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经济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合经济”概念分析
  
  在我国长期以来,从决策者到理论界很多人都认为当代市场经济形态的主流形式是自由主义私有制经济,但这一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事实上,当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早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美国后凯恩斯派的经济学家汉森在1946年发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一书中指出:“自从19世纪末期以来的西方经济已不是纯粹私人经济,而是双重经济,政府已参与企业活动。双重经济并不是私人经济向公有经济的过渡,而是向社会福利为重点的‘混合经济’过渡。” 萨缪尔逊也认为:“美国的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在其中国家机关和私人机构都实行经济控制”。他批评“自由放任”时写道:“看不见的手”虽然“是一个有价值的见解,但是经过思考和两个世纪的经验之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学说的局限性。”
  关于“混合经济”的定义,法国经济学让·拉费、雅克·勒卡莱(Jean-Dominique Lafwy,J.Lecaillon)在所著《混合经济》一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混合经济并不是一种出自事先构想的制度,而是工业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演化的历史产物。主要是指对由于不受控制的‘纯资本主义’而定期发生的震荡所作出的适时反应,而不是协调计划的结果”。
  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指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段话有三层含义,一是主要强调的是各种资本的混合,而不只是所有制的混合。资本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各种不同所有制的资本混合,往往指价值形态,是在一个企业内部不同资本在量上的融合。它不同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后者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是多种不同所有制。二是把混合所有制经济定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形式。这里的混合经济不仅是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混合,还应和各种不同公有经济的混合。三是对股份制以新的定性。股份制一定是混合经济,但混合经济不一定都是股份制,如合资企业、合伙企业等。
  
  “混合经济”有利于和谐社会制度建设
  
  一、“混合经济”有利于缓和经济危机。
  西方发达国家走向混合经济的具体路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实行单一的市场经济,运用“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运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竞争导致了私人垄断的产生,私人垄断的出现严重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出现机制失效即市场失效。单一的私有产权的企业结构受利润最大化的驱动,追求垄断生产滥用资源以获取垄断利润,其结果必然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失,即成为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反动,出现单一私有产权失效;单一按资分配,导致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损害社会整体效率,同时还造成经济不稳定、社会不安全和政局的动荡,资本主义世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几乎倒退了近半个世纪。为挽救资本主义的命运,弥补“市场失效”的“看得见的手”——国家干预机制,弥补“单一私人所有制失效”的公私混合所有制,以及弥补“单一按资分配制度失效”的混合分配制度,三位一体的混合经济,在理论上经过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实行“凯恩斯革命”和实践上的罗斯福“新政”后就应运而生了。从此,西方国家纷纷转向混合经济。
  二、“混合经济”有利于改善就业环境。
  市场机制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和自动均衡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能够实现自动稳定,但是在解决诸如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稳定增长等方面往往是力不从心的。在市场经济中可以看到,在严重的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冲击下,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是失效的,它无法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混合经济混合所有制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有制并立、重组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在法律上,混合所有制是一种财产共有关系。与宏观层次所有制的混合相对应的是微观财产组织制度的混合,即多元产权主体共溶于一个财产组织形式中,因此,出现了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比较规范的有:以劳动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如合作制);以财产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挤(如股份制);还有以劳动和财产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如股份合作制)。混合所有制作为所有制改革的产物,它符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既能维护社会稳定,又能促进就业。
  三、“混合经济”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混合经济的基本施政思想有三个要点:(1)国家在调节市场方面发挥积极的干预甚至主导性作用;(2)通过建立全民性的、从出生到死亡的社会保障体制,实行广泛的社会收入和财富再分配;(3)私营部门和国有部门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国家根据社会总需求和国家发展总目标(计划),以作为合作者或作为开明监督者的角色对国民经济实施强有力干预。20世纪的现代资本主义与19世纪前的古典资本主义所具有的一个极其重大的不同之点,这就是:现代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社会制度中都建立了一个成熟而高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为社会中的大多数正式公民提供了生老病死以及失业的最低生活保障。正是这个体系才保证了一个占有发达国家中社会人口多数的所谓“中产阶级”的稳定存在。因此,19世纪马克思时代西方社会中那个处于赤贫地位而人口众多的无产阶级已不存在。这就消除了从发达国家内部爆发暴力革命的主要危险根源。混合经济一方面十分强调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又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而具有宏观调控功能。这种调控不仅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包括国家的计划和政府向生产者和失业者提供救助的政策。
  
  我国“混合经济”的价值取向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是所有制认识深化与所有制关系调整的产物。所有制改革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成为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先决条件。混合经济作为所有制改革的产物,必将对经济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种全新思路。中国要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必须注意历史教训,研究复杂经济的科学规律,兼顾经济发展的稳定、效率与公平。
  混合经济并不是要排斥改革,相反,混合经济的核心要素就是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在所有权改革方面,混合经济反对以种种借口,把国有资产私化来形成混合经济。在混合经济的概念中,国企资产是全体人民的资产,是人民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人民的劳动果实,是人民社会保障的基础。混合经济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强调充分就业和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问题。
  由于在混合经济体制状态下,人们的利益多样化,各个阶级和阶层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内部矛盾不可避免。混合经济主张降低社会的两极分化程度,将这种分化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以缓和社会内部各个阶级、阶层或群体之间的矛盾。虽然导致社会不和谐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社会陷入严重不和谐状态(经济萧条、以个体犯罪和集体对抗等形式出现的烈性社会冲突、普遍性的精神危机等)的主要原因则是社会成员之间超出一定限度的两极分化。因此,通过混合经济模式缓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虽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经济、社会问题,但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上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有的那样一些经济、社会危机。(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其他文献