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尼众现状考察记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藏传佛教女性信仰者和出家修行者数目不断增加,对藏传佛教尼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马尔康地区是藏汉文化重要的交流区域,也是藏文化中、嘉绒、康巴和安多等文化习俗交汇区域。该地区的藏传佛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尼众及尼众修行点的形成、发展有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马尔康;尼众;修行
  一、马尔康地区自然地理、社会文化背景基本概况
  马尔康市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境内居民主要为藏族。其先民,是由世居的土著人与唐蕃时期从西藏各地调来驻守边境的士兵及其家属中部分人员长期融合逐步形成的。文字统一使用藏文。2012年,马尔康县总人口为56021人。其中,女性27203人。
  二、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概述。
  马尔康地区的藏族自古以来在宗教信仰上与其他藏区大同小异,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包括苯教,全县共有政府批准开放的藏传佛教寺庙六十一座,涉及藏传佛教包括苯教在内的六大教派,即苯波教(主要是雍仲苯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和格鲁派。
  三、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尼众修行地
  根据笔者的调研,马尔康地区的藏传佛教出家尼众有苦行尼僧,是以修行为主的一类出家女性。她们以藏传佛教的名胜古迹或修行圣地作为自己的修行处所,以及住家尼僧,即剃度受戒后不出家,依旧和家人生活在一起。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出家尼众主要分布在毗卢遮那曾经修行过的圣地。一处是位于卓克基镇梭磨河上游的毗卢遮那圣窟。另一处是位于白湾乡境内严克寺附近的毗卢遮那圣窟。
  毗卢遮那修行地概况
  毗卢遮那圣洞位于卓克基镇查米村约四公里处,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洞口呈大圆型,直径约30米,洞深约16米.毗卢遮那是梵语,原为藏传佛教一位著名大译师德法名,意思为“遍照护”或者“大光明”。毗卢遮那出生于吐蕃巴果家族,其出生年份据《青史》推测约为公元775年,即藏历土木年,他先后师从于西日哈林等25位当时德才兼备的一流班智达。他嘉绒在十八土司各辖区云游传法,并开辟了38处圣地,毗卢遮那圣窟就是其中之一,并属于首位。毗卢圣窟是毗卢遮那修行多年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大德,命名为毗卢遮那。藏传佛教信徒相信圣人修行过的地方会有特别的加持力,在这些地方修行更容易修得正果。故此慕名来此地修行的各类人士源源不断,包括出家尼众。
  四、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尼众生活和修行现状
  在毗卢遮那圣窟,笔者实地调研与尼姑们访谈中了解到,嚴克寺附近的毗卢遮那圣窟约有30多名白湾乡严克村出家的尼众,年龄在60岁以上,其中有俩位80多岁的姐妹。她们年轻时苦于生活的艰辛繁杂,没有时间和环境进行修行,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子女支持,晚年受在家居士戒,由马尔康昌列寺的喇嘛为她们剃度受戒,受戒时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她们都是住家尼僧,出家前为藏文文盲,出家后学习了基本的藏文拼读,能拼读一些简单的日常课诵经咒,白天在寺院转塔绕行,念诵各种经咒,晚上各自回家居住,靠家人的供养,没有自己的固定收入。尼众们没有固定的学修课程和学经制度,她们聚集在此处源于,严克寺附近毗卢遮那圣窟中一位修行的著名的女瑜伽士,她出生于1952年5月18日,来自青海果洛州达日县吉迈镇,当地人称她为“康卓玛”意思是“空行母”,是具有神通和预见能力的瑜伽士,她曾经在果洛州门色堪布处修习大圆满法,被视为是乌萨康卓玛的转世化身,来严克寺有13年了,现已圆寂。在她的大力支持下,在严克寺山脚下,杜克河岸边的乱石河滩上,康卓玛用信徒的布施供养修建了两座佛塔,佛塔内装藏着甘珠尔、丹珠尔、莲华生大师心咒1亿,莲花生大师佛像1亿个、观音心咒2亿、以及宁玛派主供佛像,供信徒们绕转,增加功德。康卓玛还不定期的开法会,修习曼扎供,破瓦法等,给当地信众传授佛法,广结法缘。她会占卜,据说非常灵验,因此来她处求生问卦,占卜前程祸福的人很多,从黑水县、理县、壤塘县、若尔盖县、到大小金川县、甘孜州的色达县都有信徒慕名前来。康卓玛在半山腰上的毗卢遮那圣窟旁搭建一所小木屋,在圣窟中供灯供水,吃斋念佛,闭关修行,由一位来自莫尔宗乡的20来岁的尼姑服侍她的起居。康卓玛常年闭关修习大圆满,从色达五明佛学院曾有多人来此向她学习大圆满。在访谈中了解到服伺康卓玛的尼姑十几岁的时候生病,到处求医不见好转,经人介绍由其父携带此处,求空行母赐福,结下良缘,空行母认为她有佛缘,而不适合在家过相夫教子的生活。于是被其父亲留下陪伴空行母,空行母亲自为她剃度,病情也奇迹般的好转,从此服侍空行母直至空行母去世。空行母去世后,因空行母的遗愿和空行母在家子女的要求,她没有离开圣窟,而继续在圣窟中供灯供水,完成空行母的事业。我第二次去调研的时候,空行母虽已去世,圣窟中依然佛音不断,佛香袅袅,供灯供水。只有小尼姑一人在小木屋中生活,我问她“师父不在了,没有了供养?你以后靠什么生活?”“你这样问就是没信仰的人了,我们出家人相信今生的一切不是自己挣来的,而是你累世的福报感召来的,有了福报,一切自然会找上门来,如果没有福报,你再辛苦劳作,也会一无所有”话音未落,一位大爷走进小木屋,随身带着一包东西,是新鲜的蔬菜和核桃,他们用本地嘉绒藏语交流,我虽然听不懂具体的意思,但从肢体和表情上看出来,大爷是来看尼姑的,带了些特产,尼姑在推谢,这不是感召来的福报吗?
