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dong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个月,我一直在自欺欺人。拖着拖着就是不愿意打开这个叫做“第三学期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总结”的文件夹,仿佛只要我不动笔,这门课程就永远不会结束。而只要在电脑上敲下任何一个字,就是正式地和过去一年半中的自己和老师告别。昆图斯说,“习惯是比天性更顽固的东西。”是啊,我已经习惯了每次课前看着先生单肩背着公文包,手端着白瓷杯走进教室,习惯了课上听到刷新古代文学史的新颖学术观点,习惯了课后在宿舍里和舍友讨论曹植甄后《红楼梦》。
  这一年半来,我们自华夏民族最早的散文——甲骨文始,至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终。透过经典篇章文本,领略了《诗经》“颂、雅、风”的创作历程;透过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见证了曹植甄后的旷世爱恋;透过自己对《红楼梦》的回目点评,看到了千年中国传统文学的倩影。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方法论、课程作业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总结。一者对自己心中的文学史做出一个评说概论,时常反思,有所进益;二者,更好地熟悉先生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未来的学术实践中加以应用。“入门需正,取法乃高”,对于学术正道的探索永远是现在进行时,对文学史的学习永远未完待续。
  三个学期的课程,可分为“一条主线,三个区域”。主线为中国文学发生史,从甲骨文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小说,三个区域为三个学期的文学史讲授内容和重点,脉络清晰,主次有序。第一学期中,最感兴趣的有两点:一点为从原典出发而得出的《诗经》的创作历程。即诗三百产生于散文和音乐。经历了:无韵——有韵——复杂的用韵形式;无章(周颂)——有章但仅为散文分章(大雅)——乐章(小雅之后);散文句式(周颂)——出现四言作为主体句式(大雅)——整齐四言(小雅之后);直说铺叙——比兴——情景相生;冗长枯涩——精炼优美;王公贵族——平民百姓。因系内开设的《诗经》精读专选课为求趣味性和经典性,以《国风》为主,因此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三百的创作过程产生误解,也強行将《诗经》分解成篇章块状而不成体系。而文学史课上对于诗三百的脉络梳理,使得我的思维立刻清晰,也对大文学史观和原典中心论有了初步了解。再加先生所有的推理论证均从原文出发,并详细在课上介绍论证过程,带着我们朗读作品,亲身感受作品的特质,避免了空说无证的空洞。
  “两个老子”的论争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吏,孔子向其问道,出关时被关令尹喜“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终。”另一个“老子”为周太史儋,出现在公元前350年间,准确记载了老儋后代的情况。前一个时文学上、传说中的老子。毕竟“紫气东来”“西出关莫知所踪”,本如帝王降生时天有异象一样,是后人为了突出主角重要性的幻想。后一个是历史上、真正的老子,细节性越强,真实性越高。两个老子的出现原因,自然是司马迁父子均推崇老子道学,借第一个老子的神话来抬高老子以成“一家之言”,顺汉代黄老思潮之势,符合大众审美,但其史家身份与责任意识又使得其应该如是记述老子生平,因此出现了两个老子。我从先生的分析中,学会了如何从原典中发现问题与区别(最简单的同类相比)并尝试根据时代和作家生平,给出合理的解释。
  (作者系中山大学在读本科生。)
其他文献
《一个都不能少》是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的一部剧情片,由张艺谋导演,上映于1999年。电影讲述了13岁的小女孩魏敏芝成为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后,为了高老师临走前交待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嘱咐,想方设法进城寻找一个辍学打工男孩的故事。影片获得十余项国际电影奖项,包括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威尼斯金狮奖以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等。  这部电影深入农村小学的现实场景,对偏远乡村
文学研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时间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也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也许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从前的文学研究,无论中外,从时间的角度是通常的选择,因为人们总是从前天、昨天到今天、明天,一生中对于时间的感受是特别强烈的,并且人们总是有一种怀旧的倾向。而最近一百年以来在中国所兴起的文学地理学,则是一种新的进步与发展。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并正在努力建立的一门研究文学的新学科,也
新疆是王蒙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自 70 年代末从新疆“归来”后的王蒙创作了《歌神》《买买提处长轶事》《杂色》等一系列描写新疆伊犁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与《在伊犁》系列小说,更是构成了王蒙新疆小说特别是“伊犁叙事”的“双璧”。王蒙通过他的《这边风景》等小说,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范式——“新疆美学”。  壹  新疆是王蒙的受难地,也是王蒙的“福地”。1963年,因《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义,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之一。对古往今来的所有中国人而言,义都是一个极为熟悉的字眼儿:它不仅连结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凝聚着孔孟以来历代圣贤的谆谆教诲;它不仅意味着一腔热血,更承载着正义与担当,有如信念之根,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最深处。南宋文天祥就义后,书于衣带的绝笔赞中有云:“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位末世丞相,堪称践行仁
曾经是国内某知名公司的技术骨干,曾经是一个多媒体软件产品的主管,现在是一位富有创新意识的基础教育IT工作者。这就是上海市七宝中学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陈圣日老师。  自从1998年被仇忠海校长鼎力引进之后,陈老师便和教育信息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教育并投身教育之后,他保留着勤于钻研的特质,工作中不断求索创新,善思的他似乎从来没有让学校信息化发展停下过脚步。  刚进学校的时候,七宝中学看好他的多媒体
2006年是实施《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它既承载着对过去五年各项工作实施总结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开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新局面的历史重任。本刊试图通过对2006年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发展脉络的梳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这一年发生的重要事件。随着事件的回放,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一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稳中求变、力图创新。    “十一五”规划开启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生命,而哲学这一追问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之学则是这一精神生命的核心。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研究以及哲学智慧之继承发扬应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要回归到中国哲学固有的问题,确定特定的哲学思想所欲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而思考这些思想所蕴含的智慧如何为现代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案。同时,应处理好历史性与时代性之关系,需要梳理出重要思想观念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把握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逻辑
笨花、洋花都是棉花。  笨花产自本土,洋花由域外传来。 有个村子叫笨花……  铁凝以抒情笔法将 “笨花”吟诵为生命的传奇,也使其成为回溯乡土中国历程的符号。铁凝将笨花作为一种镜像来书写,而有关笨花村庄的叙事,指涉为生命与精神意向的象征,原本是走向对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探索的凭借。  《笨花》一改铁凝以往创作《哦,香雪》《玫瑰门》等关注女性命运、注重个人情感开掘的基调,截取从清末民初到上世纪40年代中期
王小帅是当代中国影坛最具个性和风格的电影作者之一,面对当今电影市场中一浪高过一浪的商业化浪潮,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将目光放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身上,通过冷静克制的镜头来承载自己对于个体、社会和历史的独立严肃思考,为推动中国作者电影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小帅在谈到《地久天长》的创作初衷时说道:“希望通过时间去感受人和人之间,以及人类自身的命运的无常。”30年间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被导演
己亥年初夏的五月,有机会到衡阳参加船山书院的学术活动。作为中国书院研究的同道,王立斌将他的《辛稼轩与铅山瓢泉词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送我。我与王立斌虽初次相识,但因其师是著名的文史学家史树青先生,我在岳父家曾常與史先生相见并请教,所以便有了亲切感。  王立斌与我同为恢复高考上的老知青大学生,也同为中国书院学会的副会长。其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长于考古、文博、历史、文物鉴定、图书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