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Go for it教材以它新颖、独特的优点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目光,它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本文从区初一英语统考成绩入手,分析了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如何去完善教材的不足及教师自身如何提高等问题,使精彩纷呈的教材展示它应有的魅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Go for it教材 具体实施
Go for it教材以它新颖、独特的优点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目光,它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每个单元由Section A、Section B和Self Check组成,Section A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示例和指导性练习;Section B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已学目标句型;Self Check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进行自我检测。翻开课本,可以看到一幅幅幽默生动的卡通人物画面,而且每个单元的选材都贴近学生生活,精彩纷呈,令人爱不释手。但新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一系列问题。
笔者曾在区初一(下)期末统考的改卷中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本次试卷分听力和笔试,总分100分。听力占20分,笔试占80分,其中书面表达要求:描述一个你所经历过的繁忙的周末,不少于60字,文章的开头已给出(Last week I had a very busy weekend...)。据所任教的教师反映:试卷难度中等,考试题型和学生们平时所做练习完全一致,且作文为Unit 9话题,可得分率却极低。综观本次试卷,它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期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然而全校339名初一学生中,只有7名90分以上,不及格的居然有156名,且基本上集中在30至50分(根据校教务处动态评估结果得知)。我们知道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除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终结性评价,这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新课标》也指出,测试与评价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这样的成绩如何谈得上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和超越自我呢?事实上教师们教得挺辛苦,尽心尽责地辅导着学生,但付出与成绩不成比例,这中间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呢?恰巧,本学年学校安排笔者接任其中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让笔者和这些学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在全面了解本套教材后,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一、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问题及反思
如今大部分城乡小学自三年级甚至一年级起便开始学英语,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热情高涨,为何到最后费时多,收效低,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看见英语就摇头呢?第一,中小学两阶段知识衔接欠佳。由于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有关小学英语具体而详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且教材五花八门,而初中基本采用统一的教材,那么学生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后,不得不适应新体系的教材内容,这其中必然存在重复和脱节的现象,给其初中阶段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虽然《新目标》在七年级安排了三个预备单元,但事实上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基础相当薄弱,许多地区的小学英语根本就是流于形式,如此的基础却使用高起点的Go for it教材,结果可想而知。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畏难退缩或一窍不通,而教师为赶进程,难以兼顾全局,所以,在起始教育阶段学生便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第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暑假里笔者调查了许多学校、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得到的答复基本上是以下几种:1.我们老师说小学里的英语内容反正初中都要学,初中再说吧;2.音标是不教的,语法是不讲的,就是教了也没人听,因为小学英语课是副课; 3.单词从来不要求拼写,不会读的单词我们就写上中文; 4.期末测试分口试和笔试,口试是认读单词,笔试是连线题或写序号,写单词为附加题。如此一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不费吹灰之力就通过,此种考试缺少效度和信度。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师对于儿童的兴趣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把培养学习兴趣误解为就是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完全放松,甚至是放任自流。第三,在师资配置上,由于全国各地基本上从三年级甚至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小学英语教师需求量猛增,许多教了多年语文或其他学科的教师摇身一变就成英语教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不言自喻。第四,课程设置上,小学英语课要么上午第三、四节课,要么下午一、二节课,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精神不振,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第五,缺乏有效的评估、检测手段。如果仅仅是为了开设一门课程以普及英语教育,而对教师和学生无相应的指导及评定措施,只是为了认读几个单词、几个句子,又何必浪费那么多的精力呢?
