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能源效率,促进产业升级,200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三相异步电动机和稀土永磁电动机等高效节能产品,目前已形成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照明产品、工业设备等四大类高效节能产品推广体系。
一年半来,中央财政共安排160多亿元,推广高效节能空调3400多万台、节能汽车100多万辆、节能灯3.6亿多只。据初步测算,直接拉动消费需求1200多亿元,实现年节电225亿千瓦时,年节油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400多万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培育和形成了高效节能产品消费市场,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而且让普通消费者得到了“价格下降、节电省钱、生活质量提高”等多重惠民效果。
(一)高效节能空调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115.4亿元,支持推广3400多万台高效节能空调,直接拉动消费700多亿元,实现年节电100亿千瓦时,产品寿命期内节电800—1000亿千瓦时,年节约电费50亿元,寿命周期内节约电费400—500亿元,并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减少30%左右的用电负荷。
在政策推动下,高效节能空调的市场占有率从推广前的5%上升到目前的70%以上,使新能效标准得到顺利实施,原三、四、五级低能效空调已全部停止生产,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高24%,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市场扩大的规模效应和财政补贴使高效节能产品的售价大幅度降低,政策实施以来,高效节能空调价格从推广前每台3000—4000元下降到2000元左右, 部分型号的1级能效节能空调市场售价最低降至1000元左右,累计节约老百姓购买费用300亿元。
(二)节能汽车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30.4亿元,支持推广100多万辆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直接拉动消费508亿元,实现年节油30万吨,产品寿命期内节油450—600万吨。
在政策推动下,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型号从推广前101个增加到341个,每月销售数量从推广前不到5万辆上升到目前30万辆左右,市场份额从7%上升到30%以上。
(三)节能灯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16.2亿元,支持推广3.6亿只低汞含量节能灯,直接拉动消费41亿元,推广的节能灯实现年节电125亿千瓦时,产品寿命期内节电627亿千瓦时,使老百姓年节省电费60多亿元。在政策推动下,节能灯市场价格比推广前下降了40%。
(四)启动推广高效电机
2010年6月启动,发布了第一批推广产品目录,共13家企业1000多个型号。第二批推广产品目录将于3月发布,届时将有50家企业近万个型号的产品符合政策推广条件。
二、千家企业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是指国家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8万吨标准煤以上约一千家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其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一半,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三分之一。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目标是“十一五”期间节能1亿吨标准煤左右。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千家企业可节能1.5亿吨标准煤。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千家企业单位氧化铝综合能耗、乙烯生产综合能耗、烧碱生产综合能耗等指标下降了30%以上,单位原油加工综合能耗、电解铝综合能耗、水泥综合能耗等指标下降了10%以上,供电煤耗下降近10%,部分企业的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以来,围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国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对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全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公布了千家企业名单。二是开展目标责任考核。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地方政府签订了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各地分别与本地所属千家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每年组织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三是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千家企业均按要求编制实施了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各地组织专家对能源审计报告集中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报告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四是实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研究制定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要求重点用能单位每年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发布了《千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公报》。五是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印发了《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施方案》,部署实施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在钢铁、化工、水泥三个高耗能行业开展对标试点,编制了《重点耗能行业能效对标指南》。六是积极推进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家加大了对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千家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大幅度下降。七是强化节能管理。95%以上的千家企业建立了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配备了相关能源管理人员,完善三级计量仪器、仪表配备,在部分企业开展能源管理师试点。
三、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编制了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专项规划,完善了相关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社会投资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热情高涨,促进了环保产业发展,为全面实现化学需氧量(COD)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与处理率大幅提高
5年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了6500万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新增了20万吨/日;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1.95%提高到了75.2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37%提高到了71.3%。2010年底,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天津等16个省(市、自治区)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4个省实现县县建有垃圾处理设施。
(二)推动了环保产业发展
我国污水垃圾处理领域的企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销售收入快速增长,极大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余家,环保装备快速升级,环境服务业水平显著提高。北控水务集团、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成功走出国门,实施了东南亚和中东一些国家的污水垃圾处理工程总承包项目。重庆钢铁集团环保投资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的垃圾焚烧炉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其自主研发的垃圾焚烧炉已出口北美。我国环保企业正逐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三)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
随着全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需求的不断增加,相关环保企业积极攻克市场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研究开发了大量市场急需的治理技术和设备。污水处理领域,在成套装置、膜分离装置、新药剂等方面推出了一批新产品,同时,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常规污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改进与创新也取得了较大突破。垃圾处理领域,综合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理、渗滤液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和设备也不断丰富市场。
