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藏传佛教女性信仰者和出家修行者数目不断增加,对藏传佛教尼众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马尔康地区是藏汉文化重要的交流区域,也是藏文化中、嘉绒、康巴和安多等文化习俗交汇区域。该地区的藏传佛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尼众及尼众修行点的形成、发展有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马尔康;尼众;修行
一、马尔康地区自然地理、社会文化背景基本概况
马尔康市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境内居民主要为藏族。其先民,是由世居的土著人与唐蕃时期从西藏各地调来驻守边境的士兵及其家属中部分人员长期融合逐步形成的。文字统一使用藏文。2012年,马尔康县总人口为56021人。其中,女性27203人。
二、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概述。
马尔康地区的藏族自古以来在宗教信仰上与其他藏区大同小异,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包括苯教,全县共有政府批准开放的藏传佛教寺庙六十一座,涉及藏传佛教包括苯教在内的六大教派,即苯波教(主要是雍仲苯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和格鲁派。
三、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尼众修行地
根据笔者的调研,马尔康地区的藏传佛教出家尼众有苦行尼僧,是以修行为主的一类出家女性。她们以藏传佛教的名胜古迹或修行圣地作为自己的修行处所,以及住家尼僧,即剃度受戒后不出家,依旧和家人生活在一起。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出家尼众主要分布在毗卢遮那曾经修行过的圣地。一处是位于卓克基镇梭磨河上游的毗卢遮那圣窟。另一处是位于白湾乡境内严克寺附近的毗卢遮那圣窟。
毗卢遮那修行地概况
毗卢遮那圣洞位于卓克基镇查米村约四公里处,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洞口呈大圆型,直径约30米,洞深约16米.毗卢遮那是梵语,原为藏传佛教一位著名大译师德法名,意思为“遍照护”或者“大光明”。毗卢遮那出生于吐蕃巴果家族,其出生年份据《青史》推测约为公元775年,即藏历土木年,他先后师从于西日哈林等25位当时德才兼备的一流班智达。他嘉绒在十八土司各辖区云游传法,并开辟了38处圣地,毗卢遮那圣窟就是其中之一,并属于首位。毗卢圣窟是毗卢遮那修行多年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大德,命名为毗卢遮那。藏传佛教信徒相信圣人修行过的地方会有特别的加持力,在这些地方修行更容易修得正果。故此慕名来此地修行的各类人士源源不断,包括出家尼众。
四、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尼众生活和修行现状
在毗卢遮那圣窟,笔者实地调研与尼姑们访谈中了解到,嚴克寺附近的毗卢遮那圣窟约有30多名白湾乡严克村出家的尼众,年龄在60岁以上,其中有俩位80多岁的姐妹。她们年轻时苦于生活的艰辛繁杂,没有时间和环境进行修行,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子女支持,晚年受在家居士戒,由马尔康昌列寺的喇嘛为她们剃度受戒,受戒时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她们都是住家尼僧,出家前为藏文文盲,出家后学习了基本的藏文拼读,能拼读一些简单的日常课诵经咒,白天在寺院转塔绕行,念诵各种经咒,晚上各自回家居住,靠家人的供养,没有自己的固定收入。尼众们没有固定的学修课程和学经制度,她们聚集在此处源于,严克寺附近毗卢遮那圣窟中一位修行的著名的女瑜伽士,她出生于1952年5月18日,来自青海果洛州达日县吉迈镇,当地人称她为“康卓玛”意思是“空行母”,是具有神通和预见能力的瑜伽士,她曾经在果洛州门色堪布处修习大圆满法,被视为是乌萨康卓玛的转世化身,来严克寺有13年了,现已圆寂。在她的大力支持下,在严克寺山脚下,杜克河岸边的乱石河滩上,康卓玛用信徒的布施供养修建了两座佛塔,佛塔内装藏着甘珠尔、丹珠尔、莲华生大师心咒1亿,莲花生大师佛像1亿个、观音心咒2亿、以及宁玛派主供佛像,供信徒们绕转,增加功德。康卓玛还不定期的开法会,修习曼扎供,破瓦法等,给当地信众传授佛法,广结法缘。她会占卜,据说非常灵验,因此来她处求生问卦,占卜前程祸福的人很多,从黑水县、理县、壤塘县、若尔盖县、到大小金川县、甘孜州的色达县都有信徒慕名前来。康卓玛在半山腰上的毗卢遮那圣窟旁搭建一所小木屋,在圣窟中供灯供水,吃斋念佛,闭关修行,由一位来自莫尔宗乡的20来岁的尼姑服侍她的起居。康卓玛常年闭关修习大圆满,从色达五明佛学院曾有多人来此向她学习大圆满。在访谈中了解到服伺康卓玛的尼姑十几岁的时候生病,到处求医不见好转,经人介绍由其父携带此处,求空行母赐福,结下良缘,空行母认为她有佛缘,而不适合在家过相夫教子的生活。于是被其父亲留下陪伴空行母,空行母亲自为她剃度,病情也奇迹般的好转,从此服侍空行母直至空行母去世。空行母去世后,因空行母的遗愿和空行母在家子女的要求,她没有离开圣窟,而继续在圣窟中供灯供水,完成空行母的事业。我第二次去调研的时候,空行母虽已去世,圣窟中依然佛音不断,佛香袅袅,供灯供水。只有小尼姑一人在小木屋中生活,我问她“师父不在了,没有了供养?你以后靠什么生活?”“你这样问就是没信仰的人了,我们出家人相信今生的一切不是自己挣来的,而是你累世的福报感召来的,有了福报,一切自然会找上门来,如果没有福报,你再辛苦劳作,也会一无所有”话音未落,一位大爷走进小木屋,随身带着一包东西,是新鲜的蔬菜和核桃,他们用本地嘉绒藏语交流,我虽然听不懂具体的意思,但从肢体和表情上看出来,大爷是来看尼姑的,带了些特产,尼姑在推谢,这不是感召来的福报吗?
