说。
  没有人是注定不朽的!为赢得不朽,必须对抗时间强大的腐蚀力。一个名字背后的主体会不断变换着各种形象。当它的拥有者还在世时,那些形象变异组合,还留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无限可能性。但无论如何,他的形象终将定格在几个最鲜明的角色里。倘若他将获得不朽的名声,他的名字必定是与那些形象捆绑在一起。
  邱振中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哪些形象?
  一个和蔼又严厉的教师?从职业而言,他首先是一位教授,在一所声名显赫的艺术学府拥有教席,他与之相得益彰。因要求十分严格,学生对他无不怀有敬畏之感。但他又和学生时常在咖啡厅谈笑风生,他们谈天说地,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
  一个语言的搏斗者?他是个诗人。诗人具有敏感而精确的秉性,任何描述在他笔下总是力求确切。他写起学术论文来,更是如此。他常常一篇文章耗时数月,他反复推倒重来,把模糊不清之处剔除重写。同时,他又万分注意语句的节奏和韵律,即便谈话时,他也未必松懈,遑论“写下即是永恒”的句子。他的发言,即便没有文稿,也条理清晰得惊人。他的演讲录音稍事整理成文,即可拿去发表。这十分罕见!
  还有呢?
  一个体格强壮、精力旺盛的人?一个才情卓著、激情洋溢的人?一个渊博而慷慨的人……还可以不断列举下去。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一位有待认定的草书大师。
  二
  清人形容中国社会的变革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书法的命运也随之而变。书法的文化语境剧烈改变,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瓦解,汉语由文言文转向白话文,毛笔不再是书写工具,毛笔的日常书写退出历史舞台,日常书写作为书法的土壤已不复存在,如此一来,书法常被认为属于应该送进博物馆去的文化遗产。
  在当代,书法家,以及想成为书法家的人,心灵遭遇了一次大地震式的动荡。断裂留下了难以缝合的创伤。很少人能看到书法在未来具有真正伟大的前程,而仅仅把它当成前尘往事,悼念和追思一番,对其遗迹恋恋不舍。如果还要从事书法,前景仿佛漫漫长夜,我们只在前人留下的宏富遗产里坐吃山空。如此不合时宜!
  大家为什么还来做书法?它为什么还被人所爱?如果说它的土壤已经分解,它为何还要存在?书法虽然变成一门专业,成为建制性的事物,但这并非它合法性的来源。传统书法本身的可能性在哪里?
  书法最根本的源头是由书写汉语、使用汉语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视觉艺术。作为一种遗存,因为语言的原因,就像德里达说的马克思的幽灵,中国文化里也存在一个书法和书写的幽灵。它挥之不去,会始终纠缠着国人。不论如何毁弃它,它也必须被面对。我们潜在地都有可能爱上书法。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对书法负有债务,投身书法专业者债务更加沉重。
  倘若真的毫无前景。让一个人从青春年华到迟暮之年,都献身于书法,这种命运就残酷得不可思议。即便会收获名利,即便有愉悦和掌声,对一个雄心万丈且无比睿智的人而言,把时光耗在一门业已腐朽之物上。依旧是极其残酷的命运。必须说明,只作为娱乐和修养的书写,不在此刻讨论的范围。
  无论如何,决定将一生投注在书法上,就像赌博和恋爱一样。尤其需要勇敢和坚定了。哪怕在胜负未分、成败难知之际,也立即做出一个决断,义无反顾地献身。
  但我们仍要追问传统风格书法还有没有可能?
  三
  “书法已终结”,及“书法继续但不再有超越”的论调,似乎日益成为常识,沦为常规的判断。书法似乎已陷于此种情境不可超脱,倘若要粉碎这一切,必须砸开这一系列的观念枷锁。邱振中恰恰是这样的人,他无惧误解和嘲讽,振聋发聩地提出“我们仍有可能续写书法史”。
  他提出这些观点时,一个神话人物般的主体诞生了,如此神采奕奕,激情昂扬。但这一切并非信口胡言的自负,而是深思熟虑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邱振中的笔法和章法研究,令他清晰地察觉书法史中存在的缝隙。他从笔法演变的历史,看到因为提按笔法的增加,尤其是宋以后书法家大都以唐代楷书作为基础,阻碍了草书的发展。草书所要求的迅捷,被不断增加的提按笔法所干扰,草书,尤其是狂草变得支离破碎,也就不再连绵不绝。即便能够一气呵成,也常常无法保证线条的力度和节奏的贴近人心。
  邱振中从草书的源头开始,进行大量的练习。他十分注重利用吸納汉简和隶书中的摆动、使转笔法,并把自己临习经典的重点放在怀素的《大草千字文》和张旭的《古诗四帖》。他的临习方法如同“拆骨析肉”,“一毫米一毫米地观察每个笔画的运动”,想方设法去还原出古人的笔画和书写。
  邱振中的草书脱胎于唐人,唐人草书中有当时的笔歌墨舞、笑傲不羁、天纵才情,至今为人难以企及。唐代狂草是草书史中的巅峰,为无数后来者所向往所倾慕。邱振中若想在草书上实现抱负,必须远绍唐人而独出机杼。这是几乎无法想象的目标。邱振中为此和笔墨搏斗了五十年。
  当邱振中迎来七十岁,一个孔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年岁,他在技艺和心态上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粗看不经意,但恰恰可能是某种断裂发生。
  最近,邱振中有个惊人的感悟:习作与创作的界限,在于有无技术意识。这是严苛得骇人听闻的观点。如果这是“悟道真言”,无疑给书法史的写作,给当代的书法批评标准,投下了一颗炸弹。可是仔细想来,庄子在《庖丁解牛》里就曾有所表达。当一个创作者未忘情于创作。还处处计较,技艺再精湛,也和最伟大的书写隔着一层。如果说书写本是一种游戏,它或许就像登山一样,唯其艰难,而更勇往直前。但在游戏时,里面却仿佛有生死之别,游戏者却浑然不觉。只有极其娴熟,才能在书写中获得自由,而人也在此陶然忘机。一切有待重新清理。