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能源效率,促进产业升级,200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组织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以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三相异步电动机和稀土永磁电动机等高效节能产品,目前已形成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照明产品、工业设备等四大类高效节能产品推广体系。
一年半来,中央财政共安排160多亿元,推广高效节能空调3400多万台、节能汽车100多万辆、节能灯3.6亿多只。据初步测算,直接拉动消费需求1200多亿元,实现年节电225亿千瓦时,年节油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400多万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培育和形成了高效节能产品消费市场,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而且让普通消费者得到了“价格下降、节电省钱、生活质量提高”等多重惠民效果。
(一)高效节能空调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115.4亿元,支持推广3400多万台高效节能空调,直接拉动消费700多亿元,实现年节电100亿千瓦时,产品寿命期内节电800—1000亿千瓦时,年节约电费50亿元,寿命周期内节约电费400—500亿元,并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减少30%左右的用电负荷。
在政策推动下,高效节能空调的市场占有率从推广前的5%上升到目前的70%以上,使新能效标准得到顺利实施,原三、四、五级低能效空调已全部停止生产,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高24%,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市场扩大的规模效应和财政补贴使高效节能产品的售价大幅度降低,政策实施以来,高效节能空调价格从推广前每台3000—4000元下降到2000元左右, 部分型号的1级能效节能空调市场售价最低降至1000元左右,累计节约老百姓购买费用300亿元。
(二)节能汽车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30.4亿元,支持推广100多万辆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直接拉动消费508亿元,实现年节油30万吨,产品寿命期内节油450—600万吨。
在政策推动下,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型号从推广前101个增加到341个,每月销售数量从推广前不到5万辆上升到目前30万辆左右,市场份额从7%上升到30%以上。
(三)节能灯推广成效
中央财政安排16.2亿元,支持推广3.6亿只低汞含量节能灯,直接拉动消费41亿元,推广的节能灯实现年节电125亿千瓦时,产品寿命期内节电627亿千瓦时,使老百姓年节省电费60多亿元。在政策推动下,节能灯市场价格比推广前下降了40%。
(四)启动推广高效电机
2010年6月启动,发布了第一批推广产品目录,共13家企业1000多个型号。第二批推广产品目录将于3月发布,届时将有50家企业近万个型号的产品符合政策推广条件。
二、千家企业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是指国家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8万吨标准煤以上约一千家企业加强节能管理,其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一半,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三分之一。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目标是“十一五”期间节能1亿吨标准煤左右。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千家企业可节能1.5亿吨标准煤。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间,千家企业单位氧化铝综合能耗、乙烯生产综合能耗、烧碱生产综合能耗等指标下降了30%以上,单位原油加工综合能耗、电解铝综合能耗、水泥综合能耗等指标下降了10%以上,供电煤耗下降近10%,部分企业的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以来,围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国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对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全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公布了千家企业名单。二是开展目标责任考核。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地方政府签订了千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各地分别与本地所属千家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每年组织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三是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千家企业均按要求编制实施了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各地组织专家对能源审计报告集中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报告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四是实施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研究制定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要求重点用能单位每年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发布了《千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公报》。五是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印发了《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实施方案》,部署实施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在钢铁、化工、水泥三个高耗能行业开展对标试点,编制了《重点耗能行业能效对标指南》。六是积极推进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家加大了对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千家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大幅度下降。七是强化节能管理。95%以上的千家企业建立了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配备了相关能源管理人员,完善三级计量仪器、仪表配备,在部分企业开展能源管理师试点。
三、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编制了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专项规划,完善了相关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社会投资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热情高涨,促进了环保产业发展,为全面实现化学需氧量(COD)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与处理率大幅提高
5年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了6500万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新增了20万吨/日;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1.95%提高到了75.2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37%提高到了71.3%。2010年底,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天津等16个省(市、自治区)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江苏、浙江、河南、河北等4个省实现县县建有垃圾处理设施。
(二)推动了环保产业发展
我国污水垃圾处理领域的企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销售收入快速增长,极大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余家,环保装备快速升级,环境服务业水平显著提高。北控水务集团、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成功走出国门,实施了东南亚和中东一些国家的污水垃圾处理工程总承包项目。重庆钢铁集团环保投资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的垃圾焚烧炉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其自主研发的垃圾焚烧炉已出口北美。我国环保企业正逐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三)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
随着全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需求的不断增加,相关环保企业积极攻克市场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研究开发了大量市场急需的治理技术和设备。污水处理领域,在成套装置、膜分离装置、新药剂等方面推出了一批新产品,同时,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常规污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改进与创新也取得了较大突破。垃圾处理领域,综合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理、渗滤液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和设备也不断丰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