  五、结语
  在调研中了解到马尔康地区的出家尼众为数不多,也没有政府允许开放的固定宗教活动场所,分析其中缘由:
  马尔康地区实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允许生2胎,在深山河谷地带,人力是主要的劳动力,致使没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加入到宗教从业人员中,而且该地区的女性地位较高,多数地区都是女性继承家业,享有较高的经济分配权,也是该地区的女性出家人数低于相邻的牧区县的原因之一。
  马尔康地区属阿坝州州府所在地,是阿坝州政治、经济、教育中心,该地区的有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女性受学校教育程度比牧区县较高,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程度高,致使剩余的女性劳动力有语言优势去内地进行商业活动,或者在城区进入服务行业。就业渠道的多样化,使出家修行不是剩余女性劳动力的唯一选择。马尔康地区的女性修行者为数不多,但是慕毗卢遮那修行地圣名,来此希望得到加持证悟的女性也在日益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德吉卓玛,《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马尔康县地方志编委会编《马尔康县志1991-2005》,方志出版社,2014年;
  本成果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人文社科类 项目编号82002165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方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观念的发展史。在现代艺术的前期,如后印象派、德国表现主义、纳比派、野兽派、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家对于画面的掌控力是潜在的、不显山露水的,架上绘画的语言魅力在激进的表 面之下仍然安静地存在着,呈现出一种经验的大众所能欣赏的美,而到了现代主义后期,则撇开了对作品审美意义的关注,艺术无关审美,创造高于审美。就像杜尚在谈到他对“现成品”的选择时所说:“
期刊
摘 要:凉山彝族是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那里的毕摩文化保留较为完整,文化氛围极其浓厚,对凉山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下,挖掘毕摩文化中的积极文化元素,是充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表现。  关键词: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影响  凉山地区即是大小凉山片区的简称,大体范围为川滇两省边界的彝族聚居区域,主要包括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业余培训这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学习浪潮在全国范围的升温。但由于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培训者对自身责任认知的不充分,导致培训问题层出不穷,办学质量低下教学方式机械化,严重阻碍业余培训的良性发展。培训机构数目数不胜数,对该地区培训现状的分析迫在眉睫。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前人经验,将业余培训不足之处归纳为培训质量与培训方向两部分,在质量问题方面结合前人所述、利用管理学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影视作品制作的发展,应用DV记录短片的剪辑手法成为社会中重要的手段,只有合理的运用剪辑才能完善作品,为短片提供美感和艺术性,同时剪辑运作手法始终在不断进步中。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影视发展,本文就DV记录短片的剪辑运用手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DV记录;短片剪辑;运作手法;蒙太奇  前言  DV记录短片的剪辑运用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还是艺术的象征。这一手法在当今时代的影视制作中起到了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传统与创造两个方面剖析书法家曾翔的“吼书”行为,阐明书法创作的重要依据,强调情感抒发的同时又不能脱离笔法、墨法、章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曾翔;吼书;传统;现代书法  近几年曾翔先生因为他的“吼书”被更多人熟知,不止书法“圈内人”对此众说纷坛,曾先生更成为了普通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很多对书法并无了解的人在看完曾先生的“吼书”视频后,可能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印象,都有了天翻地覆的
期刊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和自然及其关系进行了正确的定位,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原初状态。但私有制的发展打破了这一状态,产生了异化。异化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产生并加剧,导致了生态的恶化。通过分析异化,马克思找到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源,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理想状态。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私有制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实现自然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将获得有意的成效。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和谐思想;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期刊
摘 要:骷髅一直以来作为死亡的象征在中国画中出现鲜少出现,作为风俗画中较少出现的一类意象,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在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其画面风格及内容都极具研究性,“骷髅”的内在含义更是使得这幅画变得晦涩而神秘。将中国绘画史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骷髅”绘画列出,研究骷髅在绘画或艺术中所代表的含义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骷髅幻戏图》;画家创作;艺术内涵  一《骷髅幻戏图》的画面构成与寓意
期刊
摘 要:“赔命价”习惯规范由来已久,在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中,藏族“赔命价”习惯规范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藏区呈现出生机勃勃、历久弥新的发展态势。藏族“赔命价”制度在四川藏区长期扮演着“地区法律”的角色,对藏区刑事案件的处理起着举足轻重的裁断作用。在国家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藏区人民仍广泛认同和普遍适用“赔命价”制度来调解纷争,这不仅说明“赔命价”规范本身存在合理性,也体现着国家法“鞭长莫及”
期刊
摘 要: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浅谈油画静物中感情因素与技法运用。油画静物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是多种文化碰撞的产物,静物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画家们一直钟爱的题材。美术史发展到欧洲早期的时候,绘画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活动和走兽动物;到了中世纪慢慢向宗教活动转变,内容大多为神灵;历史发展到文艺复兴时,一些画家从宗教的潮流中走出来,慢慢将实现放到现实和静物中。所以静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