五、结语
在调研中了解到马尔康地区的出家尼众为数不多,也没有政府允许开放的固定宗教活动场所,分析其中缘由:
马尔康地区实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允许生2胎,在深山河谷地带,人力是主要的劳动力,致使没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加入到宗教从业人员中,而且该地区的女性地位较高,多数地区都是女性继承家业,享有较高的经济分配权,也是该地区的女性出家人数低于相邻的牧区县的原因之一。
马尔康地区属阿坝州州府所在地,是阿坝州政治、经济、教育中心,该地区的有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女性受学校教育程度比牧区县较高,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程度高,致使剩余的女性劳动力有语言优势去内地进行商业活动,或者在城区进入服务行业。就业渠道的多样化,使出家修行不是剩余女性劳动力的唯一选择。马尔康地区的女性修行者为数不多,但是慕毗卢遮那修行地圣名,来此希望得到加持证悟的女性也在日益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德吉卓玛,《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马尔康县地方志编委会编《马尔康县志1991-2005》,方志出版社,2014年;
本成果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人文社科类 项目编号82002165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关键词:马尔康;尼众;修行
一、马尔康地区自然地理、社会文化背景基本概况
马尔康市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境内居民主要为藏族。其先民,是由世居的土著人与唐蕃时期从西藏各地调来驻守边境的士兵及其家属中部分人员长期融合逐步形成的。文字统一使用藏文。2012年,马尔康县总人口为56021人。其中,女性27203人。
二、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概述。
马尔康地区的藏族自古以来在宗教信仰上与其他藏区大同小异,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包括苯教,全县共有政府批准开放的藏传佛教寺庙六十一座,涉及藏传佛教包括苯教在内的六大教派,即苯波教(主要是雍仲苯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和格鲁派。
三、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尼众修行地
根据笔者的调研,马尔康地区的藏传佛教出家尼众有苦行尼僧,是以修行为主的一类出家女性。她们以藏传佛教的名胜古迹或修行圣地作为自己的修行处所,以及住家尼僧,即剃度受戒后不出家,依旧和家人生活在一起。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出家尼众主要分布在毗卢遮那曾经修行过的圣地。一处是位于卓克基镇梭磨河上游的毗卢遮那圣窟。另一处是位于白湾乡境内严克寺附近的毗卢遮那圣窟。
毗卢遮那修行地概况
毗卢遮那圣洞位于卓克基镇查米村约四公里处,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洞口呈大圆型,直径约30米,洞深约16米.毗卢遮那是梵语,原为藏传佛教一位著名大译师德法名,意思为“遍照护”或者“大光明”。毗卢遮那出生于吐蕃巴果家族,其出生年份据《青史》推测约为公元775年,即藏历土木年,他先后师从于西日哈林等25位当时德才兼备的一流班智达。他嘉绒在十八土司各辖区云游传法,并开辟了38处圣地,毗卢遮那圣窟就是其中之一,并属于首位。毗卢圣窟是毗卢遮那修行多年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大德,命名为毗卢遮那。藏传佛教信徒相信圣人修行过的地方会有特别的加持力,在这些地方修行更容易修得正果。故此慕名来此地修行的各类人士源源不断,包括出家尼众。
四、马尔康地区藏传佛教尼众生活和修行现状