  经过漫长人生历练,无数次严苛的书法训练,邱振中迎来了解放。在草书上,他一直试图驾驭长锋毛笔,在历史上用长锋写狂草亦十分罕见。受林散之启发,邱振中希望在唐人的笔法之外,创造不一样的笔墨效果。
  在2016年11月20日《玄关》个展上,他的草书长卷《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格外引人注目。
  在李白这首狂放又流露辛酸的诗歌里,唐人的豪迈和邱振中的笔墨融合在一起。长锋对墨水的吸取与释放,在邱振中笔下达到酣畅淋漓的境地。他的情感在水墨交织中,投射到纸上。这件书作也隐秘透露他复杂的心曲。在辛劳耕耘了五十年的领域,眼看着无数人放弃、离开,沉沦、绝望,他收获了什么?
  从早年笔墨还未精熟而又急切想写出个人风格,以致倍感困顿挫败,邱振中终于迎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晚近以来,邱振中逐步抛弃早岁计较得失成败而略显拘谨的笔墨形态,愈来愈在草书上纵横开阖,洒脱无碍。笔法上,他既有斩钉截铁的迅疾,也有绵长幽远的韵致。每个点画都是饱满道劲,富有力度。丰富的节奏交替,笔墨随情绪波动而起伏,长卷成为一曲水墨交响乐。最令人称奇的是邱振中的字法和章法,他的草字有些仍可让人看出取法来源。比如“惊”、“胡”,然而更多的是一己的结构面目;而章法总是令人不知来处,却在方寸之间演绎最复杂的情感。因此某位著名的书法研究者,说邱振中的草书字形已经夸张得变形了,也就不足为奇。这位学者除了以历代经典中存在的字形和结构为准绳去评判书法。而根本不知道用新奇的视野去观照当代书法创作,只斤斤计较于每个字与古人的逼肖程度。面对邱振中的草书,他手足无措,不甘心失语,只得粗暴地打发掉。如果不深入书法内部的肌理——笔法和空间,不转换视角,又如何去判断一种新事物,一种创造?邱振中的书法是研习经典后的溢出,它仍然处在传统谱系的张力网络里。
  邱振中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创作目标:“要有传统中核心的东西,又要有传统中没有的东西”。最难感知的恰恰就是“传统中没有的东西”,当它真正出现时,谁也无法自信地予以把握,做出评定。
  对邱振中地位认定的困难,正在于他的草书在章法和笔法上引入陌异之物,一种绝非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谁能真正清晰地解读,勇敢地判断?
  在这个被认定不可能、被宣判了死刑的领域,邱振中矢志不渝的奋斗,就像一部微型史诗。
  有一天,他的名字或许会加入那些令我们歆慕的伟大者之列。或许此刻就在加入。
其他文献
在习总书记的号召之下,我国农村体制的不断改革,电力体制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农电员工是农电服务体系中最基层的电力工作者,维持着供电企业在农村地区的持续发展,但供电企
日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宣传项目“双百三同”蹲点调研采访活动全面启动. 中央电台记者已入驻贫困村,将在重点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央广新
期刊
研究以模糊聚类和径向基函数网络结合的模糊径向基函数网络FRBFN,并用主元分析对高维输入变量进行预处理,降低了模型的输入变量维数,进而构造基于PCA-FRBFN的估计模型.这一方
重点分析控制系统实时网络的基本特性和设计要点。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普通10Base Ethernet网和相关器件构造高可靠性的实时控制网络。 Focus on analyz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正面临着深层次的改革,物力集约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企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力集约化能为企业带来更大
本刊讯(记者丰华)6月13日下午,四川省眼镜商会第三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十周年庆典在成都世外桃源酒店举行,中国眼镜协会理事长崔毅、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社总编贺庆、各省
定义了 a+ bi+cj型联系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研究了这些运算的基本规律及其性质,给出了在网络计划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研究联系数的函数、极限以及基于
正确解读“禁实”政策,客观认识发展烧结墙材中存在的问题,在西北地区及有黄土资源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以烧结多孔砖、空心砖为主的墙体材料,并向功能化方向发展,逐步加大在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只有当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自主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真正获得各种美术知识技能和审美能力。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