小学英语教学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反思。首先是如何使小学与初中的英语学习有机地衔接,避免学习内容和学习精力的重复浪费。其次,小学是启蒙教育,在师资配置上应该把专业知识扎实、了解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师安排在小学教英语。教师要为学生的明天着想,应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英语,而不是误导和放任。要告诫学生在小学时打好英语基础,初中时才不会叫苦连天。再次,在教学内容上,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始终是英语课程的重点,但是强调语言学习的交际功能并不等于无视语言的结构和规律。在汉语语境中学习英语,教授音标和相应的语法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课后预习和复习词汇时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生自觉地生成句子,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最后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估,使检测真正成为诊断教学和指导教学的有效手段,这有待于专家们和英语教师们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探索,找到科学合理的小学英语检测方法。
二、Go for it教材存在的不足及教师如何去完善
我们知道教材是师生之间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目的的媒介,它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可利用的实体或非实体的素材和手段,因此它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毫无疑问,教材的编写渗透着编者的价值观,更凝聚着编者的心血,而且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超前性以抵消教育本身存在的滞后性。不过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其存在以下不足:1.现行教材内容编写走城市化道路,淡化了乡土意识,使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屡遇尴尬。2.单元内容独立,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有相当多的知识仅仅是一笔带过。师生们手忙脚乱,教师想要面面俱到,学生反而处处茫然, 难以落到实出。3.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了“话题”和“功能用语”的设计,但语法内容较为分散,忽略了语法教学的系统性。语法毕竟是语言学习的支架,没有系统性的语法学习会使初学英语者一筹莫展。4.教材编写过于理想化,混淆了我国学生学英语属于外语学习而非二语学习,这种“自然习得”与实际学习存在很大差异。5.词汇量过大且编排无序,使许多学生望“词”兴叹,止步不前。6.教材五颜六色,视觉冲击力强,但真正能让学生朗读、提高语感的材料并不多。7.许多教师的英音和教材、教辅材料的美音对学生的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首先我们要全面地了解整套教材,不能照本宣科地死板教学,要有机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且要想尽方法让教材里的知识循环起来。笔者与原先年级组的教师们交流,发现他们是这样使用本套教材的:对于所有听力材料,听几遍,完成课本上的要求就完事;上完了第一单元,接下来就是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等。事实上,对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语言内容进行重新配置,把同一语法点的单元放在一起学,学生反而更容易巩固知识。若打一枪换一炮,就算教材循环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毕竟我们是外语学习而不是二语学习,不能靠自然习得。笔者接手新班级后,感触最深的是:对于一般现在时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全班最多5%的学生会正确使用。不管我怎样强调,始终改不了下列错误:1.She usually surf the Internet on weekends.2.How often does she watches TV?3.Is she watches TV every day?而这一语法内容在初一下学期就应融会贯通,一般现在时没学扎实,初一出现的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更是一塌糊涂,期末卷中的作文用一般过去时描述所经历过的繁忙的周末,得分率之低就可想而知了。为了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一般现在时,笔者把8年级上册的Unit 4放在Unit 1 后学,情况便稍有改善。暑假里笔者还对亲戚好友的孩子进行了一项尝试,结果相当成功。那就是提前部分的知识点和词汇,增加这部分知识点和词汇的复现率,为以后的教学内容作铺垫。例如在Starter Unit 2中,笔者把教室中有关物品的名词进行了提前教学,再利用它们进行Starter Unit 3关于颜色的教学,这体现了教材的循环性,又因为这些物品名词已提前教了,笔者很自然地在Unit 2补上What are these/those/they?Are these/those/they...?Are these/those/they your...?这就减轻了Unit 3“This is my sister.”及Unit 4“Where’s my backpack?”的教学负担;因里面出现 these/ those及名词复数内容,但没有可操练的过渡性句型,学生往往一头雾水,而许多配套练习中却出现大量此项内容。名词由单数到复数的转换是众多初学者难以跨越的一道学习障碍,若只是蜻蜓点水般提一下,学生就很难掌握,教师势必要补充、扩展教学内容。再者,有些语法要点在学生现有水平下无法理解掌握。如八年级上册前面几个单元就出现了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只能略谈或视而不见,可等到时机成熟再讲,这就要求教师写好课堂小结或反思。对于课后的听力材料,教师要重视,因为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本身就已出现在录音中,如果让学生熟读、理解或背诵,既可以弥补语言输入量的不足,又可以培养语感和提高应用能力。所以本套教材需要教师慧眼识珠,挖掘教材,钻研教材的纵横向联系,补充拓展并调整教学内容。的确,本套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师生有一定的不适应,但它符合时代的发展,更何况教育要有前瞻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应高瞻远瞩。如果一届届的学生学来学去都是教师们十几或几十年前学的那点知识,则教育谈何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期待完美的教材,而要多学习,多思考,要创造性地完善教学,使英语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对教师自身的剖析
新课改下,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挑战,部分教师的知识面窄,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许多中小学教师从教十几或几十年,只增加教龄不提高水平,对新的教材内容、教育思想、教学手段等不钻研学习,并且缺乏教学热情,只是被动地应付教学,如此的状态怎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因此,在工作之余,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正如朱熹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旦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参加到英语学习的活动中来;再次,要注重组内教师的合作学习,不搞单枪匹马,孤立无援的教学;最后,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对我们来讲,新教材的使用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使我们前进,机遇使我们发展。我们要不断地探求,虚心地学习,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使精彩纷呈的教材展示它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凯.正确认知和使用英语新教材“learning English”.英语通,2007,(6).
[2]郑桂玲.小学英语教学的反思.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0).