在毗卢遮那圣窟,笔者实地调研与尼姑们访谈中了解到,嚴克寺附近的毗卢遮那圣窟约有30多名白湾乡严克村出家的尼众,年龄在60岁以上,其中有俩位80多岁的姐妹。她们年轻时苦于生活的艰辛繁杂,没有时间和环境进行修行,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子女支持,晚年受在家居士戒,由马尔康昌列寺的喇嘛为她们剃度受戒,受戒时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她们都是住家尼僧,出家前为藏文文盲,出家后学习了基本的藏文拼读,能拼读一些简单的日常课诵经咒,白天在寺院转塔绕行,念诵各种经咒,晚上各自回家居住,靠家人的供养,没有自己的固定收入。尼众们没有固定的学修课程和学经制度,她们聚集在此处源于,严克寺附近毗卢遮那圣窟中一位修行的著名的女瑜伽士,她出生于1952年5月18日,来自青海果洛州达日县吉迈镇,当地人称她为“康卓玛”意思是“空行母”,是具有神通和预见能力的瑜伽士,她曾经在果洛州门色堪布处修习大圆满法,被视为是乌萨康卓玛的转世化身,来严克寺有13年了,现已圆寂。在她的大力支持下,在严克寺山脚下,杜克河岸边的乱石河滩上,康卓玛用信徒的布施供养修建了两座佛塔,佛塔内装藏着甘珠尔、丹珠尔、莲华生大师心咒1亿,莲花生大师佛像1亿个、观音心咒2亿、以及宁玛派主供佛像,供信徒们绕转,增加功德。康卓玛还不定期的开法会,修习曼扎供,破瓦法等,给当地信众传授佛法,广结法缘。她会占卜,据说非常灵验,因此来她处求生问卦,占卜前程祸福的人很多,从黑水县、理县、壤塘县、若尔盖县、到大小金川县、甘孜州的色达县都有信徒慕名前来。康卓玛在半山腰上的毗卢遮那圣窟旁搭建一所小木屋,在圣窟中供灯供水,吃斋念佛,闭关修行,由一位来自莫尔宗乡的20来岁的尼姑服侍她的起居。康卓玛常年闭关修习大圆满,从色达五明佛学院曾有多人来此向她学习大圆满。在访谈中了解到服伺康卓玛的尼姑十几岁的时候生病,到处求医不见好转,经人介绍由其父携带此处,求空行母赐福,结下良缘,空行母认为她有佛缘,而不适合在家过相夫教子的生活。于是被其父亲留下陪伴空行母,空行母亲自为她剃度,病情也奇迹般的好转,从此服侍空行母直至空行母去世。空行母去世后,因空行母的遗愿和空行母在家子女的要求,她没有离开圣窟,而继续在圣窟中供灯供水,完成空行母的事业。我第二次去调研的时候,空行母虽已去世,圣窟中依然佛音不断,佛香袅袅,供灯供水。只有小尼姑一人在小木屋中生活,我问她“师父不在了,没有了供养?你以后靠什么生活?”“你这样问就是没信仰的人了,我们出家人相信今生的一切不是自己挣来的,而是你累世的福报感召来的,有了福报,一切自然会找上门来,如果没有福报,你再辛苦劳作,也会一无所有”话音未落,一位大爷走进小木屋,随身带着一包东西,是新鲜的蔬菜和核桃,他们用本地嘉绒藏语交流,我虽然听不懂具体的意思,但从肢体和表情上看出来,大爷是来看尼姑的,带了些特产,尼姑在推谢,这不是感召来的福报吗?
五、结语
在调研中了解到马尔康地区的出家尼众为数不多,也没有政府允许开放的固定宗教活动场所,分析其中缘由:
马尔康地区实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允许生2胎,在深山河谷地带,人力是主要的劳动力,致使没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加入到宗教从业人员中,而且该地区的女性地位较高,多数地区都是女性继承家业,享有较高的经济分配权,也是该地区的女性出家人数低于相邻的牧区县的原因之一。
马尔康地区属阿坝州州府所在地,是阿坝州政治、经济、教育中心,该地区的有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女性受学校教育程度比牧区县较高,特别是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程度高,致使剩余的女性劳动力有语言优势去内地进行商业活动,或者在城区进入服务行业。就业渠道的多样化,使出家修行不是剩余女性劳动力的唯一选择。马尔康地区的女性修行者为数不多,但是慕毗卢遮那修行地圣名,来此希望得到加持证悟的女性也在日益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德吉卓玛,《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马尔康县地方志编委会编《马尔康县志1991-2005》,方志出版社,2014年;
本成果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人文社科类 项目编号82002165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