[3]赵陶玲.“四位一体”教学法在《新目标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语通,2007,(1).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Go for it教材 具体实施
Go for it教材以它新颖、独特的优点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目光,它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每个单元由Section A、Section B和Self Check组成,Section A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示例和指导性练习;Section B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已学目标句型;Self Check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进行自我检测。翻开课本,可以看到一幅幅幽默生动的卡通人物画面,而且每个单元的选材都贴近学生生活,精彩纷呈,令人爱不释手。但新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一系列问题。
笔者曾在区初一(下)期末统考的改卷中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本次试卷分听力和笔试,总分100分。听力占20分,笔试占80分,其中书面表达要求:描述一个你所经历过的繁忙的周末,不少于60字,文章的开头已给出(Last week I had a very busy weekend...)。据所任教的教师反映:试卷难度中等,考试题型和学生们平时所做练习完全一致,且作文为Unit 9话题,可得分率却极低。综观本次试卷,它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期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然而全校339名初一学生中,只有7名90分以上,不及格的居然有156名,且基本上集中在30至50分(根据校教务处动态评估结果得知)。我们知道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除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终结性评价,这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新课标》也指出,测试与评价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这样的成绩如何谈得上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和超越自我呢?事实上教师们教得挺辛苦,尽心尽责地辅导着学生,但付出与成绩不成比例,这中间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呢?恰巧,本学年学校安排笔者接任其中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让笔者和这些学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在全面了解本套教材后,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一、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问题及反思
如今大部分城乡小学自三年级甚至一年级起便开始学英语,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热情高涨,为何到最后费时多,收效低,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看见英语就摇头呢?第一,中小学两阶段知识衔接欠佳。由于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有关小学英语具体而详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且教材五花八门,而初中基本采用统一的教材,那么学生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后,不得不适应新体系的教材内容,这其中必然存在重复和脱节的现象,给其初中阶段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虽然《新目标》在七年级安排了三个预备单元,但事实上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基础相当薄弱,许多地区的小学英语根本就是流于形式,如此的基础却使用高起点的Go for it教材,结果可想而知。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畏难退缩或一窍不通,而教师为赶进程,难以兼顾全局,所以,在起始教育阶段学生便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第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暑假里笔者调查了许多学校、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得到的答复基本上是以下几种:1.我们老师说小学里的英语内容反正初中都要学,初中再说吧;2.音标是不教的,语法是不讲的,就是教了也没人听,因为小学英语课是副课; 3.单词从来不要求拼写,不会读的单词我们就写上中文; 4.期末测试分口试和笔试,口试是认读单词,笔试是连线题或写序号,写单词为附加题。如此一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不费吹灰之力就通过,此种考试缺少效度和信度。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教师对于儿童的兴趣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把培养学习兴趣误解为就是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完全放松,甚至是放任自流。第三,在师资配置上,由于全国各地基本上从三年级甚至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小学英语教师需求量猛增,许多教了多年语文或其他学科的教师摇身一变就成英语教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不言自喻。第四,课程设置上,小学英语课要么上午第三、四节课,要么下午一、二节课,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精神不振,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第五,缺乏有效的评估、检测手段。如果仅仅是为了开设一门课程以普及英语教育,而对教师和学生无相应的指导及评定措施,只是为了认读几个单词、几个句子,又何必浪费那么多的精力呢?
小学英语教学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反思。首先是如何使小学与初中的英语学习有机地衔接,避免学习内容和学习精力的重复浪费。其次,小学是启蒙教育,在师资配置上应该把专业知识扎实、了解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师安排在小学教英语。教师要为学生的明天着想,应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英语,而不是误导和放任。要告诫学生在小学时打好英语基础,初中时才不会叫苦连天。再次,在教学内容上,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始终是英语课程的重点,但是强调语言学习的交际功能并不等于无视语言的结构和规律。在汉语语境中学习英语,教授音标和相应的语法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课后预习和复习词汇时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小学生自觉地生成句子,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最后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估,使检测真正成为诊断教学和指导教学的有效手段,这有待于专家们和英语教师们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探索,找到科学合理的小学英语检测方法。
二、Go for it教材存在的不足及教师如何去完善
我们知道教材是师生之间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目的的媒介,它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可利用的实体或非实体的素材和手段,因此它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毫无疑问,教材的编写渗透着编者的价值观,更凝聚着编者的心血,而且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超前性以抵消教育本身存在的滞后性。不过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其存在以下不足:1.现行教材内容编写走城市化道路,淡化了乡土意识,使农村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屡遇尴尬。2.单元内容独立,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有相当多的知识仅仅是一笔带过。师生们手忙脚乱,教师想要面面俱到,学生反而处处茫然, 难以落到实出。3.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了“话题”和“功能用语”的设计,但语法内容较为分散,忽略了语法教学的系统性。语法毕竟是语言学习的支架,没有系统性的语法学习会使初学英语者一筹莫展。4.教材编写过于理想化,混淆了我国学生学英语属于外语学习而非二语学习,这种“自然习得”与实际学习存在很大差异。5.词汇量过大且编排无序,使许多学生望“词”兴叹,止步不前。6.教材五颜六色,视觉冲击力强,但真正能让学生朗读、提高语感的材料并不多。7.许多教师的英音和教材、教辅材料的美音对学生的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首先我们要全面地了解整套教材,不能照本宣科地死板教学,要有机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且要想尽方法让教材里的知识循环起来。笔者与原先年级组的教师们交流,发现他们是这样使用本套教材的:对于所有听力材料,听几遍,完成课本上的要求就完事;上完了第一单元,接下来就是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等。事实上,对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语言内容进行重新配置,把同一语法点的单元放在一起学,学生反而更容易巩固知识。若打一枪换一炮,就算教材循环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毕竟我们是外语学习而不是二语学习,不能靠自然习得。笔者接手新班级后,感触最深的是:对于一般现在时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全班最多5%的学生会正确使用。不管我怎样强调,始终改不了下列错误:1.She usually surf the Internet on weekends.2.How often does she watches TV?3.Is she watches TV every day?而这一语法内容在初一下学期就应融会贯通,一般现在时没学扎实,初一出现的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更是一塌糊涂,期末卷中的作文用一般过去时描述所经历过的繁忙的周末,得分率之低就可想而知了。为了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一般现在时,笔者把8年级上册的Unit 4放在Unit 1 后学,情况便稍有改善。暑假里笔者还对亲戚好友的孩子进行了一项尝试,结果相当成功。那就是提前部分的知识点和词汇,增加这部分知识点和词汇的复现率,为以后的教学内容作铺垫。例如在Starter Unit 2中,笔者把教室中有关物品的名词进行了提前教学,再利用它们进行Starter Unit 3关于颜色的教学,这体现了教材的循环性,又因为这些物品名词已提前教了,笔者很自然地在Unit 2补上What are these/those/they?Are these/those/they...?Are these/those/they your...?这就减轻了Unit 3“This is my sister.”及Unit 4“Where’s my backpack?”的教学负担;因里面出现 these/ those及名词复数内容,但没有可操练的过渡性句型,学生往往一头雾水,而许多配套练习中却出现大量此项内容。名词由单数到复数的转换是众多初学者难以跨越的一道学习障碍,若只是蜻蜓点水般提一下,学生就很难掌握,教师势必要补充、扩展教学内容。再者,有些语法要点在学生现有水平下无法理解掌握。如八年级上册前面几个单元就出现了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只能略谈或视而不见,可等到时机成熟再讲,这就要求教师写好课堂小结或反思。对于课后的听力材料,教师要重视,因为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本身就已出现在录音中,如果让学生熟读、理解或背诵,既可以弥补语言输入量的不足,又可以培养语感和提高应用能力。所以本套教材需要教师慧眼识珠,挖掘教材,钻研教材的纵横向联系,补充拓展并调整教学内容。的确,本套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师生有一定的不适应,但它符合时代的发展,更何况教育要有前瞻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应高瞻远瞩。如果一届届的学生学来学去都是教师们十几或几十年前学的那点知识,则教育谈何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期待完美的教材,而要多学习,多思考,要创造性地完善教学,使英语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对教师自身的剖析
新课改下,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挑战,部分教师的知识面窄,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许多中小学教师从教十几或几十年,只增加教龄不提高水平,对新的教材内容、教育思想、教学手段等不钻研学习,并且缺乏教学热情,只是被动地应付教学,如此的状态怎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因此,在工作之余,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正如朱熹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旦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参加到英语学习的活动中来;再次,要注重组内教师的合作学习,不搞单枪匹马,孤立无援的教学;最后,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对我们来讲,新教材的使用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使我们前进,机遇使我们发展。我们要不断地探求,虚心地学习,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使精彩纷呈的教材展示它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凯.正确认知和使用英语新教材“learning English”.英语通,2007,(6).
[2]郑桂玲.小学英语教学的反思.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10).
[3]赵陶玲.“四位一体”教学法在《新目标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语通,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